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研究

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砚农,曹守和著 著
图书标签:
  • 新中国体育
  • 体育思想史
  • 马克思主义
  • 意识形态
  • 体育文化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体育政策
  • 历史研究
  • 理论研究
  • 改革开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04355
商品编码:2969225835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研究

定价:39.0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傅砚农, 曹守和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0101043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回顾60年来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的形成发展进程,会深化我们对体育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紧密联系的认识,给今天已经取得的辉煌业绩和曾经遭遇的困难、挫折和失误以更加理性的思考。在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思想的前提下,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必须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体育事业主动融入并创造性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的战略目标。


目录

前言
章 “增强人民体质”,洗耻“东亚病夫”(1949-1956年)
 一.“体育为人民服务”核心指导思想的形成
  (一) 建设人民的新体育
  (二) “体育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育工作任务与方针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育指导思想
  (一) 学校体育培养“祖国保卫者.建设者”
  (二)“积极领导,逐步发展”职工体育
  (三)“服从生产.坚持业余.自愿原则”开展农村体育
  (四)“体育先行”拓展国际空间
第二章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曲折前进(1957-1966年)
 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二.“三育两有”的教育方针
  (一) 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三) 颁布教学大纲,保证教学质量
  (四) 开展课外活动和业余训练
 三、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全面“跃进”中的体育指导思想
  (一)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对体育事业的影响
  (二) 体育“”思想的错误和严重损失
 四、体育事业收缩、调整中的指导思想
  (一) 体育界对“八字方针”的认识与理解
  (二) 体育发展规模的收缩和重点的调整
  (三) “迅速提高运动水平,扩大政治影响”
  (四) 新中国第二个体育高潮的形成
  (五) 群众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小型多样”
  (六) “加强战备”强化国防体育 
第三章 极左肆虐,浩劫中体育遭扭曲(1966-1976年)
 一、“”时期极左思想的肆虐 
  (一) 对体育领域“修正主义思想”的批判
  (二) “五·一二”命令  
二、学校以“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为主课”矗  
  (一) 对极左思想的有限度抵制  
  (二) “读书无用”和“学一技之长”的意潮 
  (三) 贯彻“三好”和进行“教育革命”
  (四) “教育革命”、“开门办学” 
三、群众体育“突出政治”和“占领业余文化阵地” 
  (一) “体育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二) 抓“路线斗争”“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三) “占领农村业余文化阵地”
  (四) “友谊,比赛第二” 
  (五) “为无产阶级斗争服务”  
  (六) 从“儿童抓起”
  (七) “体育革命”与“竞赛改革”
第四章 体制改革,“侧重抓提高”(1977-1992)
第五章 深化改革,走向市场,以法治体(1992-2000)
第六章 以人为本,与奥运同行,“增强全民族体质”(2001-2010)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研究》 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事业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进步思潮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紧密相连。在这波澜壮阔的历程中,体育的指导思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石,更是体育实践的行动指南。本书深入剖析了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的形成、演变、核心内容及其在中国体育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旨在揭示这些思想如何引领中国体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迈向世界体育强国行列。 第一章:新中国体育思想的萌芽与初步确立(1949-1956)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体育事业也面临着亟待建设的局面。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指导新中国各项事业的根本思想。在体育领域,这一思想的体现是: 政治挂帅,服务人民: 体育被视为政治工作的延伸,强调其在凝聚人心、增强民族自信心、巩固新生政权方面的作用。人民群众的健康和体质的提高被置于优先地位,体育成为服务于国家建设和国防巩固的重要手段。 学习苏联经验,建立体育体系: 为了快速发展体育,新中国积极借鉴苏联的体育模式,包括其群众体育组织、体育学校、体育竞赛制度等。这为中国体育的初步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 “体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初步构想: 尽管尚未完全成熟,但“体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思想已经开始显现,强调体育的普及和大众化,旨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人力支撑。 对旧中国体育的反思与批判: 新中国成立后,对国民党时期体育的弊端进行了深刻批判,例如体育的贵族化、娱乐化倾向,以及忽视群众体育等。这为建立全新的、符合人民利益的体育制度提供了方向。 第二章:探索与发展的时代(1957-1976) 在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的背景下,新中国体育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但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时代主题: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贯穿这一时期的核心口号。它清晰地指明了发展体育的根本目的——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这句话不仅是口号,更是国家体育政策制定的根本遵循。 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 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下,群众体育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工矿企业、农村、学校、机关等单位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如广播体操、工间操、民族传统体育等,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 竞技体育的起步与突破: 尽管以群众体育为主,但竞技体育也开始逐步发展。新中国积极参加国际体育赛事,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中国女排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体育与意识形态的紧密结合: 体育被视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阵地之一,通过体育赛事和活动,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体育也要为政治服务”的强调: 在一些历史时期,“体育也要为政治服务”的提法更为突出,体育的社会功能被赋予了更强的政治含义。 第三章:改革开放与中国体育的腾飞(1978-2001)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中国体育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指导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理念。 “体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战略定位: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体育的定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体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成为指导思想的核心,这意味着体育不仅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更要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提高竞技水平,争创优异成绩”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这一时期,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被重新审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成为基本原则,即在继续抓好群众体育普及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力争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提升国家形象。 市场经济理念的引入与体育产业的兴起: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体育产业化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体育指导思想开始关注体育的经济属性,探索体育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促进体育经济的蓬勃发展。 “申奥”与中国体育的国际化: 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这一目标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体育的国际化进程,也促进了体育指导思想的国际视野拓展。 科学训练理念的引入: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科学训练、科学管理、科学健身等理念被广泛引入,推动了中国体育的现代化进程。 第四章:走向体育强国的新征程(2002至今) 进入新世纪,中国体育的指导思想更加聚焦于建设体育强国这一宏伟目标,并不断深化和拓展。 “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的深化: “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体育发展理念更加凸显。全民健身不再仅仅是体育部门的任务,而是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的内涵更加丰富,覆盖人群更加广泛,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建设体育强国”成为新时代体育发展的总目标。这不仅意味着竞技体育的实力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更包括全民健身的普及程度、体育产业的规模与效益、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等全方位的发展。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体育的教育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重视,体育被视为促进人的体魄、心理、智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中国体育在国际交往中的责任与担当,也引领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 科技赋能体育,智慧体育的探索: 科技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科技助力训练、赛事组织、全民健身服务等,智慧体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体育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凸显: 体育在促进社会和谐、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其作用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结论 回顾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的演变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从初步建立到不断探索,再到改革创新,最终走向宏伟目标的奋斗之路。这些指导思想,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中国体育前进的方向。它们根植于中国国情,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理论体系。 本书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深入理解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体育改革,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体育事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指导思想将继续指引中国体育乘风破浪,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研究》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近年来国家对体育事业越来越重视的趋势。从全民健身的推广,到竞技体育的突破,再到体育产业的勃兴,这一切背后都应该有一套清晰的指导思想在引领。我很好奇,这套指导思想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它是如何随着时代发展而调整和完善的?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对于体育的定位和期望有什么不同?比如,早期是否更侧重于军事体育和国家荣誉,中期是否更强调国民体质的提升,而现在则更加关注体育的多元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这些看似零散的体育发展现象背后的宏观逻辑。如果书中能够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政策文件进行分析,那将更有说服力。我对书中是否能展现出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如何应对不同时期国内外挑战的论述非常感兴趣。

