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整天吃素,得了痛风难道一口肉都不能吃吗?
痛风发作真“要命”,有什么方法能够快速止痛吗?
吃药怕有副作用,不吃药能行吗?
趁着间歇期,我能做些什么来改善痛风呢?
……
有很多痛风患者认为不能吃肉,这是真的吗?回答当然不是的。让医学博士告诉你如何摄入低嘌呤饮食,既能保证营养的均衡,还能降低尿酸含量,让患者在降尿酸的同时,还能吃得随心所欲。痛风急性发作很痛苦,本书针对急性发作期精选了12个小妙招:包括怎样快速缓解急性疼痛、中药的使用情况、怎样快速排泄尿酸等,让读者在短的时间内,减轻痛风的疼痛症状。
除此之外,通过按摩、刮痧、艾灸等经络穴位疗法,你自己在家也能轻松缓解痛风症状。痛风不是不能动,合理的进行一些运动,在改善痛风的同时,更能让身体摆脱痛风并发其他疾病的困扰。
本书就是这样一本书,帮你好好吃饭,帮你缓解急性发作疼痛,帮你轻松做运动,帮你摆脱并发症。医学博士的治痛风93招,招招有效,直到你康复为止。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防治痛风全的书。痛风急性发作期怎样做、防治痛风的饮食宜忌、中草药防治痛风、经络穴位治疗痛风、运动缓解痛风、痛风合并症及并发症等,让您全面防治痛风。
一招一式,一目了然。急性期发作时的我们应该怎样做;什么忌口,什么吃得随心所欲;用中药为自己开药方了;在家进行穴位治疗了;怎么防治痛风的并发症……一招一式,一看就明白。
作者简介:
刘承云
中国医师学会健康管理与保险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武汉协和医院干部保健科主任,综合医疗科副主任
湖北省老年保健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老年病学会常委
武汉市老年医学会常务理事
刘承云医师在痛风、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和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方面有经验。对痛风的研究进行了多年的跟踪与确定,能够给痛风患者提供指导。他结合多年痛风的治疗经验,出版图书《痛风》《远离痛风》《痛风吃什么宜忌速查》。
目录:
急性痛风发作时这么做
第1 招 卧床,将患肢抬高
第2 招 冰敷
第3 招 装一个保护支架
第4 招 别立刻服用降酸药物
第5 招 需大量饮水
第6 招 不能进行按摩
第7 招 服短效止痛药
第8 招 外用贴敷止疼痛
第9 招 栀子蛋清外敷
第10 招 秋水仙碱
第11 招 祛风活络汤
第12 招 涂高度酒降温缓解
防治痛风的饮食宜忌
第13 招 要严格忌口高嘌呤食物
第14 招 多食用碱性食物
第15 招 应少食高热量的食物
第16 招 吃火锅只吃肉不喝汤
第17 招 得了痛风,并非不能吃肉
第18 招 每天8 杯水很必要
第19 招 宜吃的水果
菠萝、橙子、哈密瓜、红枣、橘子、梨、李子、芒果、柠檬、枇杷、苹果、葡萄、石榴、桃子、西瓜、香蕉、杨桃、木瓜
第20 招 慎吃的水果
樱桃、猕猴桃、榴莲、火龙果、无花果、柿子、杨梅
第21 招 宜吃的蔬菜和菌菇类
大白菜、圆白菜、空心菜、芥菜、苋菜、芥蓝、芹菜、西葫芦、苦瓜、黄瓜、冬瓜、丝瓜、山药、茄子、青椒、胡萝卜、白萝卜、洋葱、西红柿、木耳、香菜、莴苣
第22 招 慎吃的蔬菜及菌菇类
菜花、菠菜、韭菜、茼蒿、四季豆、豇豆、油菜、平菇、草菇、海带、竹笋、金针菇、银耳
第23 招 忌吃的蔬菜和菌菇类
大豆芽、芦笋、紫菜、香菇
第24 招 宜吃的主食及淀粉类
大米、糙米、玉米、小米、糯米、小麦、大麦、燕麦、荞麦、高粱、面粉、面包、通心粉、藕粉、土豆、红薯、芋头
第25 招 慎吃的主食及淀粉
饼干、蛋糕
第26 招 宜吃的肉、蛋、奶类及其制品
鸡蛋、鸭蛋、鹌鹑蛋、皮蛋、猪血、鸭血、牛奶、奶酪、奶粉
第27 招 慎吃的肉、蛋、奶类及其制品
酸奶、奶油、黄油、冰激凌、鸡肉、鸭肉、鹅肉、鸽肉、鹌鹑肉、猪肉、猪皮、牛肉、羊肉、兔肉
第28 招 忌吃的肉、蛋、奶类及其制品
猪肝、牛肝、鸡肝、鸭肝、猪小肠、猪肺、猪脾、牛肾
第29 招 慎吃的豆类及其制品
豆腐、豆腐干、豆腐乳、豆浆、绿豆、红小豆、黑豆、蚕豆、芸豆
第30 招 忌吃的豆类及其制品
大豆、扁豆、青豆
第31 招 宜吃的水产类
海参、海蜇皮
第32 招 慎吃的水产类
海藻、草鱼、鲤鱼、鲫鱼、鳕鱼、鲈鱼、螃蟹、鳗鱼、鳝鱼
第33 招 忌吃的水产类
鱼干、带鱼、沙丁鱼、鲢鱼、乌鱼、白鲳鱼、蛤蛎、牡蛎、三文鱼、草虾、淡菜、干贝
第34 招 宜吃的其他类食物
