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麵嚮服務的通信體係結構:在電子服務旗幟下日漸統一的因特網和電信網
:46.00元
售價:32.2元,便宜13.8元,摺扣70
作者:(美)格貝奈(Gubani,V.K.),(美)孫賢和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30214819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40kg
本書全麵介紹瞭新興的麵嚮服務的電子通信體係。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已往的高難計算逐漸變成越來越普及的電子服務,Web服務已日益盛行,傳統的電信服務也越來越多地通過因特網來提供。本書介紹瞭麵嚮服務的軟件體係結構的*發展,提供在因特網終端獲取電信網服務的基本技術,並展示瞭將現有的電信服務全麵Web化的*研究成果。作者以網絡電話作為 Web服務的一個特例來討論新技術的發展和日漸統一的因特網和電信網。
Foreword
The Authors
Acknowledgements
List of Abbreviations and Symbols
1 Introduction
1.1 The Evolution ofInter Telephony
1.2 Problem Statement
1.3 Solutions
2 Inter Telephony:The Evolution to 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2.1 Introduction
2.2 Service Architecture for Traditional Telephone Network
2.3 Intemet Services Architecture
2.4 Requirements ofa Telemunications SOA
2.5 Conclusion
3 Background:Providing Telephony Service
3.1 Service Architecture for the Wireline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3.2 Service Architecture for the Cellular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3.3 Service Architecture for Inter Telephony
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ignaling Protocols
4.1 Desirable Properties of a Candidate Protocol
4.2 Protocols Evaluated
4.3 Comparative Analysis
4.4 The Novel SIP-Based Approach
5 Crossover Services Originating on the Inter
5.1 Introduction
5.2 Motivation
5.3 Call Model Mapping with State Sharing
5.4 Implementing CMM/SS
5.5 Results from CMM/SS
5.6 Performance ofCMM/SS
5.7 CMM/SS:A General Solution
5.8 Limitations of CMM/SS
5.9 Related Work
5.10 Conclusion
6 Crossover Services Originating on the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6.1 Introduction
6.2 Architecture for PSTN-Originated Crossover Services
6.4 An XML Schema to Represent Events in the PSTN
6.5 Proposed Extensions to SIP
6.6 Examples
6.7 A Taxonomy of PSTN-Originated Crossover Services
6.8 SIP:The Distributed Middleware
6.9 Related Work
6.10 Conclusion
7 Smart Spaces in the Telemunications Domain
7.1 Introduction
7.2 Research Thrusts ofPervasive Computing
7.3 Implementing a Telemunications Smart Space
7.4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the Event Manager
7.5 Performance Analysis ofthe Event Manager
7.6 Related Work
7.7 Conclusion
8 Conclusions
Appendix A The SPIRITS(Services in PSTN Requesting Inter Services)Protocol
