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PLC开关量与通信控制应用实例详解(含CD光盘1张)
定价:58.00元
售价:39.4元,便宜18.6元,折扣67
作者:李江全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1212331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1、针对三菱、西门子PLC的开关量输入/输出及其与PC的数据通信,贴近工程实践。
2、应用实例丰富,指导性强。
3、光盘中包括实例源程序、程序运行录屏、系统测试录像,容易上手。
本书从应用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三菱FX系列PLC、西门子S7-200 PLC开关量输入/输出及其 与PC的数据通信技术。内容包括 PLC的硬件、软件结构,三菱/西门子PLC的组成与特点,PLC开关量控制基础,计数制与编码,PC串行通信概述,PLC数据通信基础,PLC与PC数据通信协议,三菱/西门子PLC开关量输入、输出及PC通信控制。其中,PC与PLC通信同时采用VB、VC 、LabVIEW和组态软件实现。
为方便读者学习,本书提供配套光盘,内容包括实例源程序、程序运行录屏、系统测试录像等。
章 PLC概述
1.1 PLC的硬件结构
1.1.1 PLC的硬件组成
1.1.2 PLC的工作原理
1.1.3 PLC的常用外设
1.2 PLC的软件结构
1.2.1 PLC的软件组成
1.2.2 PLC的编程语言
1.2.3 PLC的程序结构
1.3 三菱FX系列PLC的组成与特点
1.3.1 FX系列PLC的组成
1.3.2 FX系列PLC的特点
1.3.3 FX2N系列PLC简介
1.4 S7-200系列PLC的组成与特点
1.4.1 S7-200系列PLC的组成
1.4.2 S7-200 PLC的特点
1.4.3 S7-200系列PLC的CPU模块
1.4.4 S7-200系列PLC的数字量扩展模块
第2章 PLC开关量控制概述
2.1 控制系统的信号类型
2.1.1 模拟量信号
2.1.2 开关量信号
2.1.3 脉冲量信号
2.2 控制系统的过程通道
2.2.1 开关量输入通道
2.2.2 开关量输出通道
2.3 PLC开关量输入/输出连接
2.3.1 开关量输入连接
2.3.2 开关量输出连接
2.4 PLC控制系统设计概述
2.4.1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步骤
2.4.2 PLC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2.4.3 PLC控制系统主回路与控制回路设计
2.4.4 PLC控制系统的安全电路设计
2.4.5 PLC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2.4.6 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连接设计
第3章 PLC数据通信基础
3.1 PLC数据通信概述
3.1.1 数据通信系统组成
3.1.2 PLC数据通信的目的
3.1.3 PLC数据通信的类型
3.1.4 PLC数据通信的连接方式
3.1.5 数据在PLC存储器中存取的方式
3.1.6 PLC数据通信介质
3.2 个人计算机与PLC的通信
3.2.1 计算机与PLC通信的方法与条件
3.2.2 计算机与PLC的通信内容
3.2.3 计算机与PLC通信程序的设计要点与方法
3.2.4 PLC串口通信调试软件及其应用
第4章 PC串行通信概述
4.1 串行通信技术简介
4.1.1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
4.1.2 串行通信协议
4.1.3 串行通信的接口标准
4.1.4 计算机中的串行端口
4.1.5 串行通信线路连接
4.1.6 串口调试工具
4.2 串行通信控件MSComm
4.2.1 MSComm控件处理通信的方式
4.2.2 MSComm控件的使用
4.2.3 MSComm 控件的常用属性
4.2.4 MSComm 控件的OnComm事件
4.2.5 MSComm控件通信步骤
4.3 PLC组态王串口通信设置
4.3.1 三菱FX系列PLC组态王通信设置
4.3.2 西门子S7-200PLC组态王通信设置
4.4 LabVIEW与串口通信
4.4.1 LabVIEW中的串口通信功能模块
4.4.2 LabVIEW串口通信步骤
第5章 计数制与编码
5.1 计数制
5.1.1 计数制概述
5.1.2 十进制与二进制
5.1.3 八进制与十六进制
5.2 计数制转换及其程序设计
5.2.1 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
5.2.2 二进制与八进制的转换
5.2.3 二进制与十六进制的转换
5.2.4 八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
5.2.5 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
5.2.6 八进制与十六进制的转换
5.3 字符编码
5.3.1 BCD码
5.3.2 格雷码
5.3.3 ASCII编码
第6章 PLC与PC数据通信协议
6.1 通信协议的基本知识
6.1.1 通信网络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
6.1.2 通信协议基本概念
6.2 三菱FX系列PLC与PC的通信协议简介
6.2.1 FX系列PLC的通信协议类型
6.2.2 计算机链接通信协议
6.2.3 无协议通信
6.3 西门子S7-200系列PLC与PC的通信协议简介
6.3.1 PPI通信及应用
6.3.2 自由口通信及应用
6.4 三菱FX2N系列PLC与PC通信编程口协议
6.4.1 命令帧格式
6.4.2 响应帧格式
6.4.3 地址计算
6.4.4 强制置位与复位
6.4.5 读写指令示例
6.5 西门子S7-200系列PLC与计算机通信PPI协议
6.5.1 通信过程
6.5.2 命令格式
6.5.3 命令类型
第7章 三菱PLC与PC通信之开关量输入
7.1 系统设计说明
7.1.1 设计任务
7.1.2 线路连接
7.1.3 指令获取与串口通信调试
7.2 PC端程序设计
7.2.1 VB程序设计详解
7.2.2 VC 程序设计详解
7.2.3 LabVIEW程序设计
7.2.4 监控组态程序设计
第8章 西门子PLC与PC通信之开关量输入
8.1 系统设计说明
8.1.1 设计任务
8.1.2 线路连接
8.1.3 串口通信调试
8.2 PC端程序设计
