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我国大学体育文化演变的解释性模型研究
: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周丽君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308085458
字数:
页码:1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什么是大学体育文化?一直以来关于这个问题学者各抒己见,似乎与大学体育相关的任何现象都可以归属于大学体育文化。近年来,主要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从现象学的视角对学校中的体育现象进行了讨论,如欧美一些介绍大学的专著里描述了大学体育,主要讨论大学的体育活动、体育社团、学校体育特色等。我国的大学体育文化研究主要着重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建设等方面。这些研究旨在解释组成大学体育文化的某一要素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大学体育文化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隶属于社会文化、体育文化和学校文化,因此它的演变也随着社会文化、学校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发展变迁而变迁,在不同的发展变迁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目前关于我国大学体育文化研究给人以“瞎子摸象”的感觉,总以为自己的研究都在谈大学体育文化,但是都只触摸到了大学体育文化的一角。
周丽君,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副主任,兼任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国际部副主任,世界休闲组织世界各地分会总经理;获国家留学基金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访学一年,师从世界休闲组织秘书长克里斯多夫·爱丁顿博士,主要研究体育文化、休闲体育行为与休闲体育项目的管理和体育社会学领域的相关体育现象:迄今为止,已主持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家体育总局课题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多项,参与国际课题与课题数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编写《体育文化》等教材多本;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主题报告,学术成果多次获奖;2004年和2010年两次被美国北爱荷华大学评为“杰出访问教授”。
章 导论
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的主要方法和主要内容,让读者对整本书有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该章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对相关的理论和相关研究做个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述,从而厘清本研究的思路和建立理论依据。
第三章大学体育文化构成的理论假设模型。该章主要从已有的理论和已有的研究中界定大学体育文化操作定义、大学体育文化构成要素及关系,并论证推导出大学体育文化构成的假设命题:(1)大学体育文化由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各要素构成。
(2)大学体育文化各要素互为影响。(3)大学体育文化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我国大学体育文化演变分析。该章主要以理论假设模型中的体育文化构成要素作为分析线索,以文献资料法和个案分析法为主,借助相关的史料来寻找我国大学体育文化的构成要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特征。
第五章我国大学体育文化构成要素的验证。该章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具有悠久历史且分布在我国东西南北中地域的浙江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大、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师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大学体育文化主观认知进行调查,以确认史学分析凝练的要素符合我国大学体育文化的构成要素。第六章 我国大学体育文化演变的解释性模型构建。该章在前面几章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大学体育文化演变的解释性模型。模型由两部分组成:部分说明模型各解释要素出现时间不同,在不同时期被强调的程度也不同,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大学体育文化解释要素受外界环境氛围影响明显。第二部分解释了模型解释要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现价值观的核心地位作用。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色彩搭配沉稳,初读时便给人一种严谨、学术的印象。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专著,但翻开第一页后,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颇为引人入胜。他并非简单罗列数据或堆砌术语,而是通过历史的脉络,将我国大学体育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轨迹清晰地勾勒出来。这种叙事策略使得即便是对社会学或教育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进作者的思路。特别是在探讨特定历史阶段的政策变动对体育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时,作者的论证过程逻辑严密,充满了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他那种“纵横交错”的分析方法,既看到了宏观的时代背景,也捕捉到了微观的个体体验,这种立体化的视角让原本抽象的“文化演变”变得生动起来。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对今日大学体育生态的形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呈现出一种冷静克制的美学,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历史学家在不带偏见地审视过去。语言是精准而克制的,很少使用煽情的词汇,所有的论断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和模型推演之上。然而,这种克制之下,却涌动着对体育文化发展方向的深切关怀。作者在收尾部分,对未来大学体育文化可能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特色的保持与创新,提出了审慎的展望。这种展望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模型预测的可能情景分析,显得既科学又富有前瞻性。对于政策制定者或教育管理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蓝图,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未来可能走向何方”的深刻洞察。
评分我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历史进程时所展现出的宏大视野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这本书成功地避开了将大学体育文化简单地视为“西方引入”或“简单复古”的二元对立陷阱。相反,它描绘了一个动态的、充满内部张力的演化过程。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思潮如何渗透和重塑体育教学理念的分析,尤其精彩。例如,对某个特定时期“审美教育”思潮对传统军体模式的冲击与融合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文化思潮交锋的敏锐捕捉。整体而言,这本书为理解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历史依据,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学术精品,读完之后,对相关议题的思考会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从一个普通大学生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许多“原来如此”的瞬间。我们习以为常的大学体育课、运动会,甚至是对“体适能”的关注,在作者的笔下,都有着复杂的历史根源。我特别关注到关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体育教育“去精英化”与“大众化”拉锯战的描述,这与我父辈在大学时期的体育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关于体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的社会功能——从早期的军事训练到后来的身心健康普及,再到近期的素质教育载体——的演变,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体育”这个概念的认知边界。它不再仅仅是关于分数和运动技能,而是一面映照社会价值观变迁的棱镜。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人生活经验连接起来的能力,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接地气,充满了代入感。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它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尤其值得称道。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传统的文献梳理和问卷调查,而是构建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解释性模型”来剖析文化变迁的内在驱动力。我被其中几处模型建构的细节深深吸引,比如他对“权力结构重塑”与“社会思潮涌入”之间相互作用的量化描述,尽管书中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数学公式,但那种清晰的因果链条和变量间的相互影响,让人感受到其背后扎实的数理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推导。对于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展示了如何将抽象的文化现象转化为可分析、可解释的模型框架。虽然阅读过程中需要反复揣摩某些模型假设的合理性,但这恰恰是学术探讨的魅力所在——它促使读者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结论。最终,这种思考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学术滋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