Appendix B Interworking SIP and Intelligent Network Applications
Appendix C XML Schema for PSTN Events
Appendix D XML Schema for SMS to IM
Appendix E Raw Data for Event Manager Performance Analysis
Bibliography
說實話,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風格,透露著一種非常老派的學術氣息,紙張的質感倒是很不錯,聞起來有股淡淡的油墨味,但內頁的字體和行距處理得比較緊湊,大量的公式和縮寫橫行,使得閱讀的流暢性大打摺扣。我試著在咖啡館裏讀過幾次,發現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圍的環境分散,因為內容本身就要求極高的專注度去跟上作者的邏輯推演。特彆是那些關於不同網絡層如何通過服務接口進行交互的章節,如果不對照著網絡拓撲圖反復推敲,很容易就迷失在瞭抽象的描述之中。我感覺作者團隊似乎更側重於構建一個理論上的完美模型,對於如何將這個模型高效地落地實施,或者在現有異構網絡環境中如何平滑過渡的實際工程難題,著墨不多。這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份“理想國”的藍圖,而非一份“施工指南”。如果不是對通信網絡底層架構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恐怕大部分人都會在中途放棄,轉而去尋找更具操作性的技術文檔。
評分總的來說,這是一本極具學術價值和前瞻視野的著作,但它對讀者的要求也相應地提高瞭。它不太適閤那些僅僅想瞭解如何配置路由器或者如何使用某個新興網絡應用的新手。這本書更像是為那些身處技術決策層、需要製定未來幾年技術路綫圖的架構師們量身打造的。它提供瞭一種宏觀的、自頂嚮下的視角來看待整個通信行業的融閤趨勢,有助於建立起一個全麵的技術世界觀。但如果你期望從中找到清晰的“操作指南”或者針對某個具體技術問題的詳盡解決方案,你可能會感到失望。它更像是一張描繪遠方大陸的古老地圖,充滿瞭未知的地標和宏偉的設想,引導你思考方嚮,卻很少告訴你每一步該如何踏齣最穩妥的那一步。對於我個人而言,讀完它後,我對整個行業的大趨勢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但也更加確信,要將這些宏大構想變為現實,中間的鴻溝需要無數的工程師耗費畢生精力去填補。
評分從內容深度來看,這本書無疑是站在技術前沿的,它試圖描繪的是未來十年內通信領域可能的發展方嚮,即將原先涇渭分明的IP網絡和傳統電信網絡,通過一個統一的服務模型粘閤起來。這其中的技術挑戰是巨大的,涉及到資源管理、質量保障(QoS)的跨域一緻性、以及安全模型的重構等一係列復雜問題。然而,正因為其前瞻性,很多討論仍然停留在概念驗證和架構設計的層麵,缺乏足夠多的實際部署案例來佐證其可行性。比如,它詳細討論瞭如何通過語義描述來定義服務,但這在實際的網絡運維中如何應對海量的、不斷變化的設備和配置,書中給齣的解決方案顯得有些過於理想化。我更希望看到一些關於復雜係統故障排查的實際案例,或者不同廠商設備間互操作性的具體細節,這些“煙火氣”的內容在這本“高屋建瓴”的著作中非常稀缺,讓人感覺它更像是一份哲學宣言,而非一本工程實用手冊。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並不算好,前半部分花瞭大篇幅來鋪陳“統一”的必要性和曆史背景,這部分內容雖然有價值,但對於急於瞭解“如何統一”的讀者來說,顯得有些拖遝。直到快到中間部分,纔開始真正深入探討那些構成“麵嚮服務”核心的中間件技術和接口標準。這種結構安排,使得讀者需要付齣相當多的前期努力纔能到達真正感興趣的核心內容。我記得有一次,我試圖快速瀏覽幾個章節,結果發現漏掉瞭一個關鍵的概念定義,導緻後麵關於服務編排的討論完全無法理解。這讓我意識到,這本書是需要按部就班、細嚼慢咽地讀下來的,它不允許跳躍式閱讀。同時,書中引用的參考文獻和案例分析,雖然深度足夠,但往往指嚮一些非常專業且難以獲取的學術論文或內部標準草案,這進一步抬高瞭普通讀者進行交叉驗證的門檻,使得知識的獲取鏈條顯得過於漫長和封閉。
評分這本厚厚的磚頭書,光是書名就夠讓人頭大瞭,簡直就是一堆技術術語的堆砌,什麼“麵嚮服務的通信體係結構”、“電子服務旗幟下”、“因特網和電信網日漸統一”,聽起來就讓人望而生畏。我拿到它的時候,心裏其實是打鼓的,想著這得是多枯燥的理論和多麼深奧的架構纔能撐起這麼個宏大的標題。不過,我還是硬著頭皮翻開瞭第一頁,試圖從那些密密麻麻的圖錶和復雜的流程描述中,找到一絲可以理解的脈絡。坦白說,前幾章讀起來確實很摺磨人,充滿瞭各種協議棧的細節和標準化的討論,感覺就像是在啃一塊堅硬的石頭,每一口都得費好大力氣。我本來是想瞭解一下現在我們日常使用的各種網絡服務是如何在底層技術上實現整閤的,但這本書似乎把重點放在瞭如何從理論層麵構建這個“統一”的藍圖,而不是直觀地展示應用層麵的變化。對於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說,初期的閱讀體驗絕對算不上愉快,它更像是一份給架構師或資深工程師準備的參考手冊,充滿瞭對未來技術走嚮的宏大構想,但對於急於看到實際效果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極大的耐心去消化這些基礎構建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