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无形 有形:企业文化:管理的第四阶段
定价:28.80元
售价:19.6元,便宜9.2元,折扣68
作者:范喜贵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9-01
ISBN:97875058317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企业文化的九大要点管理理论的六大文化特征中美日管理模式的文化渊源及企业文化特质中国管理模式的四大缺憾家族企业的十大文化现象企业文化的十大功能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的主体框架企业文化建设的四项基本目标
这是部民营企业家写企业文化的书,也是一部企业家用理论与实践凝写练写出来的老板箴言,用成功与失败的感悟总结出来的管理的心得。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企业家的理论素质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在不断进步。近20年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表明,一些民营企业的兴盛衰败,同企业文化建设关第极如果说民营企业在次创业过程中注重的是资本积累,那么,在第二次创业过程中注重的则应该是企业文化。如何构建系统的企业文化,如何变被动建设为主动建设,如何建设学习型的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是摆在当今民营的企业家面前的共同课题。
前言章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理论的内涵第二章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与家族企业文化第四章企业文化表现形式差异第五章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第六章企业文化功能第七章企业文化营造第八章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范喜贵,1954年出生于吉林榆树。1984年7月毕业于吉林省职工科技外语学院日语系,2002年7月毕业于北京行政学院工商管理研究生班。先后在国营企、 独资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里从事管理工作20余年,现任北京金之源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在多种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译文、论文、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颇具匠心,那种深沉的蓝与跳跃的橙色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暗示着企业管理中那些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张力。我最初被它吸引,是冲着“第四阶段”这个概念去的,毕竟我们现行的管理理论,无论如何迭代,总感觉停留在流程优化和组织架构的层面上,缺乏对“人性”和“共识”这种软性力量的深度挖掘。这本书的引言部分,作者用非常凝练的笔触描绘了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管理范式转移,他没有陷入对过去成功案例的简单复述,而是直指当前企业面临的困境:技术进步带来效率提升,却常常以牺牲员工的内在驱动力为代价。读完前几章,我感觉到一种久违的清晰感,作者仿佛手里拿着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那些流于表面的管理口号,直达核心的价值冲突地带。尤其是他关于“信任资本”如何成为衡量企业生命力的终极指标的论述,非常发人深省。它不再是那种空泛的“企业文化建设”口号,而是被系统性地嵌入到资源配置和决策流程之中,这才是真正具有实践意义的探讨,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检验其效力。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结构性转变。它巧妙地平衡了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广度,使得即便是对企业文化讨论感到疲劳的读者,也能从中找到新的兴奋点。我感觉作者的笔触中蕴含着一种深沉的悲悯——对组织中个体困境的理解,以及对管理工具局限性的清醒认识。他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现成的、能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而是提供了一套理解复杂系统的思维框架。这种诚实和深刻,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的商业读物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组织生命学”的教材,指导我们如何培育一个能够自我修复、自我进化的复杂有机体。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任何企业新闻、组织变动,都会不自觉地代入书中提及的“无形有形”的交互视角,这才是好书的终极魅力所在——它改变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逻辑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连贯性,它不是那种拼凑了各种流行管理术语的大杂烩,而是一条从哲学基础到落地执行的完整推演链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有形”资产(如流程、技术、组织架构)时,始终将它们视为“无形”价值的载体和表达方式。例如,书中关于“权力分配”与“信息透明度”之间微妙关系的分析,就超越了传统的组织结构图。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流程的僵化,背后都是一套深层的价值判断在支撑。对于那些习惯于用KPI和OKR来衡量一切的管理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软性”的冲击。它强迫我们去思考,当所有数据指标都优秀时,企业为什么依然可能在关键时刻土崩瓦解?答案就在于那些无法量化的、但决定了反应速度和韧性的“无形”基础。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作者提出的某个概念激活了自己过往工作中的诸多“未解之谜”。
评分后半部分的内容,真正体现了这本书的“实操价值”,它开始构建一套如何从“无形”引导“有形”的工具箱。与其他管理书籍不同的是,作者的建议充满了辩证法。他并不主张彻底推翻现有的“有形”结构,而是强调如何通过微小的、持续的干预,来调整“文化磁场”的极性。我对他提出的“意义锚点重塑”的方法论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写几句愿景标语那么简单,而是涉及领导者日常行为的校验和组织叙事的重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这里变得更加具有行动导向性,大量的“应该”、“必须”取代了前面的“或许”、“可能”,显示出作者对所提出方案的信心。读完这部分,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对“管理”这个词的理解被拓宽了,它不再仅仅是资源的调配,而更像是一种对集体意识的塑造工程。对于那些试图在组织内部推动深刻变革的变革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份极具可操作性的蓝图。
评分翻开中段,作者对于“无形”层面的描述,简直就是对我们日常管理实践的一种“照妖镜”。我尤其欣赏他对组织“潜规则”和“集体心智模型”的分析,那些我们心知肚明却无法言说的东西,被作者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框架进行了严谨的梳理。他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无形”视为负面因素,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自然演化出的、具有强大惯性的“能量场”。书中有一个案例,关于一家跨国公司如何因为内部信息传递的“滤镜效应”而错失市场先机,这个描述极其生动,让我联想到自己公司内部信息流动的僵化与扭曲。作者的叙事风格从一开始的宏大叙事逐渐转向细节的微观剖析,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他提出的“文化熵增”理论,非常贴切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优秀企业会随着体量增大而逐渐失去创新活力,这种对“衰变”过程的精准预判,足以让任何高层管理者警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