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通信与网络技术
定价:69.00元
作者:李树广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1210768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21章,~7章主要介绍数字通信与传输信道、信号采样与变换、信号调制与解调、信号载波与传输、多址复用技术、通信媒体与传送特性;第8~12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网络、GSM通信网络、卫星通信、GPS定位与卫星导航系统、公共通信网络;3~16章主要介绍网络系统结构与协议、局域网、广义网、Inter、高速网络组合、网络系统技术开发与优化;7~21章介绍网络操作系统、各类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应用与技术开发、蓝牙通信技术、网格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与管理、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
本书的每一章都适当增加了专业理论深度与*实用技术,以适应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及研究人员的需要。
本书可作为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工程、工业自动化等专业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本专业领域工程技术及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 概论
第2章 数字通信与传输信道
第3章 信号采样与变换
第4章 信号载波与传输
第5章 信号调制与解调
第6章 通信媒体与传输特性
第7章 通信信道与多路复用技术
第8章 移动通信与计算机系统网络
第9章 GSM通信网络系统与优化
0章 卫星通信
1章 GPS定位与卫星导航系统
2章 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与交换
3章 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与协议
4章 计算机局域网
5章 网络互连与Inter
6章 高速网络与组网技术
7章 网络操作系统
8章 蓝牙通信技术
9章 计算机网格技术
第20章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与管理
第21章 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李树广,男,1955年生,工学博士,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博士,教授。1978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电机系自动化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自动化研究所工作,1986年赴日本大学做访问学者与留学,获工学博士、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94年任日本Japan Socia1 System Rcsearch Instit
文摘
序言
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无线通信部分的内容,尤其是OFDM的原理推导。作者在这方面的数学功底可见一斑,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严谨细致,逻辑链条完整无缺。对于致力于深入理解物理层技术的工程师来说,这部分内容简直是宝藏。然而,当我转到更高层次的应用层协议时,比如HTTP/3的QUIC协议,我的感觉就截然不同了。这部分介绍得相对简略,很多关键的优化点,比如连接迁移和丢包恢复机制,仅仅是一带而过,没有给出足够的篇幅来分析其相对于TCP的优势和实现细节。这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本书的侧重点是否过于偏向底层物理和链路层,而对现代应用层和传输层的最新发展重视度不够?如果能将这种深度和广度在全书范围内保持一致,比如对新兴的物联网(IoT)通信标准或边缘计算的路由策略也给予类似的深度剖析,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无可估量。目前的结构感觉像是上下半身发展不均衡。
评分这本关于数字通信与网络技术的书,我读完后感觉有点意犹未尽。首先,它的理论部分讲解得相当扎实,特别是对于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技术的阐述,深入浅出,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过,我个人更期待在实际应用案例上的着墨能再多一些。比如,在讲解5G技术时,如果能多结合一些具体的网络部署场景和遇到的实际问题,那对于我们这些想在工程实践中应用的读者来说,会更有帮助。现在的内容更偏向于教科书式的推导和原理分析,这固然重要,但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烟火气”。我希望作者能在后续的版本中增加一些基于实际网络环境的仿真分析或者故障排除的案例研究,这样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会更加紧密。整体而言,它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和理论参考资料,但对于想深入到高级网络架构设计和故障诊断的人来说,可能还需要寻找其他更侧重实践操作的书籍来作为补充。我希望它能成为一座坚实的理论基石,同时也能为我们指明更广阔的实践道路。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的清晰度感到非常满意。在涉及复杂的网络协议栈和数据流向时,清晰的图示是理解的关键,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那些流程图和结构图,设计得既美观又逻辑性强,很多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一下子就清晰了。然而,我发现书中在某些新技术的介绍上略显保守。例如,在讨论SDN(软件定义网络)和NFV(网络功能虚拟化)时,内容似乎停留在相对基础的介绍层面,对于当前业界非常热门的云原生网络和边缘计算的应用趋势,探讨得不够深入。我本以为这是一本紧跟时代步伐的技术书籍,但读下来,感觉它更像是一本扎实的基础教材,而非前沿技术的引领者。对于希望了解最新网络架构演进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借助最新的会议论文或技术白皮书来弥补这部分知识的空白。总体来说,这本书的视觉呈现和基础知识的梳理功不可没,但对未来趋势的把握上,还可以更加大胆和前瞻一些。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组织材料时,展现出一种非常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思维,章节之间的衔接非常自然流畅,几乎没有生硬的转折点。从基础的信号与系统理论开始,逐步过渡到数字调制,再到组网和路由,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非常稳固,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步步为营、水到渠成的感觉。然而,我发现书中对网络协议的性能评估方法和测试工具的介绍非常薄弱。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懂得协议如何工作,更要学会如何量化其性能——延迟、吞吐量、抖动等。这本书中虽然提到了这些指标,但几乎没有介绍如何使用如Iperf、Wireshark的高级功能进行精确测量和分析。这对于希望培养系统性能优化能力的读者来说,是一个明显的短板。它给了我们理论的蓝图,但没有提供测量和验证的尺子。我希望作者能在后续的修订中,加入一个专门的章节,详细阐述主流的网络性能测试方法论和工具使用指南,将理论的深度转化为可量化的实践成果。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两极分化的。一方面,它对经典的网络通信原理,比如TCP/IP协议族的细节,讲解得极其透彻,每一个数据包的生命周期和报文头的各个字段含义,都解析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度对于打牢基础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我在阅读关于网络安全和运维自动化章节时,感受到了明显的跳跃性。安全章节似乎只是蜻蜓点水地提到了几种常见的攻击类型,但对于如何利用现代工具链去防御和检测,描述得非常简略,缺乏具体的工具介绍或脚本示例。至于自动化,更多是概念上的阐述,缺乏实际的编程接口调用或配置管理的实操指导。这让我这个偏向DevOps实践的读者感到略有遗憾。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Python在网络运维中的实际应用,或者至少是Ansible、SaltStack等工具如何与书中所述的网络原理相结合的范例。它是一本优秀的“是什么”和“为什么”,但在“怎么做”的环节上,力度稍显不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