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胶印机结构与调节
定价: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李军,黄志平
出版社:印刷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01
ISBN:97878000051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胶印机就是按照间接印刷原理,印版通过橡皮布转滚筒将图文转印在承印物上进行印刷的平版印刷机。其速度快,印版版材轻,产品质量好,适合印刷各种类型产品,是目前使用多的一种印刷机。
胶印机既是平版印刷机的一种,又是平版印刷机发展的产物,它是广泛应用,已使其成为平版印刷机的代名词。
胶印机结构与调节课程是以典型印机为例,介绍胶印机技术指标、基本操作程序、结构组成,分析胶印机工作部件作用、特点、工作原理、工作要求,明确胶印机调节目的、方法、从而获得对胶印机规律性认识。
胶印机结构与调节课程是平版印刷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必修课,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印刷实践。在本课程学习中,要善于回顾基础理论的具体机械装置上的运用;要善于用专业理论解释生产实践问题,并指导实际操作;要重视此课与相关课程的联系;要时刻注意机械是为满足工艺要求而设计的,机械动作及机械调节都是要达到某一工艺要求。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对胶印机结构的认识,掌握胶印机调节机理,学好胶印机结构和调节课程。
绪论
一、平版印刷机的演变与发展
二、平版印刷机的分类、组成及型号
三、常用胶印机的技术规格
四、胶印机结构与调节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习题
章 胶印机操作和保养
节 胶印机安全操作要求
一、对操作环境的要求
二、开机印刷操作的要求
三、对机器调整和维护的要求
四、“三好”、“四会”条例
第二节 胶印机印刷操作
一、J2205型胶印机印刷操作
二、Roland 700系列胶印机印刷操作
第三节 胶印机保养
一、三级保养制度
二、机器的清洁
三、机器的检查
四、机器的润滑
五、加油
六、胶印机润滑要求
习题
第二章 胶印机的传动
节 J2205型胶印机主传动系统
一、电机部分
二、印刷滚筒传动
三、润湿和输墨装置传动
四、其他装置的动力来源
五、印刷能力计算
第二节 PZ4880-01型机主传动系统
一、电机部分
二、印刷滚筒传动
三、其他各装置动力来源
第三节 单张纸胶印机主传动系统的主要结构形式
一、主电机
二、减速机构
三、联轴器
四、电磁离合器
五、盘车及盘车安全机构
习题
第三章 输纸装置
节 输纸装置的种类及组成
一、输纸装置的种类
……
第四章 定位装置
第五章 递纸装置
第六章 印刷装置
第七章 润湿装置
第八章 输墨装置
第九章 收纸装置
第十章 JJ2004卷筒纸胶印机
第十一章 胶印机拆装与调试
第十二章 胶印机自动控制系统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这本书简直是工业机械设计领域的奇迹!它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惊叹,不仅仅是讲解了某个特定设备的工作原理,更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知识体系。我记得其中关于材料科学与精密制造结合的部分,作者用极其严谨的笔触,剖析了高精度零部件在极端工作环境下的性能表现,那些关于合金热处理和表面改性的论述,即便是资深的工程师读来也会觉得受益匪浅。书中对力学分析的阐述更是深入骨髓,无论是静力学分析还是动态应力分布的模拟,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数学模型和实际案例的佐证,让我彻底理解了为什么某些设计决策是必然的。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空中楼阁,而是紧密结合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需求,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物理定律和工程参数变得生动可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机械系统的理解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简直就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工具书和理论宝库的完美融合。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呈现。在阅读一些复杂的机械结构图示时,那些细致到螺纹规格和公差范围的线条,都清晰得如同实物在你面前展开。特别是那些爆炸视图,层次分明,简直是结构拆解的教科书范本,让复杂的内部构造一目了然。作者在文字描述上同样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将复杂的流程分解成一系列逻辑清晰、循序渐进的步骤。每当涉及到一个关键的调整环节,书中都会配以精妙的图例,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果”不这么做会产生什么后果。这种将视觉逻辑和文字逻辑完美结合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新手,也能迅速抓住重点,建立起对系统运行逻辑的直观认知,阅读体验极为流畅和愉悦。
评分我用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因为它涉及的知识体系实在是太过庞杂,横跨了光学原理、流体力学、热力学乃至基础的电子控制。书中对于不同工作模式下系统响应的分析尤其精彩,它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微调几个关键参数,来实现从高速到低速、从稳定到快速响应的无缝切换,这其中的控制逻辑的复杂性令人叹服。很多章节都需要结合高等数学和概率论的知识才能完全理解其推导过程,但作者在提供严谨理论支撑的同时,也始终没有忘记为读者指明其实际应用的方向。可以说,这本书成功地在理论的深度和工程的实用性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它迫使你不仅要学会“做什么”,更要深入探究“为什么是这样”,对于提升个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对现代制造流程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在探讨设备维护与故障诊断的部分,其细致入微的程度令人咋舌。它不仅仅列举了常见的故障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自上而下的排查流程,这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故障定位的效率。作者强调了预防性维护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对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控和趋势分析来预判潜在的隐患。书中关于传感器技术在过程监控中的应用实例非常具有前瞻性,展示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传统机械的性能管理。阅读此书后,我对“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一概念有了更立体、更具操作性的理解,它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转化为一系列具体、可执行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指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是它所蕴含的“匠人精神”的传承。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代老前辈对工艺传承的深情告白。在描述某些传统工艺和经验性判断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细节的苛求和对完美的执着,深深地打动了我。书中记录了许多行业内鲜为人知的“诀窍”和“经验之谈”,这些内容往往是标准规范中无法体现的,却是保证设备长期稳定运行的生命线。例如,关于某些关键部位的润滑剂选择和更换周期,作者结合了多年的现场观察和数据积累,给出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建议,这远超出了教科书的范畴。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操作,更是如何“用心”去维护和管理这些精密的工业设备,这是一种对技术本身抱有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