评分

我最近接触到一些关于中国近代体育史的书籍,其中不乏对早期体育发展艰难起步的描述,但总感觉缺少了某种连贯性的理论支撑。而《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研究》这个书名,恰恰点燃了我对这一空白区域的探索欲望。我一直对“思想”的力量感到着迷,尤其是当它作用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时。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作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指导思想的形成和演变,无疑是一条值得深入挖掘的线索。这本书会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理解新中国体育发展逻辑的门吗?我猜测它会从建国初期如何借鉴和创新前苏联的体育模式,到改革开放后如何融入国际主流,再到新时代如何强调体育的社会功能和人民健康,这些节点都应该会有精彩的论述。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罗列事实,更能深入分析不同时期指导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核心特征以及对体育实践产生的实际影响,甚至可以探讨其间存在的争议和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研究》让我充满了好奇。作为一名普通的体育爱好者,我对体育的认知更多停留在赛事、运动员和技术层面,而对于其背后深层次的指导思想,确实鲜有了解。我常常会思考,为什么某些时期中国的体育发展会呈现出特定的模式?是什么样的理念在驱动着这些变化?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还是社会思潮的涌动?这本书似乎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去剖析这些看似遥远却又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体育生态的“无形之手”。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新中国体育思想的演进脉络,理解那些塑造了国家体育发展方向的关键抉择。或许,通过这本书,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体育强国”这个概念背后的思想支撑,以及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演变。这不仅仅是关于体育政策的堆砌,更是一种历史、政治、文化交织的解读,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出人意料的见解。

评分

《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研究》这个书名,对于我这个对体育发展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一直认为,任何一个领域的进步,都离不开其背后思想的支撑和引领。体育作为一项复杂而多维的社会活动,其发展轨迹必然受到深层指导思想的影响。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梳理和呈现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的演变历程?是否会从马克思主义的体育观出发,探讨其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又会如何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诸如“为人民服务”、“增强人民体质”、“发展体育产业”等指导思想的提出及其内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能用生动的语言,让我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具体的体育政策和实践的。对于书中是否能揭示出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的独特之处,以及它在世界体育发展史上的地位,我尤为期待。

评分

我对《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研究》这个书名感到非常新奇,因为在我的认知里,体育更多的是关于“做”和“看”,即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和观众的观赏体验,而“指导思想”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深度和理论性。这让我开始思考,除了技术和战术之外,究竟是什么在“指导”着新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是政治理念?是经济考量?是文化需求?还是国际环境的影响?这本书似乎能提供一个系统性的答案,让我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体育在中国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我特别期待它能解答一些我长久以来的疑问:例如,为什么在某些时期,体育被赋予了如此重要的政治意义?又比如,当今社会,体育的“指导思想”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学术但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来阐述这些复杂的问题,让我能够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