16式太极拳剑

16式太极拳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仲三 著
图书标签:
  • 太极拳
  • 太极剑
  • 武术
  • 传统武术
  • 养生
  • 健身
  • 中国武术
  • 运动
  • 文化
  • 技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518314
商品编码:2969222502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3-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16式太极拳剑

定价:18.00元

售价:12.2元,便宜5.8元,折扣67

作者:崔仲三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1-01

ISBN:9787810518314

字数

页码: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6式太极拳是我国于近年推出的又一新的普及太极拳套路。它的套路结构动作更加简洁、易学、易练、易记,更加符合于当今的生活节奏。虽然动作名称只有16个,但是它的动作特点和风格却保持了浓郁的杨式太极拳的韵味,舒展大方,圆活连贯、气势腾然。弓步、退步、侧行步的反复出现,增加了练习者的腿步力量;身体重心的不断移动增强了练习者的平衡能力;双臂与双掌的运转在沉肩坠肘、松腰沉髋的动作要领要求下,达到身体关节的滑润,起到了预防关节疾病的用作;立身中正,虚领顶颈,使得体态更加挺拔、匀称。
16式太极拳同时也是中国武术段位制,太极拳二段位必修的课程。《16式太极拳剑》以分解教学的方式由浅入深指导练习者进行学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身体微向左转,重心移于左腿,右脚尖内扣;双掌从身体两侧向腹前划弧相合,左掌在上,双掌心向上,掌指向左右。眼向前平视。(图94)
【动作要领】
① 立身中正,松腰沉髋,松肩垂肘,双臂保持弧形。
② 右脚尖内扣,角度以45度为宜。
③ 转体幅度要适宜,重心平移要平缓,双掌相合与重心移动要协调。
【易犯错误】
① 身体前俯,突臀,双臂挺直。
② 重心移动快造成上下动作脱节。
【动作方向】
此势动作身体向南方向。

序言

顶备势
1.起势
2.左右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4.左右搂膝拗步
5.进步搬拦捶
6.如封似闭
7.单鞭
8.手挥琵琶
9.倒卷肱
10.左右穿梭
11.海底针
12.闪通背
13.云手
14.左右揽雀尾
15.十字手
16.收势


