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經腸營養
定價:65.00元
售價:44.2元,便宜20.8元,摺扣68
作者:邵繼智,顧景範,張思源
齣版社:軍事醫科齣版社
齣版日期:1999-08-01
ISBN:978780121129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經腸營養(即腸內營養)是經胃腸道提供營養素的營養支持措施,它與靜脈營養(即胃腸外營養)在臨床營養上皆有同樣重要的地位,都是挽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凡胃腸道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受用適閤生理的經腸營養,以避免與靜脈營養有關的並發癥,並可保證胃腸道結構與功能的完整,節省費用。
為說明經腸營養的理論及其在臨床各科的應用,製品的性質及製備,動物實驗模型的建立,本書結閤有關理論與實踐的資料編著而成。全書分五篇;導言;經腸營養的生理與生化;經腸營養用製品;臨床應用;動物實驗方法。
本書可供從事營養支持的科研人員,臨床醫師、醫院營養師、製品生産與質檢人員參考,亦可供院校醫療係、衛生係、營養係、食品係師生閱讀。
目錄
作者介紹
邵繼智教授於1918年10月生於江西都昌縣,1944年畢業於中正大學,獲理學士。1950年在上海醫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師從於我國生物化不傢林國鎬教授。獲碩士學位。曾任中正醫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軍醫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及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結構嚴謹得像一座精密的瑞士鍾錶,每一個章節之間的銜接都非常順暢,仿佛是按照病人的診療路徑一步步引導你前進。從最初的營養風險篩查,到選擇閤適的營養支持路徑(是腸內還是腸外),再到腸內營養的具體配方選擇和輸注方案的滴定調整,整個流程清晰可見。然而,這種極緻的結構化反而帶來瞭一種略顯刻闆的閱讀體驗。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對那些特殊人群,比如晚期腫瘤患者、或者閤並嚴重免疫缺陷的患者,其營養支持的“目標設定”的探討。通常這類患者,營養支持的目的可能更多是改善生活質量而非追求快速康復,但這本書在闡述目標時,似乎還是沿用瞭“恢復正常生理指標”的綫性思維。例如,對於一個癌癥終末期的患者,我們是否應該追求一個“理想”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或者,在某些情況下,適度的營養不足反而能減緩腫瘤的生長速度?書中對這類倫理和目標設定的“灰色地帶”幾乎沒有涉獵,這讓我覺得,這本書可能更適閤在疾病的急性期和穩定期使用,而在處理復雜、多器官衰竭或臨終關懷的營養乾預時,略顯單薄。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圖錶和插圖印象深刻,它們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讀性。尤其是在講解腸道吸收通路和不同營養素代謝路徑的示意圖,繪製得非常清晰明瞭,比起純文字的描述,能讓人更快地抓住重點。特彆是關於脂肪乳劑的輸注管理部分,那張對比不同脂肪酸鏈長度對肝髒影響的圖錶,簡潔有力。但是,這本書在引入一些新興技術和設備的應用方麵,更新速度似乎跟不上行業發展的步伐。例如,目前很多先進的床旁檢測技術,比如快速的呼氣試驗來評估腸道菌群的改變,或者使用連續監測係統來實時反饋營養吸收的效率,這些“智慧醫療”的元素在書中體現得比較少。它更側重於那些經過時間檢驗的、基礎的監測手段,比如每日的體重、24小時的氮平衡等。這使得這本書讀起來有一種“經典”的味道,但也讓人覺得它在擁抱未來營養管理變革的力度稍顯不足,更像是一個對過去二十年成熟經驗的總結,而不是對未來十年可能趨勢的預判。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真的非常“接地氣”,充滿瞭臨床實踐的煙火氣。作者似乎非常清楚一綫醫護人員在麵對復雜患者時會遇到的實際睏難,比如在重癥監護室(ICU)裏,如何快速判斷一位長期臥床、伴有胰腺功能不全的患者,其腸內營養的耐受性指標應該如何解讀。書中對各種商業化腸內營養製劑的“優缺點對比”部分非常實用,它沒有空泛地贊揚某一種配方,而是從脂肪乳劑的比例、蛋白質的水解程度、縴維素的來源等具體角度,分析瞭它們在不同消化係統受損程度的患者身上可能産生的實際效果,比如某種高脂配方可能加重腹瀉,而另一種添加瞭中鏈甘油三酯(MCT)的配方則吸收效率更高。不過,書中對於“居傢長期腸內營養”的支持體係構建,我感覺描述得不夠深入。傢庭護理的挑戰,比如泵的使用培訓、傢庭環境的衛生管理、以及患者和傢屬的心理支持,這些方麵雖然零星地提到瞭,但並沒有形成一個係統性的章節來詳細闡述,這對於那些需要長期依賴腸內營養的患者群體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信息缺口。它更像是醫院內部的交接文檔,而不是一個麵嚮患者和傢庭的完整支持藍圖。
評分這本《經腸營養》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拿到瞭一份詳細的臨床指南,但它似乎更側重於那些“如果”和“但是”的實際應用場景,而不是宏觀的理論框架。我本來期待能看到關於腸道微生物群與營養吸收之間更深層次的、基礎科學層麵的探討,比如最新的基因錶達研究如何指導營養配方的設計,或者某些新型益生元對特定疾病患者腸道屏障功能的精確影響機製。然而,這本書似乎將重點放在瞭如何根據現有的評估工具,製定齣最符閤當前醫療標準的操作流程上。比如,對於那些術後無法立即進食的病人,書中對不同液體配方滲透壓的計算和滴注速度的調整,描述得極其詳盡,這對於初級護理人員無疑是寶貴的“SOP”(標準操作程序)。但是,對於我這樣一個對營養生物化學更感興趣的讀者來說,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瞭解“為什麼”這種配方比另一種更有效,背後的分子通路是什麼。書中對並發癥的處理部分也相當紮實,從導管置入的並發癥到代謝紊亂的糾正,條理清晰,但在闡述這些並發癥的長期預後和個體化乾預策略方麵,略顯保守,更傾嚮於教科書式的“標準答案”,缺乏一些臨床老手會分享的“經驗之談”或“灰色地帶”的討論。總的來說,它更像是一本優秀的實操手冊,而不是一本探索前沿營養科學的深度專著,對於追求理論突破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結閤其他更偏嚮基礎研究的文獻一起閱讀。
評分這本書在講解腸內營養的並發癥處理時,展現瞭極高的專業性,尤其是對那些罕見的、由特定疾病引發的營養吸收障礙的案例分析,很有啓發性。它細緻地分析瞭罕見酶缺乏癥患者在接受特殊氨基酸配方時,如何通過調整電解質和維生素的補充來維持穩定。然而,我發現書中對“成本效益分析”(Cost-Effectiveness)的討論非常薄弱。在許多醫療體係中,營養支持的選擇往往是一個資源分配的決策,高昂的特殊氨基酸製劑和昂貴的早期腸內營養啓動,其臨床獲益是否能與經濟成本相匹配,是管理者和醫生必須考慮的問題。這本書似乎將焦點完全放在瞭“最佳臨床效果”上,而沒有深入探討如何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製定齣“次優但可及”的營養支持方案。這在資源分配不均的地區,或者對於需要長期自我負擔費用的患者傢庭來說,是一個非常關鍵但未被充分展開的角度。它提供瞭一個“理想世界”的營養方案,但缺乏一個“現實世界”的成本考量框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