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研究
定价:39.0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傅砚农, 曹守和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0101043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回顾60年来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的形成发展进程,会深化我们对体育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紧密联系的认识,给今天已经取得的辉煌业绩和曾经遭遇的困难、挫折和失误以更加理性的思考。在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思想的前提下,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必须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体育事业主动融入并创造性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的战略目标。
前言
章 “增强人民体质”,洗耻“东亚病夫”(1949-1956年)
一.“体育为人民服务”核心指导思想的形成
(一) 建设人民的新体育
(二) “体育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育工作任务与方针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育指导思想
(一) 学校体育培养“祖国保卫者.建设者”
(二)“积极领导,逐步发展”职工体育
(三)“服从生产.坚持业余.自愿原则”开展农村体育
(四)“体育先行”拓展国际空间
第二章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曲折前进(1957-1966年)
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二.“三育两有”的教育方针
(一) 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三) 颁布教学大纲,保证教学质量
(四) 开展课外活动和业余训练
三、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全面“跃进”中的体育指导思想
(一)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对体育事业的影响
(二) 体育“”思想的错误和严重损失
四、体育事业收缩、调整中的指导思想
(一) 体育界对“八字方针”的认识与理解
(二) 体育发展规模的收缩和重点的调整
(三) “迅速提高运动水平,扩大政治影响”
(四) 新中国第二个体育高潮的形成
(五) 群众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小型多样”
(六) “加强战备”强化国防体育
第三章 极左肆虐,浩劫中体育遭扭曲(1966-1976年)
一、“”时期极左思想的肆虐
(一) 对体育领域“修正主义思想”的批判
(二) “五·一二”命令
二、学校以“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为主课”矗
(一) 对极左思想的有限度抵制
(二) “读书无用”和“学一技之长”的意潮
(三) 贯彻“三好”和进行“教育革命”
(四) “教育革命”、“开门办学”
三、群众体育“突出政治”和“占领业余文化阵地”
(一) “体育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二) 抓“路线斗争”“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三) “占领农村业余文化阵地”
(四) “友谊,比赛第二”
(五) “为无产阶级斗争服务”
(六) 从“儿童抓起”
(七) “体育革命”与“竞赛改革”
第四章 体制改革,“侧重抓提高”(1977-1992)
第五章 深化改革,走向市场,以法治体(1992-2000)
第六章 以人为本,与奥运同行,“增强全民族体质”(2001-2010)
参考文献
读到《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研究》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近年来国家对体育事业越来越重视的趋势。从全民健身的推广,到竞技体育的突破,再到体育产业的勃兴,这一切背后都应该有一套清晰的指导思想在引领。我很好奇,这套指导思想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它是如何随着时代发展而调整和完善的?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对于体育的定位和期望有什么不同?比如,早期是否更侧重于军事体育和国家荣誉,中期是否更强调国民体质的提升,而现在则更加关注体育的多元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这些看似零散的体育发展现象背后的宏观逻辑。如果书中能够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政策文件进行分析,那将更有说服力。我对书中是否能展现出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如何应对不同时期国内外挑战的论述非常感兴趣。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一些关于中国近代体育史的书籍,其中不乏对早期体育发展艰难起步的描述,但总感觉缺少了某种连贯性的理论支撑。而《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研究》这个书名,恰恰点燃了我对这一空白区域的探索欲望。我一直对“思想”的力量感到着迷,尤其是当它作用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时。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作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指导思想的形成和演变,无疑是一条值得深入挖掘的线索。这本书会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理解新中国体育发展逻辑的门吗?我猜测它会从建国初期如何借鉴和创新前苏联的体育模式,到改革开放后如何融入国际主流,再到新时代如何强调体育的社会功能和人民健康,这些节点都应该会有精彩的论述。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罗列事实,更能深入分析不同时期指导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核心特征以及对体育实践产生的实际影响,甚至可以探讨其间存在的争议和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研究》让我充满了好奇。作为一名普通的体育爱好者,我对体育的认知更多停留在赛事、运动员和技术层面,而对于其背后深层次的指导思想,确实鲜有了解。我常常会思考,为什么某些时期中国的体育发展会呈现出特定的模式?是什么样的理念在驱动着这些变化?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还是社会思潮的涌动?这本书似乎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去剖析这些看似遥远却又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体育生态的“无形之手”。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新中国体育思想的演进脉络,理解那些塑造了国家体育发展方向的关键抉择。或许,通过这本书,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体育强国”这个概念背后的思想支撑,以及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演变。这不仅仅是关于体育政策的堆砌,更是一种历史、政治、文化交织的解读,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出人意料的见解。
评分《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研究》这个书名,对于我这个对体育发展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一直认为,任何一个领域的进步,都离不开其背后思想的支撑和引领。体育作为一项复杂而多维的社会活动,其发展轨迹必然受到深层指导思想的影响。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梳理和呈现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的演变历程?是否会从马克思主义的体育观出发,探讨其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又会如何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诸如“为人民服务”、“增强人民体质”、“发展体育产业”等指导思想的提出及其内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能用生动的语言,让我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具体的体育政策和实践的。对于书中是否能揭示出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的独特之处,以及它在世界体育发展史上的地位,我尤为期待。
评分我对《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研究》这个书名感到非常新奇,因为在我的认知里,体育更多的是关于“做”和“看”,即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和观众的观赏体验,而“指导思想”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深度和理论性。这让我开始思考,除了技术和战术之外,究竟是什么在“指导”着新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是政治理念?是经济考量?是文化需求?还是国际环境的影响?这本书似乎能提供一个系统性的答案,让我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体育在中国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我特别期待它能解答一些我长久以来的疑问:例如,为什么在某些时期,体育被赋予了如此重要的政治意义?又比如,当今社会,体育的“指导思想”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学术但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来阐述这些复杂的问题,让我能够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