《身法与呼吸的至境:太极拳剑的身心合一之道》 太极拳剑,这门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武术,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技艺,更是探索身心合一、体悟宇宙自然之道的神奇旅程。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套路(如16式太极拳剑)的招式解析,而是深入探究支撑所有太极流派,尤其是太极拳剑技艺精进的内在规律与精神内核。它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太极、渴望在练习中获得更深层次体悟的同道的修习指南。 第一篇:形体之韵——太极拳剑的根本法则 太极拳剑的每一个动作,看似舒缓,实则蕴含着精妙的力学原理和人体工学。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表象,抵达其形体运动的根本法则。 “虚实”的辩证艺术: 虚实,是太极拳剑的灵魂。它不仅仅是指身体的重心转移,更是内在精神状态与外在形体动作的统一。我们将详细解析“虚”的含蓄、内敛、伺机而动,与“实”的饱满、支撑、发力绵延。如何做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让身体的每一处都在变化中保持充实的力量;如何在每一次的重心转移中,完成“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已觉”的微妙感知,最终达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般的沉稳与警觉。书中会通过对“独立步”、“弓步”、“坐山式”等基本步型在虚实转换中的细微变化进行剖析,让读者理解重心如何引导全身,劲力如何从脚底涌泉穴直达指尖。 “松静自然”的修炼之道: 很多练习者容易将“松”理解为懈怠,将“静”停留在表面的平静。本书将揭示,真正的“松”是内在筋骨关节的舒展与放松,是卸下不必要的僵硬与对抗,让身体成为一个流畅的能量通道。而“静”则是意念的沉淀,是排除杂念,让心念与呼吸、动作同步的深层状态。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意守丹田”、“周身一家”的练习,逐渐体会到“松”带来的轻灵与爆发力,“静”带来的清晰洞察与感知。从“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角度,阐释松静是激发内在潜能、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关键。 “缠丝劲”的奥秘与应用: 缠丝劲,是太极拳剑区别于其他拳种的独特标志。它并非机械的圆周运动,而是以腰为主宰,带动四肢,在往复、开合、进退中产生的螺旋式内劲。本书将深入解析缠丝劲的产生原理,从腰胯的转动,到肩、肘、腕、指的协同,再到腿部的支撑与推动,层层剥茧。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云手”、“分鬃”、“提搂按压”等经典动作,去体悟缠丝劲在攻防中的实际运用,体会“绕腕”、“弹抖”、“捋挤按”等劲力变化,从而让招式不再是孤立的形态,而是连绵不断的浑圆力量。 “周身一家”的整体观念: 太极拳剑讲究“手、眼、身、步、法、劲”的协调一致,但其核心在于“周身一家”,即全身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的运动,都牵动着全身。本书将从生物力学和中医经络学相结合的角度,阐释“周身一家”的形成机理。我们学习如何通过“松腰”、“松胯”、“松肩”等关键环节,打破身体的局部僵滞,让全身的骨骼、肌肉、韧带形成一个有效的传导系统,实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浑圆劲力。 第二篇:意气之合——太极拳剑的精神升华 若将形体比作承载太极的容器,那么意气便是驱动这一切的灵魂。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意气修炼的旅程,探寻太极拳剑的精神奥秘。 “意念”的导航作用: 在太极拳剑的练习中,意念是无形的指挥家。它引导着劲力的方向,决定着动作的质量,影响着呼吸的深浅。本书将探讨如何培养“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等意念,让这些意念成为指导身体运动的内在驱动力。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观想”、“冥想”等方法,提升意念的专注度和穿透力,从而让动作更加精准,劲力更加纯粹。例如,在“揽雀尾”的动作中,如何通过意念将力量从腰间传递至指尖,完成手臂的“捋”与“挤”。 “呼吸”与“动作”的律动融合: 呼吸,是生命最本源的律动,也是太极拳剑最基础的能量来源。本书将深入解析太极拳剑中“腹式呼吸”、“顺呼吸”、“逆呼吸”等不同呼吸方式的运用及其对身体的影响。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呼吸与动作巧妙结合,做到“呼吸深长,动作随之”,让每一次吸气都成为力量的积蓄,每一次呼气都成为力量的释放,实现“气随心动,心随气动”的和谐统一。这种呼吸与动作的完美融合,不仅能增强脏腑功能,更能帮助练习者进入一种“忘我”的安宁状态。 “精气神”的内在修炼: 太极拳剑的最高境界,在于“精气神”的合一。本书将阐释“精”是指生命的本源物质,“气”是指生命能量,“神”是指生命的意识与精神。如何通过练习,逐渐“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提升生命能量的质量与活力,是本书的重要探讨方向。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特定的呼吸与意念配合,滋养丹田,充盈气海,从而使身体更加健康,精神更加充沛,思维更加敏锐。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境界: 这是太极拳剑所追求的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在“寂然不动”中,身体处于极度的放松与宁静,意念高度集中,能够感知外界的微小变化;在“感而遂通”中,则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做出反应,将内在的力量巧妙地转化为外在的动作。本书将通过对“听劲”、“化劲”、“发劲”等技击层面的解析,揭示这种精神境界的体现。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推手”等练习,去体会“不丢不顶”、“借力打力”的精髓,从而在不与对方硬碰硬的情况下,化解对方的力量,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攻击。 第三篇:道法自然——太极拳剑的哲学意蕴 太极拳剑并非单纯的技击术,它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模仿与体悟。 “阴阳”在太极拳剑中的体现: 阴阳,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法则。在太极拳剑中,“阴”代表着虚、柔、静、退;“阳”代表着实、刚、动、进。本书将深入剖析阴阳在动作的开合、进退、虚实、刚柔中的辩证关系。学习如何在“化阴为阳”中实现力量的传递,如何在“以柔克刚”中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理解“阴阳相济,刚柔并用”才能真正掌握太极拳剑的精髓。 “道”的追寻与体悟: “道可道,非常道”。太极拳剑的练习,正是对“道”的体悟过程。它引导我们观察自然,学习自然的运行法则,并将之应用于自身。从“效法自然,顺势而为”的角度,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太极拳剑的练习,去体会“无为而无不为”的至高境界。感受身体在天地之间的舒展,体悟生命能量在周身流转的和谐,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刚柔相济,虚实变幻”的智慧: 太极拳剑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地运用刚与柔、虚与实。本书将通过对“捋”、“挤”、“按”、“採”、“桴”等招式的深入分析,展示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攻防中,运用不同的劲力组合,达到最佳的防守与进攻效果。学习如何做到“刚不可恃,柔不可用”,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力量。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的每一部分都力求将深邃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练习方法相结合,让读者在理解原理的同时,也能找到具体的实践路径。 语言生动,意境深远: 避免枯燥的术语堆砌,力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太极拳剑的意境,让读者在阅读中就能感受到太极的韵味。 启发式引导: 本书更侧重于启发读者的内在体悟,而非提供一套死板的训练计划。鼓励读者在练习中主动思考,去感受身体的变化,去体会意念的流动。 强调个体差异: 认识到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和接受能力不同,本书鼓励读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和实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修炼方式。 《身法与呼吸的至境:太极拳剑的身心合一之道》是一本献给所有渴望在太极拳剑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深的同道的书籍。它将带领你超越招式本身的限制,深入探索太极拳剑的内在精髓,最终实现身心和谐、技艺精进的理想目标。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练习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与深刻的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偶然间接触到了《16式太极拳剑》,说实话,我最初是被它简洁大气的封面所吸引,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在讲解方式上的创新和实用性。我过去尝试过学习一些太极拳,但常常因为理论知识的不足,对动作的理解不够深入,总是练得似是而非。而这本书,却巧妙地将理论融入了实践,它在讲解每一个动作的时候,都配以通俗易懂的解释,告诉你这个动作为什么这样摆,它有哪些身体的感受,又有什么样的锻炼效果。特别是书中对于“劲力”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太极拳不仅仅是形体上的模仿,更是对内在力量的运用和调动。它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练习方法,比如如何放松身体,如何调整呼吸,这些都是我以前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略的,但却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不仅教你“做什么”,更教你“怎么做”,并且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对于想要真正掌握太极拳剑,并将其融入日常健身的朋友们来说,这本书的指导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武术情有独钟,但苦于没有门路,也找不到合适的入门教材。直到遇见了《16式太极拳剑》,我才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那些故弄玄虚的词汇,而是用最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武术动作分解开来。书中提供的图解,清晰度堪比专业摄影作品,每一个角度,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变化,都描绘得一清二楚。我喜欢它在讲解过程中,穿插的那些小贴士,比如如何在练习中避免受伤,如何循序渐进地提高难度,以及如何将太极拳剑的动作与日常锻炼相结合。这些细节的处理,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性的指导书,更像是一位贴心的朋友,在我的学习过程中给予我默默的支持和鼓励。它让我感觉,学习太极拳剑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只要用心,人人都能从中获益。对于那些希望通过一种温和而有效的方式来锻炼身体,提升身心健康的朋友们,这本书绝对值得拥有。

