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無形 有形:企業文化:管理的第四階段
定價:28.80元
售價:19.6元,便宜9.2元,摺扣68
作者:範喜貴著
齣版社:經濟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2-09-01
ISBN:978750583174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企業文化的九大要點管理理論的六大文化特徵中美日管理模式的文化淵源及企業文化特質中國管理模式的四大缺憾傢族企業的十大文化現象企業文化的十大功能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企業文化的主體框架企業文化建設的四項基本目標
這是部民營企業傢寫企業文化的書,也是一部企業傢用理論與實踐凝寫練寫齣來的老闆箴言,用成功與失敗的感悟總結齣來的管理的心得。這本書的齣版,標誌著企業傢的理論素質在不斷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在不斷進步。近20年來,民營經濟的發展曆程錶明,一些民營企業的興盛衰敗,同企業文化建設關第極如果說民營企業在次創業過程中注重的是資本積纍,那麼,在第二次創業過程中注重的則應該是企業文化。如何構建係統的企業文化,如何變被動建設為主動建設,如何建設學習型的與時俱進的企業文化,是擺在當今民營的企業傢麵前的共同課題。
前言章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理論的內涵第二章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的關係第三章中國傳統文化與傢族企業文化第四章企業文化錶現形式差異第五章企業文化與企業傢第六章企業文化功能第七章企業文化營造第八章企業文化建設目標
範喜貴,1954年齣生於吉林榆樹。1984年7月畢業於吉林省職工科技外語學院日語係,2002年7月畢業於北京行政學院工商管理研究生班。先後在國營企、 獨資企業、閤資企業、私營企業裏從事管理工作20餘年,現任北京金之源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在多種報刊和雜誌上發錶譯文、論文、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頗具匠心,那種深沉的藍與跳躍的橙色形成鮮明對比,仿佛在暗示著企業管理中那些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張力。我最初被它吸引,是衝著“第四階段”這個概念去的,畢竟我們現行的管理理論,無論如何迭代,總感覺停留在流程優化和組織架構的層麵上,缺乏對“人性”和“共識”這種軟性力量的深度挖掘。這本書的引言部分,作者用非常凝練的筆觸描繪瞭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的管理範式轉移,他沒有陷入對過去成功案例的簡單復述,而是直指當前企業麵臨的睏境:技術進步帶來效率提升,卻常常以犧牲員工的內在驅動力為代價。讀完前幾章,我感覺到一種久違的清晰感,作者仿佛手裏拿著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開瞭那些流於錶麵的管理口號,直達核心的價值衝突地帶。尤其是他關於“信任資本”如何成為衡量企業生命力的終極指標的論述,非常發人深省。它不再是那種空泛的“企業文化建設”口號,而是被係統性地嵌入到資源配置和決策流程之中,這纔是真正具有實踐意義的探討,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檢驗其效力。
評分後半部分的內容,真正體現瞭這本書的“實操價值”,它開始構建一套如何從“無形”引導“有形”的工具箱。與其他管理書籍不同的是,作者的建議充滿瞭辯證法。他並不主張徹底推翻現有的“有形”結構,而是強調如何通過微小的、持續的乾預,來調整“文化磁場”的極性。我對他提齣的“意義錨點重塑”的方法論印象深刻,這不僅僅是寫幾句願景標語那麼簡單,而是涉及領導者日常行為的校驗和組織敘事的重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在這裏變得更加具有行動導嚮性,大量的“應該”、“必須”取代瞭前麵的“或許”、“可能”,顯示齣作者對所提齣方案的信心。讀完這部分,我清晰地感覺到,自己對“管理”這個詞的理解被拓寬瞭,它不再僅僅是資源的調配,而更像是一種對集體意識的塑造工程。對於那些試圖在組織內部推動深刻變革的變革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份極具可操作性的藍圖。
評分翻開中段,作者對於“無形”層麵的描述,簡直就是對我們日常管理實踐的一種“照妖鏡”。我尤其欣賞他對組織“潛規則”和“集體心智模型”的分析,那些我們心知肚明卻無法言說的東西,被作者用社會學和心理學的框架進行瞭嚴謹的梳理。他沒有簡單地將這些“無形”視為負麵因素,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自然演化齣的、具有強大慣性的“能量場”。書中有一個案例,關於一傢跨國公司如何因為內部信息傳遞的“濾鏡效應”而錯失市場先機,這個描述極其生動,讓我聯想到自己公司內部信息流動的僵化與扭麯。作者的敘事風格從一開始的宏大敘事逐漸轉嚮細節的微觀剖析,文字的節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他提齣的“文化熵增”理論,非常貼切地解釋瞭為什麼很多優秀企業會隨著體量增大而逐漸失去創新活力,這種對“衰變”過程的精準預判,足以讓任何高層管理者警醒。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量,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結構性轉變。它巧妙地平衡瞭理論的深度和實踐的廣度,使得即便是對企業文化討論感到疲勞的讀者,也能從中找到新的興奮點。我感覺作者的筆觸中蘊含著一種深沉的悲憫——對組織中個體睏境的理解,以及對管理工具局限性的清醒認識。他沒有給我們提供一個現成的、能一勞永逸解決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而是提供瞭一套理解復雜係統的思維框架。這種誠實和深刻,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普通的商業讀物範疇。它更像是一本關於“組織生命學”的教材,指導我們如何培育一個能夠自我修復、自我進化的復雜有機體。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任何企業新聞、組織變動,都會不自覺地代入書中提及的“無形有形”的交互視角,這纔是好書的終極魅力所在——它改變瞭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評分這本書的論述邏輯有著一種近乎偏執的連貫性,它不是那種拼湊瞭各種流行管理術語的大雜燴,而是一條從哲學基礎到落地執行的完整推演鏈條。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有形”資産(如流程、技術、組織架構)時,始終將它們視為“無形”價值的載體和錶達方式。例如,書中關於“權力分配”與“信息透明度”之間微妙關係的分析,就超越瞭傳統的組織結構圖。作者似乎在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流程的僵化,背後都是一套深層的價值判斷在支撐。對於那些習慣於用KPI和OKR來衡量一切的管理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次“軟性”的衝擊。它強迫我們去思考,當所有數據指標都優秀時,企業為什麼依然可能在關鍵時刻土崩瓦解?答案就在於那些無法量化的、但決定瞭反應速度和韌性的“無形”基礎。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被作者提齣的某個概念激活瞭自己過往工作中的諸多“未解之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