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王羲之兰亭序 | 作者 | 侯擘 |
| 定价 | 10.80元 | 出版社 |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1878698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商品重量 | 0.4Kg |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文字的文明古国之一。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名著。书法临摹碑帖是初学者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王羲之 兰亭序》精选有代表性的例字,标注笔顺,以为附页,附于后。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不得不说,我对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感到非常惊喜,这完全超出了我预期的同类出版物的水平。通常,这类专注于经典艺术的图书,在纸张的选择上往往不够考究,导致墨色的层次感丢失,尤其对于那些讲究浓淡干湿变化的作品来说,简直是种视觉上的浪费。但这一本,从纸张的触感、厚度,到油墨的饱和度和细腻程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标准。翻阅时,那种温润而不反光的手感,让阅读过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享受。特别是那些高分辨率的局部放大图,简直是微观世界的呈现,每一个飞白、每一个残留的笔锋,都清晰可见,这对于研究笔法细节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而不是仅仅为了降低成本而敷衍了事。我甚至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触摸和感受这些精美的页面,而不是仅仅用眼睛去扫描文字,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也更加投入了。好的载体,才能更好地承载伟大的内容。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风格,简直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的业余爱好者量身定制的,它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沟通古代大师与现代读者之间的桥梁。很多专业的艺术评论总是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化繁为简,寓教于乐”的道理。他们的语言流畅、富有画面感,即使是讲解最复杂的结构平衡原理,也能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清楚。比如,讲到如何处理字体的重心时,作者竟然引用了建筑学的原理,一下子就让我这个非专业的读者明白了稳定性和动态美的辩证关系。更难得的是,作者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和探索的姿态,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带着我们一起重走一遍艺术家的探索之路。这种亲切而又不失深度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钻研下去的热情,让我觉得学习书法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绝学”,而是触手可及的艺术实践。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对比分析部分所展现出的严谨和公正态度。在讨论中国传统艺术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定论”式的评价,但这本书却鼓励读者自己去形成判断。它没有将某些风格绝对化地捧上神坛,而是提供了多角度的观察视角,甚至大胆地提出了一些对传统“定论”的反思和探讨。例如,对于某些流派的“妍美”或“雄健”的标签化描述,书中提出了更细致的区分,指出在同一位大家的不同时期,其风格演变的可能性和复杂性。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受益匪浅,它打破了我过去对艺术作品的刻板印象。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回过头去对比前面章节的内容,然后在自己的临摹本上尝试用不同的理解去书写同一个字,这种自我验证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和批判性思维。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引导读者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它对待经典的敬畏,体现在其深入骨髓的探索精神中。
评分这本关于书法艺术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一扇新窗户。我一直对那些流传千年的墨宝心生敬畏,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触及到古人的心境和技法。然而,这本书的编排和解读方式,却让我感觉像是请了一位渊博的老师在身边细细讲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字帖的图片,更深入地剖析了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背后蕴含的哲理和作者的情感波动。比如,它对“点”的描绘,就让我明白了在不同力道和速度下,一个简单的点如何能传导出万钧之力或轻盈之态。我记得有一章节详细对比了几种不同时期名家的用笔习惯,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人不禁拍案叫绝。阅读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当时在创作时的呼吸节奏和心绪起伏。对于任何一个想从“看热闹”进入到“门道”的书法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临摹,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份意境融入自己的练习之中。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艺术鉴赏和精神修养的指南。
评分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技法指南。它非常巧妙地将作品的诞生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洪流之中进行考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文人阶层的心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没有孤立地看待这件艺术品,而是把它放入了整个中国书法史的脉络中去审视它的开创性和继承性。例如,书中对当时文人雅集氛围的描绘,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酒香和松烟味,理解了创作的“天人合一”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这种宏大的视野,让我意识到,学习一门艺术,不仅要学其形,更要学其神,而“神”往往就蕴藏在那个特定的时代精神之中。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文化考古与艺术鉴赏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仅是教我“怎么写”,更是告诉我“为什么这样写”,这种深度思考的引导,对于培养真正的艺术鉴赏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清晰地感受到,我的知识结构因为这本书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