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定价:28.00元
作者:叶伟
出版社: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11008715
字数:
页码:12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徒手格斗类项目是现代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奥运会中的大户。散打运动兼有这类项目的共同特征。《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这类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尤其是如何通过评价运动员竞技能力中对运动员竞技水平起决定性作用的子竞技能力的水平,来发现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优势与薄弱环节。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现状
1.2.1有关徒手格斗类项目运动员体能的研究
1.2.2有关徒手格斗类项目运动员技能的研究
1.2.3小 结
1.3本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测试对象
2.3研究方法
2.3.1文献资料法
2.3.2逻辑分析法
2.3.3观察法
2.3.4调查法
2.3.5 实验测试法
2.3.6数理统计分析法
2.4技术路线
3 徒手格斗项B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
3.1“核心竞技能力”概念的提出
3.1.1竞技能力及其构成
3.1.2“核心竞技能力”的定义
3.1.3徒手格斗项目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
3.2“体能”的定义及其基本结构
3.2.1“体能”的定义
3.2.2体能的结构
3.3“技能”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3.3.1“技能”的定义
3.3.2“运动技能”的定义
3.3.3运动技能的分类
3.3.4运动技能的基本特征
3.3.5运动员技能与其它子竞技能力的关系
3.4徒手格斗项目及其竞技特征
3.4.1徒手格斗项目的分类
3.4.2散打运动的比赛特征及其对体技能的要求
3.5小结
4 我国男子散打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4.1评价体系的构成
4.1.1评价指标
4.1.2指标权重
4.1.3评价标准
4.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设计指标的原则
4.2.2确立指标的方法与流程
4.3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二、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4.4评价标准的建立
4.4.1我国男子散打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4.4.2评分评价标准的建立
4.4.3等级评价标准的建立
4.5小结
5结_论与建议
5.1结论
5.2建议
6致 谢
7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1《徒手格斗项目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研究》
专家咨询表
附件2散打运动员体、技能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附件3测试(复选)指标一览表
附件4指标测试细则与要求
附件5散打运动员(男子)体能与技能测试指标登记表
附件6专家访谈提纲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次翻阅这本书的目录和摘要时,我立刻被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所吸引。这绝非那种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它显然是扎根于对中国散打(武术散打)运动发展现状深刻洞察的基础之上。我尤其关注“评价体系”这四个字。在任何一项高水平竞技体育中,客观、公正且能有效预测未来表现的评价标准,是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的命脉。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传统武术的意境与现代竞技体育的量化”之间的鸿沟的?散打不仅仅是拳腿摔的简单组合,它蕴含着独特的“劲力”和“气势”。我想知道,研究中是否引入了先进的生物力学分析或心理生理指标,来捕捉这些难以言传但又至关重要的竞技要素。如果能将这些非量化的优秀特质,通过某种数学模型转化为可操作、可比较的数值,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言而喻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标尺,去精确衡量中国散打的顶尖水平究竟在哪里,以及如何才能攀升得更高。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一本好的体育研究著作,除了学术价值,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应用指导性”。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联想到,它可能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理论描述,而触及到了中国散打如何保持其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命题。我希望看到,在详细阐述评价体系之后,书中是否能自然延伸出针对性的训练建议。例如,如果发现“非惯用手直拳的速度”是区分精英与普通选手的关键指标,那么,后续的训练模式和强度分配就应该围绕这一点进行优化。这种从“是什么”到“怎么办”的逻辑闭环,是评价体系研究的最高价值体现。如果这本书能为基层教练员提供清晰的训练靶点,让他们知道该把精力投入到哪个环节,从而真正提升我国散打的整体竞技水平,那么,它就不仅仅是学术圈内的珍品,更是推动这项运动向前发展的强大引擎。
评分说实话,这类专注于“体系研究”的专著,阅读门槛通常不低,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体育科学基础。但这恰恰是我所欣赏的地方——它拒绝迎合大众的肤浅需求,而是致力于推动学科的专业化进程。我预期这本书的论证过程会非常严密,可能涉及大量的数据采集、统计学处理和模型构建。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解决“指标权重”问题的。在散打比赛中,一记重拳的价值,与一次成功的抱摔,哪个权重更高?在不同级别和不同时代背景下,这个权重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作者能建立一个动态的、可调整的权重分配模型,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贡献。这本书如果成功,将不再仅仅是一本研究报告,而是一个可以被纳入研究生教学大纲的,关于如何科学评估和塑造顶尖格斗运动员的“方法论”。它指向的不是一朝一夕的胜利,而是可持续的、代际传承的卓越。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解密”的心态。作为一名资深的武术爱好者,我时常在想,那些在国际赛场上屡屡折桂的我国散打健儿,他们究竟强在哪里?是天生的禀赋,还是后天科学训练的结晶?这本书的切入点——“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正是解答这个问题的钥匙。我非常期待书中对“核心”二字的界定。它会不会涵盖攻防转换的瞬时反应速度、面对特定压力的情绪稳定性、以及在长程对抗中的耐力阈值?我更希望看到,作者不仅仅是提出了一个体系,还能结合实际的优秀运动员案例,进行体系的“试运行”和数据佐证。如果书中能展示出,某位冠军运动员的评价得分分布图,并与次一级别选手的分布图进行清晰对比,那将极大地增强说服力。这种基于实证的分析,比任何主观的赞美都来得有力,它让我们窥见了冠军头脑和身体深处的运行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读起来就很有分量,一看就知道是那种深入骨髓、不流于表面的学术力作。我个人对格斗、特别是散打这种兼具力量、速度与技巧的运动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市面上关于散打的资料往往集中在技术动作解析或者比赛战术复盘上,但鲜有能从“核心竞技能力”这个宏观且精准的角度,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可量化的评价体系的研究。我特别期待作者是如何界定和拆解散打运动员的“核心能力”的。是纯粹的体能指标,还是融入了心理韧性、战术预判甚至临场应变速度的复杂复合体?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科学、严谨且经过实证检验的评价模型,那对于国家队选拔、青训体系的建立乃至教练员的日常训练指导,都将是革命性的工具。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一堆数据,而是能揭示出顶尖散打选手与普通选手之间,在那些不易察觉的“能力结构”上的本质区别。这种自上而下、以体系论构建的视角,远比单纯的“招式讲解”要高明得多,是真正从科学体育的角度理解和提升这项运动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