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无线供电技术
: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邓亚峰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02461485
字数:
页码:17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无线供电技术》首先对无线供电进行概述,并介绍无线供电技术的历史发展、分类以及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接着分析无线供电技术的拓扑结构;然后分两章分别介绍电磁感应式和电磁谐振式无线供电;随后专门介绍小型化无线供电技术;还介绍了基于无线供电技术的信号传输;后对无线供电技术的热点研究方向以及后续工作进行了介绍。 本书可供从事无线电能传输研究的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机电及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我刚刚啃完的这本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手工业的行会制度的学术专论,实在是一本令人“头疼”但又“大开眼界”的著作。它几乎是泥牛入海般地扎进了档案室里尘封的羊皮纸堆中。作者详尽地考察了羊毛工、金匠和皮革匠三大行会的章程、学徒培训的时长、半成品税(Mezzo-tasso)的征收细节,以及行会内部对于质量标准的争端记录。书中对于权力结构的研究尤为深刻:行会如何制衡美第奇家族的金融影响力,以及行会领袖如何利用对原材料采购的垄断来维持其政治话语权。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充满了德语和意大利语的专业术语翻译注释,读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完全不是那种轻松的下午茶读物。它真正体现了历史研究的“爬行式”深入,通过最细微的经济活动来还原一个伟大时代的社会肌理。对于想了解欧洲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中非国家权力组织的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极佳的参考资料。
评分最近接触了一本聚焦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灌溉系统的工程学奇迹的图册兼论著。这本书的视觉冲击力极强,大量的3D重建模型和卫星遥感图像,清晰地展示了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那些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复杂水渠网络是如何运作的。它不仅仅是展示了“引水”,更深入地分析了梯田的坡度计算、淤泥沉积率的估算,以及苏美尔泥板文献中记录的“水权分配”的法律框架。书中对比了不同时期(如乌尔第三王朝与新巴比伦时期)在水利工程管理上的政策差异,以及气候变化如何迫使他们不断改良泄洪和分流技术。作者强调了数学在早期水文工程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对圆周率和几何学在测绘中的应用。阅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次跨越四千年的工程考察,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如何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凭借智慧和组织能力创造出维持文明的生命线。
评分那本关于深海生物声学通信机制的科普读物,绝对是近几年我收藏中最为奇特的一本。它将海洋生物学、声学工程和信息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书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莫过于对抹香鲸“咔嗒声”编码复杂性的深度解析,作者通过对声音脉冲的傅里叶变换和时域分析,揭示了不同“家族”鲸鱼之间独特的方言结构和信息传递效率。书中还详细描述了极端水压和温度环境下,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如何利用生物发光和化学信号进行辅助通信,特别是对琵琶鱼的诱捕光信号波长的光谱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幽暗的深海,聆听着那些我们从未察觉的“对话”。作者的写作风格充满了探索的激情,语言生动而不失科学的精确性,即便是在讨论水下声速变化对信号传输衰减的影响时,也能用日常的例子来辅助理解。唯一的遗憾是,关于深海热液喷口附近微生物群落的化学信号传递部分,内容略显精简,期待续集能有更深入的拓展。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中世纪欧洲农耕技术的演变的专著,体验可以说是相当的“硬核”且富有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的历史叙事上,而是聚焦于10世纪到14世纪间,犁具的材料革新(从木制到铁制)、三圃制取代两圃制对土地利用率的几何级提升,以及庄园制度下水利设施的集体管理模式。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庄园文书作为佐证,对于犁铧的角度、深浅如何影响不同土壤类型的产量进行了细致的定量分析,这让我一个非历史专业的读者也感受到了历史研究的严谨性。书中对“重犁”的推广过程进行了社会学层面的探讨,分析了它如何重塑了欧洲的社会结构和人口分布。不过,书中对于同期拜占庭帝国和伊斯兰世界在农业技术上的成就探讨略显不足,篇幅稍显单薄,这或许是受限于欧洲核心史料的可获得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深入微观,令人信服的农业史力作。
评分这套关于量子计算的最新进展的书籍,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前沿科技充满好奇的“发烧友”量身定做的。它不仅仅罗列了理论公式,更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前最热门的拓扑量子比特的构建难题,以及谷歌和IBM在超导量子芯片领域最新的比特操控精度突破。作者在阐述量子纠缠和叠加态时,采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比如用抛硬币和叠加的硬币状态来解释,使得即便是对物理学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抓住核心概念。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专门用了一章详细介绍了量子算法在优化问题上的应用前景,比如QAOA算法,并提供了详细的Python伪代码示例,让我这个软件工程师感到非常实用。书中对于不同量子计算范式的对比分析也极为深刻,将离子阱、光子、中性原子等技术路径的优缺点进行了客观公正的梳理,让我对整个产业的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也十分精良,复杂的能级图和电路图都清晰易懂,避免了传统教科书那种枯燥乏味的阅读体验。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更好地把握未来十年计算科学的发展脉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