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奥林匹克运动的背后
定价:26.00元
售价:18.2元,便宜7.8元,折扣70
作者:汪世林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501233502
字数:
页码:2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种族肤色的分歧,在全世界人民之间增进友谊和相互了解的桥梁。通过奥运会,世界人民共同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然而,纵观奥林匹克运动百年发展历史,国际政治因素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书以奥林匹克运动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发展为双重线索,重点关注奥林匹克运动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它们发挥的政治功能与作用,探讨国际政治因素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
汪世林,1964年8月5日生于北京,现在北京奥组委工作,任国际联络部副部长。
1990年获英国萨福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86年至2002年在北京市外事办公室工作。曾接待28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访问北京,参与接待国际奥委会评估团访问北京。
担任北京奥组委宣讲团成员,代表北京奥组委分别在五大洲奥协大会上进行陈述。
作者曾参加过多次国际体育赛事:1992年作为中国奥林匹克青年营营员参加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1999年参加泰国曼谷亚运会,2003年参加日本亚洲冬季运动会,2003年参加尼日利亚全非运动会,2004年参加希腊雅典奥运会和残奥会,2006年参加意大利都灵冬奥会,2006年参加卡塔尔多哈亚运会,2007年参加巴西泛美运动会。
章 奥林匹克运动及其历史发展
节 奥林匹克运动
奥林匹亚是古希腊的一个地名,因在此举行体育竞技而得名,被称为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高层次,分为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现代奥运会的起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14到18世纪,欧洲大陆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文主义者发掘和整理了古代希腊体育的丰富遗产,如古代奥林匹克竞技会和其他祭礼竞技、古希腊体育的多种运动手段和方式等。而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和教育方式的进步,使体育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这些都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奠定了基础。19世纪法国教育家顾拜旦(1863.1.1—1937.9.31)首先向世界提出了创立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倡议。1896年4月6日到l5日,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行,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奥林匹克运动是在高权力机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领导下,包括同意接受《奥林匹克宪章》指导的组织、运动员和其他人员的国际体育运动。
奥林匹克运动首先是一个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教育活动,起初的奥林匹克运动不带有任何政治、商业色彩。整个奥林匹克思想体系是由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提出并创立的。从一开始,顾拜旦就认识到奥林匹克竞技运动对促进个人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有朝一日竞技体育将不再是少数富有者的,而是成千上万普通人都能参与的事业。他不断以各种新思想来充实奥林匹克主义,他所确立和制定的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代表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正是由于这些原则的确立和制定,为现代奥林匹克主义带来了促进各民族之间平等、和平、友谊和合作的思想。同时,顾拜旦还十分关心在奥林匹克主义中发展民主思想和国际主义思想。他所提出的奥林匹克思想,始终贯穿着反对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反对任何出于财产和宗教动机的歧视。
……
