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定价:28.00元
售价:19.6元,便宜8.4元,折扣70
作者:叶伟
出版社: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11008715
字数:
页码:12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徒手格斗类项目是现代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奥运会中的大户。散打运动兼有这类项目的共同特征。《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这类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尤其是如何通过评价运动员竞技能力中对运动员竞技水平起决定性作用的子竞技能力的水平,来发现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优势与薄弱环节。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现状
1.2.1有关徒手格斗类项目运动员体能的研究
1.2.2有关徒手格斗类项目运动员技能的研究
1.2.3小 结
1.3本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测试对象
2.3研究方法
2.3.1文献资料法
2.3.2逻辑分析法
2.3.3观察法
2.3.4调查法
2.3.5 实验测试法
2.3.6数理统计分析法
2.4技术路线
3 徒手格斗项B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
3.1“核心竞技能力”概念的提出
3.1.1竞技能力及其构成
3.1.2“核心竞技能力”的定义
3.1.3徒手格斗项目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
3.2“体能”的定义及其基本结构
3.2.1“体能”的定义
3.2.2体能的结构
3.3“技能”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3.3.1“技能”的定义
3.3.2“运动技能”的定义
3.3.3运动技能的分类
3.3.4运动技能的基本特征
3.3.5运动员技能与其它子竞技能力的关系
3.4徒手格斗项目及其竞技特征
3.4.1徒手格斗项目的分类
3.4.2散打运动的比赛特征及其对体技能的要求
3.5小结
4 我国男子散打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4.1评价体系的构成
4.1.1评价指标
4.1.2指标权重
4.1.3评价标准
4.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设计指标的原则
4.2.2确立指标的方法与流程
4.3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二、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4.4评价标准的建立
4.4.1我国男子散打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4.4.2评分评价标准的建立
4.4.3等级评价标准的建立
4.5小结
5结_论与建议
5.1结论
5.2建议
6致 谢
7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1《徒手格斗项目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研究》
专家咨询表
附件2散打运动员体、技能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附件3测试(复选)指标一览表
附件4指标测试细则与要求
附件5散打运动员(男子)体能与技能测试指标登记表
附件6专家访谈提纲
后记
这本书的厚重感在手中实在令人印象深刻,那种扎实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期待它能揭示出散打运动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精微之处。我最初被这个宏大的题目所吸引,"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这可不是街头巷尾的口头之争,而是需要严谨的数据和科学模型支撑的系统工程。想象一下,那些在擂台上瞬息万变的攻防转换,是如何被拆解、量化,最终纳入一个清晰的评估框架之中的?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试图建立一个既能反映散打技术特点,又能兼顾运动员个体差异的标尺。我特别好奇,书中对于“核心”的定义究竟涵盖了哪些维度?是单纯的力量、速度指标,还是融入了战术智慧、心理韧性这些更抽象却至关重要的要素?如果能看到具体的评估指标体系图表和案例分析,那无疑会大大增强我对这项研究的信心,毕竟,理论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来证明。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从“感觉”到“科学”的桥梁,让人能够更专业地去审视和培养顶尖的散打人才。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搏击赛事的爱好者,我对那些能带来全新视角的解读总是抱有极高的热情。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去神秘化”的视角。散打,这项融合了传统武术精髓与现代竞技要求的运动,其成功往往被笼罩在一种近乎传奇的色彩之下。这本书则试图用科学的语言,解构这种“传奇”是如何由无数次枯燥、重复、精确训练堆砌而成。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难以量化的心理因素的。例如,面对强大对手时的抗压能力、临场应变的速度和准确性,这些在实战中决定胜负的要素,究竟是如何被纳入到这套“核心能力”框架中进行系统评估的?如果书中能够详细探讨这些“软指标”的测量方法和训练反馈机制,那么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意义将是空前巨大的。它关乎的不仅仅是“谁更强”,更是“如何系统性地制造更强者”。
评分老实说,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内心是有些许忐忑的,毕竟涉及到“评价体系”的学术著作,往往伴随着大量枯燥的公式推导和冗长的理论阐述,生怕自己难以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这本书在行文上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喜的平衡感。它没有一味沉溺于纯粹的量化分析,而是巧妙地将理论逻辑与散打这项运动的内在规律紧密结合起来。作者在阐述每一个评估维度时,似乎都能让人联想到赛场上某个标志性的动作或某个关键时刻的决策。这种将抽象的评估标准“具象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顶尖运动员的训练密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不同级别运动员的评估侧重点时所展现出的细致考量,这表明作者对散打运动生态的理解是全面且深入的,而非一刀切的僵硬标准。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部结合了运动科学与战术哲学的深度剖析,而非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府气质,让人感觉它更像是出自专业体育学院的深度研究成果,而非市面上常见的武术普及读物。这种沉稳的风格本身就为书中的论点增添了几分可信度。我个人尤其关注的是,在构建这套评价体系时,作者是否充分考虑了现代散打技术体系的迭代和发展趋势。毕竟,一项运动的竞技能力标准是动态变化的,今天的“核心能力”可能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战术潮流所颠覆。因此,一个优秀的评价体系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适应性”。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这套体系在面对不同风格(例如注重缠斗型、侧重踢击型)的对手时,其评估权重的调整逻辑。如果这套体系能够指导教练员识别未来潜在的技术瓶颈,并据此调整训练方向,那么这本书的贡献就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是塑造未来散打运动员的蓝图。
评分从阅读的整体体验来看,这本书似乎在努力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模型,试图跳出“只有赢家才是强者”的单一叙事。它更像是一张精密的诊断图谱,旨在帮助运动科学工作者、教练员以及运动员自身,精准定位能力短板。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指标权重分配”的具体论述。因为在不同的比赛阶段,例如备赛期、赛期、恢复期,运动员各项能力的侧重点和权重一定是不同的。一套真正实用的评价体系,必须能反映这种阶段性的需求。如果作者能提供清晰的流程图或决策树,展示如何根据不同的输入数据(例如体能测试结果、模拟对抗表现),得出针对性的能力优化建议,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它不再是高悬于顶的理论,而是可以切实指导日常训练、甚至影响运动员生涯规划的实用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