核桃、榛子、榨菜、泡菜、生姜、苏打水、醋、植物油、蜂蜜
第35 招 慎吃的其他类食物
大蒜、果酱、葱、茶、酱油、腰果、芝麻、栗子、莲子、花生
第36 招 忌吃的其他类食物
鸡精、酒、肉汤
第37 招 适合痛风患者的30 道食谱
中药防治痛风
第38 招 厨房里宜吃的中药
薏米、百合、杜仲、白术、菊花、陈皮、五加皮、山楂、熟地黄、白茅根、土茯苓、玉米须、牛膝、人参、金钱草、威灵仙、荷叶、车前草、泽泻、薄荷、牛蒡子、黄芪、金银花、黄连、芦根、鹿茸、车前子、冬瓜皮
第39 招 适合痛风患者的中成药
第40 招 治疗痛风实用小偏方
第41 招 宜泡脚或外敷的中药
艾叶、伸筋草、生姜、威灵仙、桂枝、防风、甘草、钩藤、黄柏、当归、野西瓜、七叶一枝花、白芷、附子、野葛
经络穴位治疗痛风
第42 招 按摩四大穴
第43 招 艾灸上肢四大穴位
第44 招 艾灸四大穴
第45 招 艾灸以下四大穴位
第46 招 刮背部四大穴位
第47 招 刮上肢部四大穴位
第48 招 刮下肢部四大穴位
运动缓解痛风
第49 招 饭后百步走
第50 招 游泳
第51 招 慢跑
第52 招 每天骑30 分钟自行车
第53 招 坚持每天打1 小时打太极拳
第54 招 轻松学习瑜伽
第55 招 广播操
第56 招 爬楼梯
第57 招 跳舞
第58 招 打乒乓球
第59 招 打羽毛球
第60 招 保龄球
第56 招 爬楼梯
第57 招 跳舞
第54 招 轻松学习瑜伽
第55 招 广播操
第64 招 走跑交替运动
第61 招 切忌背着手走路
第62 招 不要退步走
第58 招 打乒乓球
第59 招 打羽毛球
第60 招 保龄球
第56 招 爬楼梯
第57 招 跳舞
第54 招 轻松学习瑜伽
第55 招 广播操
第64 招 走跑交替运动
第61 招 切忌背着手走路
第63 招 避免温度较高时锻炼
第64 招 走跑交替运动
第65 招 饭前一小时八段锦
第66 招 轻松跳绳
第67 招 痛风关节操
第68 招 踢毽子
第69 招 赤足踩石
第70 招 每天抖百抖,能活九十九
第71 招 甩手
第72 招 简易体操
第73 招 冬天不宜锻炼
第74 招 晨练后不宜睡回笼觉
第75 招 不宜参加长跑、爬山活动
痛风合并高血压
第76 招 限制盐量
第77 招 严禁吸烟
第78 招 脚踩指压板
痛风合并高脂血症
第79 招 定期测血脂
第80 招 茄子降血脂
第81 招 活血降脂汤
痛风合并糖尿病
第82 招 饮食控制
第83 招 运动30 分钟佳
第84 招 尽量不用降糖药
痛风合并肥胖症
第85 招 常测体重
第86 招 少食多餐
第87 招 分段运动
痛风合并冠心病
第88 招 洗澡要注意
第89 招 忌生气、 发怒
第90 招 瓜蒌薤白半夏汤
痛风石
第91 招 活检痛风石
第92 招 药物治疗并碱化尿液
第93 招 手术取石
附录:常见食物嘌呤含量速查表
同类食物营养素含量对比参考范围
坦白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亲和力,这对于一本专业的医学书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作者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古文术语来故作高深,而是大量采用贴近生活的比喻和日常化的叙述方式来解释复杂的生理过程。比如,他将脾胃比作人体的“中央厨房”,将湿热的产生比作“厨房油腻堆积”,这样的描述一下子就让抽象的病理概念变得生动可感。这种流畅且富有温度的文笔,使得阅读过程非常轻松愉快,即使是在消化那些相对深奥的中医理论时,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它读起来更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辈在耐心传授养生心得,而不是冰冷的教科书,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和理解中医养生的门槛。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体系构建得非常扎实且逻辑严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偏方,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痛风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的核心思想。