8.2.1 VB程序设计详解
8.2.2 VC 程序设计详解
8.2.3 LabVIEW程序设计
8.2.4 监控组态程序设计
第9章 三菱PLC与PC通信之开关量输出
9.1 系统设计说明
9.1.1 设计任务
9.1.2 线路连接
9.1.3 指令获取与串口通信调试
9.2 PC端程序设计
9.2.1 VB程序设计详解
9.2.2 VC 程序设计详解
9.2.3 LabVIEW程序设计
9.2.4 监控组态程序设计
0章 西门子PLC与PC通信之开关量输出
10.1 系统设计说明
10.1.1 设计任务
10.1.2 线路连接
10.1.3 串口通信调试
10.2 PC端程序设计
10.2.1 VB程序设计详解
10.2.2 VC 程序设计详解
10.2.3 LabVIEW程序设计
10.2.4 监控组态程序设计
参考文献
李江全,石河子大学教授,任电气工程实验中心主任。测试技术学会西北分会、机械工程学会会员。参与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著有多本贴近实战的科技图书,深受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及一线技术人员欢迎。
说实话,我最近对非线性动力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正在研究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在极端温度变化下的蠕变行为,数据曲线看起来非常反常,传统的线性模型完全无法拟合。我渴望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分数阶微积分、混沌理论或者随机过程如何应用于描述材料内部微观结构演变的书籍。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经过实验验证的数学模型,而不仅仅是教科书式的公式堆砌。例如,如何利用诸如洛伦兹吸引子之类的概念来表征材料内部的缺陷扩展模式,或者如何用Bifurcation理论来预测材料从弹性状态到塑性状态的突变点。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桥梁,连接起高深的数学理论与具体的材料性能分析,那对我进行下一步的理论建模工作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评分最近我总是在思考如何优化我实验室里那套复杂的环境监测网络。这套网络使用了多种不同厂商的传感器,它们的数据输出格式各异,刷新频率也参差不齐,最头疼的是它们的本地存储模块都不支持同步。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异构传感器数据融合与时间同步策略”的实战指南。我需要的不是基础的采样理论,而是如何设计一个中央数据汇聚层,用软件算法来修正时间漂移(比如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思想),并建立一个统一的元数据标签系统,以便后续的数据挖掘工具能够识别这些数据点的时间上下文。如果书中能包含如何利用NTP或PTP协议在资源受限的边缘节点上实现纳秒级时间同步的实际部署经验,那简直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圣经”了。
评分我最近在忙活一个关于老旧嵌入式设备数据迁移的项目,简直焦头烂额。那些设备运行的固件版本低到令人发指,很多现代化的网络协议和安全标准它们根本就不支持。我特别需要一本能详细阐述如何安全、高效地将遗留系统中的数据结构映射到符合最新行业规范的数据库模式上的参考资料。重点是,我关注的不仅仅是数据的字段对应,更是那些隐藏在二进制文件深处的非结构化信息,比如时间戳的处理精度、字节序的转换逻辑,以及如何设计一个健壮的解析器来应对数据格式中微小但致命的不一致性。说实话,我花了好几个星期在各种论坛上寻找关于“遗留系统数据现代化”的案例分析,结果大多是浮于表面的理论介绍。如果能找到一本专注于处理跨代际数据治理和协议兼容性难题的书籍,哪怕只是其中一章专门讨论二进制数据流重构,对我目前的困境都会是巨大的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PLC开关量与通信控制应用实例详解(含CD光盘1张)》,以下是五段不同风格的读者评价,每段评价大约300字,且不包含该书的内容。 初拿到这本厚厚的工业自动化教材时,我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态度。我那台老旧的桌面电脑,自从上次系统升级后,时不时就弹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兼容性错误,搞得我写报告都提心吊胆的。尤其是最近在处理一些涉及多线程调用的编程任务时,程序经常无故崩溃,调试起来简直是噩梦一场。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优化现有软件环境,比如系统内核参数调整或者是一些底层驱动的排查技巧。更理想的是,如果它能深入探讨一下现代操作系统在处理高并发I/O请求时的瓶颈分析,并给出一些实用的性能调优方案。我记得我上次尝试用最新的虚拟机软件搭建测试环境时,发现资源调度策略似乎有些激进,导致虚拟机间的资源争抢非常严重,如果这本书里能触及这些硬件与软件交互的细节,那就太棒了。毕竟,在我的日常工作中,稳定性和响应速度是压倒一切的指标,任何关于如何让机器跑得更顺滑、更可靠的真知灼见都价值千金。
评分我正在尝试开发一个基于WebAssembly的图形渲染引擎,目标是在浏览器端实现接近本地应用的性能。目前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如何高效地管理内存池和处理图形管线中的状态切换。我迫切需要一本能详细剖析WASM底层执行机制,特别是它如何与JavaScript宿主环境进行高效的交互,以及如何利用SIMD指令集进行并行计算优化的书籍。理想情况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大量的源代码示例,展示如何用C++或Rust编写高性能模块并编译到WASM,重点剖析编译后的二进制文件结构和函数调用开销。目前网上的资源大多停留在“WASM是什么”的层面,而我真正需要的是“如何榨干WASM的每一滴性能”的硬核技术细节,尤其是在涉及缓冲区拷贝和内存共享方面,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上下文切换的损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