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网球网前技术图解
:18.00元
售价:12.6元,便宜5.4元,折扣70
作者:宋强,张志光,高适,李致远 等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810519649
字数:
页码:73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118kg
《网球网前技术图解》以例图配合文字说明的形式介绍了网球装备,网球场地,截击,高压球,放短球,反弹球等内容,是网球学习的范本,图文并茂,讲解详实。《网球网前技术图解》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
网球装备
网球场地
截击
(一)截击的技术环节
(二)正手截击
(三)反手截击
(四)截击球易犯错误与纠正
高压球
放短球
反弹球
网球装备
我们经常说“球拍就是手的延伸,是球员身体的一部分”,用一把好拍子无异于为自己添了只好手。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初学者从初学握拍起就应该用一把好拍子,因为拍子越好,其与手的亲和力就越强,而这种亲和力有时几乎决定着初学者掌握技术和提高水平的速度。好拍子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对球员的身体起到一些保护作用,特别对于初学者而言,发力的不规范及动作的不尽合理
会给身体特别是手臂造成某种不适。而一把好拍子则可利用其良好的弹性及力的传导性形成明显的减震效果,从而把这种不适降到低程度,避免手臂的劳损。在这里,好拍子的概念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其优点也非几句话能说得完,等朋友们读过了下面的文字可能就会有些尺度了。
球拍根据其材料的性质可分为高强度球拍(Stiff racket)及相对来说的软质球拍(Flexible racket)。其中高强度球拍的控球能力相当强,适用于上网型或非常强调球的旋转的选手,但这种球拍由于柔韧性佳,所以不能利用球拍本身的弹性给球以很好的推进速度,手感比较僵硬。软质球拍的弹性非常好,手感比较灵活:能够给球以很大的推进速度,但是其控球的能力稍逊。球拍的重量及拍头与拍柄重量的平衡要根据球员驾驭球拍的能力及个人的偏好而定,有人喜欢拍头比拍柄重,有人相反,有人则喜欢头柄相称一样重。一般来说头重的拍子在感觉上能给球以更大的惯性及速度.柄重的拍子在控制球时可以感觉比较省力。而总体上比较轻的拍子可以更容易操纵一些,但对肘部的压力也大一些。拍面的大小可根据拍框上的数字来确定,大拍面( Over size)、中拍面(Mid size)及普通拍面(Regular size)相对应的尽寸分别为110、100、90-95SQ.IN(平方英寸),目前已经出现了124SQ.IN的超大拍面。初学者一般好选用大拍面进行练球,因为拍面大,与球的接触面也相应就大一些,初学者击中球的概率也就高一些,虽说这只是许多初学者的一种感觉(他们在用拍面较小的球拍学球时总觉得不甚有把握击中球或经常就是击在了拍框上),但这种感觉是足以成为选择大拍面的理由之一的。拍柄的粗细一般在4-1/8,4-7/8英寸的范围,多数人的尺寸是4-1/4-4-5/8英寸,拍柄一般都包有皮革。拍柄粗细是否合适的标准是手握球拍时拇指的指甲是否能盖在中指近指甲处个关节之上,超过则有些细.可缠上一层吸汗带以增加些粗度,不到则有些粗,好予以调换。发球上网型或是进攻型或是防守型的选手比底线型选手多喜欢用粗一些的拍柄。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完全抛弃了传统体育书籍中那种强硬的“标准动作”设定,转而强调“适应性”和“个性化”。我以前总被教导要保持手臂的绝对伸直,但我在尝试后发现动作会僵硬。这本书则解释了,在不同身高、臂展和击球节奏的选手身上,最佳的截击触球点其实是动态变化的,关键在于保持挥拍弧线的流畅性,而不是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杆位。它深入探讨了如何根据球的落点深浅、速度快慢,来调整自己的脚步移动和击球准备时间,这对于提高球感至关重要。特别是对“扑球”的讲解,它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如何利用身体的惯性而非单纯的手臂力量去“截断”球的飞行路线,这种对能量有效利用的阐述,极大地启发了我的技术革新。这本书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让你自己去探索最适合自己的网前风格。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学,非常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渴望突破瓶颈的进阶爱好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网球充满热情却苦于找不到系统、深入讲解的初学者量身定制的!我一直以为网球的精髓就在于发球和底线对拉,但自从翻开它,我才意识到自己在网球世界里是多么“无知”。它没有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用极为直观的方式,把那些看似玄妙的网前技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展示出来。特别是关于截击的握拍转换,我以前总是学了就忘,或者用着别扭,但这本书里配上的那些精细的分解图,简直是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找到那个“黄金握拍点”。我拿着它在家里对着墙壁模拟了很久,那种手腕的自然放松感和击球瞬间的力量传导,以前总是感觉“差那么点意思”,现在终于有点眉目了。这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了,网前不仅仅是把球打回去,更是一种战术博弈,是把对手“吃掉”的关键时刻。如果你也想从一个只会发球的“半吊子”选手,蜕变成能掌控全场的网球爱好者,这本书绝对值得你投入时间去研究。它教会我的,可不止是技术动作,更是一种看待比赛的全新视角,那种精确到毫米的站位和预判,真的让人茅塞顿开。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球友,我最大的困扰就是心态和临场应变。很多时候,技术动作在训练场上能完美执行,一到实战就全盘崩溃,尤其是网前被动局面下,总会慌乱出拍。这本书里关于“双人网前配合”和“处理高压球”的章节,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接住下一个球,更重要的是如何预判对手的意图,并提前做出跑位和站位调整。它用模拟的实战案例,一步步引导读者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搓球、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平击。其中关于“保护性放高球”的策略分析,让我明白了在处于绝对劣势时,保住分数比尝试赢得这一分更为重要。这种将心理战术融入技术动作讲解的写法,非常贴合实战需求。这本书读起来不像是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场高级的战术研讨会,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并用最合理的动作来应对突发状况。它的内容深度足以支撑我未来几年的技术进步方向。
评分我对技术手册类的书籍通常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怀疑态度,因为很多所谓的“图解”往往图多字少,或者文字描述过于晦涩难懂,根本无法真正落地。然而,这本关于网前技术的书,却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练在你耳边低语,娓娓道来每一个细节的精妙之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放短球”的处理。过去,我总觉得放短球是运气使然,要么太浅被对手轻易截击,要么太深直接被对手反击。但这本书却系统地分析了放短球时,球拍触球的不同点位和角度对球的旋转和弹跳轨迹的影响。它不仅仅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深层次的原理剖析,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场上情况,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战术,而不是死板地模仿某一个动作。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人性化,关键步骤的图注清晰明确,阅读体验极佳。它提供了一种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动作要领,这对于我这种追求技术深度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评分我是一个对运动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略有涉猎的人,所以在挑选网球书籍时,往往会关注其对发力机制的解释是否科学严谨。坦白说,市面上大部分书籍在讲解侧旋和上旋的结合时,往往流于表面。但这本书在阐述网前截击中如何利用身体的微小转动来产生不同方向和力度的侧旋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用非常简洁的语言,结合人体骨骼和肌肉群的动态变化图,清晰地描绘了力量是如何从脚底传递到指尖,最终作用于网球上的。特别是关于后退截击和上网截击在重心转移上的细微差别,这一点我过去从未在其他资料中看到如此细致的对比分析。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顶尖选手在网前能做出那些看似轻松却刁钻的球。这本书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它的价值在于其内在的逻辑性和科学支撑,让你的训练不再是盲目的重复,而是精准的、有目的性的力量优化。对于想要将网球技术提升到更高层次,注重运动效率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无可替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