作者从“湿热内蕴”和“肝肾亏虚”等基础概念入手,层层递进地剖析了痛风发病的内在机理,让人彻底明白了为什么会得病,而不是停留在“哪里疼就治哪里”的表面现象。我特别喜欢它引入的古代医案作为佐证,这些真实案例的引用,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进行了一次私密的问诊,他不仅告诉我“是什么”,更细致地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这种由表及里、注重整体调理的思维方式,让我对慢性病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依赖短期快速的缓解措施,而是开始关注身体长期的平衡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显得既专业又不失古典韵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的烫印清晰有力,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让人感觉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硬核著作。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那种略带米黄的哑光纸,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排版布局非常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即便是初次接触中医养生理论的朋友,也能很快找到阅读的节奏。每一章的标题都直击痛点,让人充满了探索内部奥秘的渴望。整体来看,光是翻阅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在现今很多快餐式的出版物中已经很难寻觅了。这本书的视觉呈现无疑为它增添了极高的价值感,让我在众多医学科普读物中一眼就注意到了它,并坚信其中定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在实践指导层面的详尽程度,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中医养生书籍大多是泛泛而谈,但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它不仅仅停留在“忌口”的笼统建议上,而是对日常饮食中的各种食材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深入的分析,明确指出哪些物质在不同阶段对病情的影响机制。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针对不同体质和不同病程阶段的个性化调理方案,这对于像我这样病情有所反复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尝试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近一个月的作息和饮食结构,身体的感觉确实有了微妙而积极的变化,那种常年萦绕的亚健康状态似乎有所缓解。这种注重个体差异、强调“因人而异”的指导原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临床经验和人文关怀。
评分这本书在“养”与“治”的平衡把握上,做得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深刻地阐述了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强调健康维护远比疾病治疗重要得多。书中关于情志调摄和导引舒缓的部分,篇幅虽不长,但内容精辟,点明了情绪对内脏机能的强大影响。它没有鼓吹任何神效的“灵丹妙药”,而是脚踏实地地教导读者如何通过调整呼吸、简单的拉伸动作以及日常的起居习惯来主动管理身体的自愈力。这种倡导主动参与健康管理的理念,让我深刻意识到,摆脱疾病困扰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可持续的、融入日常生活的健康系统,而不是依赖一时的外部干预。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长期的生活哲学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