评分

这本《16式太极拳剑》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初学者量身定做的。以前总觉得太极拳剑动作繁多,难以捉摸,光是看那些模糊不清的视频,就头疼不已。但翻开这本书,我眼前一亮。它没有那些深奥的理论术语,也没有让人望而却步的武学奇谈,而是用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一步步地引导我进入太极拳剑的世界。书中的插图清晰得令人惊喜,每一个动作的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手部的开合,还是腿部的进退,都标注得异常明确,仿佛老师就站在我面前手把手地教学。最让我赞赏的是,它将复杂的16式拆解得极为细致,每一式都配有简短却精辟的要领解释,让我能迅速抓住重点,避免走弯路。我尝试着跟着书中的图示比划,惊喜地发现,原本以为遥不可及的太极动作,竟然变得如此触手可及。对于那些和我一样,对传统武术心生向往,却又被繁琐门槛吓退的朋友们,这本书绝对是你们开启太极之旅的最佳选择,它让练拳变得简单、有趣,充满了成就感,也让我对坚持下去充满了信心。

评分

《16式太极拳剑》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本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充满了东方韵味和武者风范。我尤其喜欢它在排版和设计上的用心之处。扉页的设计就显得沉静而内敛,字体选择也古朴典雅,营造出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氛围。翻阅书页,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摸上去温润而细腻,读起来赏心悦目。书中的图片,与其说是插图,不如说是摄影作品,每一个画面都捕捉到了太极拳剑动作的精髓,光影的运用恰到好处,人物的姿态舒展而飘逸,充满了动态的美感。作者在文字的描述上也极为考究,用词精准而富有诗意,例如对于“起势”的描写,就让我感受到了“天地人和”的境界;对于“云手”的描述,则让我体会到“行云流水”般的轻灵。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招式的讲解,它更像是在讲述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每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份宁静和力量,让我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沉浸在太极的意境之中。它适合那些追求高品质阅读体验,也渴望在精神层面有所升华的读者。

评分

《16式太极拳剑》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沉甸甸的传承感。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承载着一代代武术智慧的结晶。书中的讲解,没有丝毫的花哨,一切都显得朴实而厚重。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速成类的读物,而是循序渐进,将每一个招式都剖析得十分透彻。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动作细节的处理,例如在讲解“进步搬拦捶”时,对于如何“蓄力”和“发力”的描述,以及身体重心的转移,都写得非常到位,让我能理解到动作背后的力学原理。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太极拳剑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介绍,这让我对这项运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再仅仅是机械地模仿动作,而是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对于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或者希望通过武术来修身养性,并且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拳法剑术,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