我刚读完一本关于十九世纪末期,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品修复历史的档案汇编。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几乎没有提及任何一幅画作本身的美学价值,而是将焦点完全置于“时间对物质的侵蚀”以及“人类干预的伦理困境”上。书中记录了历代修复师的日志、他们使用的各种被后世证明是灾难性的溶剂(比如某些强酸清洁剂),以及他们对原作颜料层所做的不可逆转的改变。最令人心悸的是,它探讨了“过度修复”与“保持历史痕迹”之间的永恒拉锯战。比如,某位著名修复师为了恢复画作的光鲜亮丽,几乎擦除了艺术家本人施加的最后几层笔触,这一行为在当时被誉为壮举,但在今天的档案记录中却被视为一种艺术犯罪。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结论,而是将修复视为一种不断修正的、充满偏见的“再创造”过程。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欣赏”的古典艺术品,其表象背后隐藏着多少代人对“完美”的徒劳追求和不可避免的错误。这是一种关于物质保存的、沉重而深刻的沉思。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巴洛克时期音乐理论演变的小册子,它完全绕开了宏大的传记叙事,而是将重点完全聚焦在“和声的结构性转变”上。这本书的叙事逻辑严密到近乎数学推导,它追踪了从古老的教会调式到建立起清晰的“功能和声”体系,每一步理论的引入是如何在情感表达上带来革命性的解放。作者用了大量的图表来解析三和弦的构成及其转位对听觉心理的影响,甚至追溯了某一位早期作曲家在尝试使用导音时的“理论挣扎”。这种对细节的痴迷,使得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才能跟上节奏,但一旦领悟,便能体会到古典音乐的骨架是如何被精心搭建起来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对位法”的解释,它不是简单地介绍规则,而是将其描绘成一种“声音的哲学辩论”,不同声部如何在严格的限制内追求各自的独立性与整体的和谐。这本书让我对“美感”背后的逻辑结构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它揭示了形式与情感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而精妙的相互作用。
评分不得不提一本关于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生态学专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严谨和技术性,充满了晦涩的专业术语,仿佛是在向同行宣读一份研究报告,而不是写给普通读者阅读的科普读物。然而,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近乎冷酷的科学精确性,反而营造出一种令人敬畏的史诗感。作者详细记录了从地质构造的形成到极端温度下微生物如何利用硫化物进行化学合成的全过程。其中,关于“生物自养型”生命体系如何完全脱离太阳能,自成一体地支撑起一个复杂的食物链,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理解其生化路径。书中配有大量的、极其精细的手绘图谱,展示了那些首次被发现的、形态怪异的管状蠕虫和盲眼虾类。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生命必需条件”的固有认知,把“生命”这个概念从阳光和地表拉到了地幔的边缘。读这本书时,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观察宇宙规律以最极端形式的自我展现,那种对未知深渊的敬畏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二十世纪初期巴黎咖啡馆文化的文集,与我期待的聚焦于文学沙龙和哲学辩论的预期有所不同,它的大部分篇幅都在描绘咖啡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社会功能演变。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松散和碎片化,像是一系列快照的集合,而非线性的历史梳理。它着重探讨了不同阶层人群如何共享或隔离于这些公共空间:资产阶级绅士们在固定时间段内的固定座位,与街头艺术家们为了省下一枚苏打水的费用,在角落里进行的低声争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特别引用了大量当时的社会调查报告和地方性报纸的讽刺漫画,用以说明咖啡馆是如何成为社会阶层流动性和矛盾的微缩模型。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气味政治”的分析——不同烟草、廉价香水与浓缩咖啡的混合气味,如何无形中划定了“体面人”与“边缘人”的界限。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的细致入微,还原了那个时代人们如何通过日常的、物质性的行为,构建和维护着自己的身份认同。读完后,我对那些历史照片中模糊不清的背景人群,突然有了更强烈的感知和同情。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背后》,但我要谈的却是另一本书,一本我最近读完的、关于中世纪欧洲修道院日常生活的巨著。这本书的篇幅极其宏大,作者显然是花了几十年时间在那些尘封的羊皮卷和冷僻的拉丁文手稿中穿梭。它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焦点仅仅放在那些著名的神学家或宏伟的建筑奇迹上,而是深入到了最基层修士的衣食住行。比如,对于“禁食”这一核心戒律,书中细致地描绘了不同季节的菜单变化——从春季勉强可食用的根茎类蔬菜,到秋季偶尔获得的少量腌肉,以及那些为了应付漫长冬夜而不得不偷偷储存的干果。更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不同修道院间“手抄本”制作工艺的细微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墨水的天然色素来源,到羊皮纸的鞣制技术,甚至提到了抄写员在长时间工作后出现的特定姿势性疾病。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部对沉寂生活的美学重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蜡烛烟味和陈旧书籍特有的霉味,那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是近年来我阅读体验中极为罕见的。它迫使读者重新思考“虔诚”的物质基础,以及在极度简朴的生活中,人类精神如何找到慰藉和超越的出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