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E原理与网络规划(“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SAE原理与网络规划(“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晴 等 著
图书标签:
  • SAE
  • 网络规划
  • 通信工程
  • 信息技术
  • 无线通信
  • 网络安全
  • 移动通信
  • 5G
  • 物联网
  • 工程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21497
商品编码:2973256941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SAE原理与网络规划(“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定价:40.00元

售价:29.2元,便宜10.8元,折扣73

作者:周晴 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1153214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目前国内尚无系统阐述SAE体系架构及规划方法的书籍,搜集并分析了目前各主流设备厂商的SAE核心网设备资料,并对设备的主要参数及主要性能作出了相应的评估。

内容提要

《SAE原理与网络规划》是TD-LTE领域本专注于核心网网络规划、设计工程的书籍。本书首先介绍了SAE的系统结构、关键技术、系统安全、QoS、PCC;接着重点阐述了SAE核心网络规划设计的方法,包括总体策略、用户业务模型、容灾技术、承载方案、编号计划等;后给出了规划设计的一些实际案例。  《SAE原理与网络规划》适合电信运营商、电信设备提供商、电信咨询业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目 录

章 引言 1
1.1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概述 1
1.2 移动核心网演进历程 3
1.2.1 3GPP标准的发展过程 4
1.2.2 R99核心网络结构 7
1.2.3 R4核心网络结构 9
1.2.4 R5核心网络结构 11
1.2.5 R6核心网络结构 12
1.2.6 R7核心网络结构 13
1.2.7 R8核心网络结构 14
1.2.8 R9~R12核心网络结构 16
1.3 SAE的引入 16
1.3.1 SAE的产生背景 16
1.3.2 SAE的技术优势 17
1.4 本书主要内容 17

第2章 SAE概述 19
2.1 EPS体系架构 19
2.2 EPC体系架构 20
2.2.1 非漫游架构 20
2.2.2 漫游架构 21
2.2.3 非3GPP网络接入架构 23
2.3 主要接口 23

第3章 系统架构分析 25
3.1 网络节点功能 25
3.1.1 MME 25
3.1.2 S-GW 26
3.1.3 P-GW 26
3.1.4 PCRF 27
3.1.5 eNode B 27
3.1.6 ePDG 27
3.2 接口协议 28
3.2.1 控制平面接口协议 28
3.2.2 用户平面接口协议 32
3.2.3 非3GPP接入网络与EPC网关的接口协议 34
3.2.4 接口协议小结 36
3.3 SAE结构的改进 36
3.3.1 两个平面的分离 36
3.3.2 更精简的架构 36
3.3.3 全IP的永远在线方式 36
3.3.4 各接入技术间的兼容 37
3.3.5 位置区管理的优化 37
3.3.6 网络切换的信令优化 37
3.3.7 用户状态模型的优化 37
3.3.8 系统标识的兼容与更新 37

第4章 SAE关键技术 39
4.1 用户附着 39
4.1.1 初始附着 39
4.1.2 用户终端从非3GPP网络切换至3GPP网络 43
4.2 3GPP系统内的移动性管理 44
4.2.1 位置更新 44
4.2.2 基于X2接口的切换 46
4.2.3 基于S1接口的切换 47
4.2.4 空闲模式下的信令缩减 50
4.2.5 E-UTRAN与UTRAN系统间切换 51
4.2.6 E-UTRAN与GERAN系统间切换 54
4.3 3GPP与非3GPP接入系统间的互操作 57
4.3.1 非3GPP接入系统的发现与选择机制 57
4.3.2 3GPP与非3GPP接入系统间的基本切换 58
4.3.3 E-UTRAN与cdma2000 HRPD间的优化切换 61
4.4 语音呼叫连续性 65
4.4.1 CSFB 65
4.4.2 SRVCC 66
4.4.3 语音连续性技术比较与总结 67

第5章 SAE系统安全 68
5.1 EPS系统安全架构 68
5.1.1 标准的EPS安全体系架构 68
5.1.2 非3GPP接入EPS系统的安全体系架构 69
5.2 鉴权和密钥协商 70
5.2.1 AKA鉴权流程 70
5.2.2 从HSS到网络的鉴权数据分发流程 72
5.2.3 标识的用户识别流程 73
5.2.4 相同网络域内IMSI和鉴权数据的分发流程 73
5.2.5 不同网络域内IMSI和鉴权数据的分发流程 74
5.2.6 MME之间以及MME和SGSN之间UMTS鉴权向量的分发流程 74
5.3 EPS系统密钥体系结构 74
5.4 安全模式命令流程和算法协商 77
5.4.1 安全算法选择的需求 77
5.4.2 AS算法选择的流程 77
5.4.3 NAS算法选择的流程 78
5.4.4 AS安全模式命令流程 79
5.4.5 NAS安全模式命令流程 79
5.4.6 安全算法协商流程 80
5.5 加密性和完整性保护算法 81
5.6 网络域安全 84
5.7 用户域安全 85
5.8 小结 85

第6章 SAE系统的QoS和PCC 86
6.1 SAE系统的QoS 86
6.1.1 EPS承载 86
6.1.2 EPS系统的QoS 89
6.1.3 EPS与UMTS之间QoS参数的映射 93
6.2 SAE系统的策略和计费控制 95
6.2.1 基本概念 95
6.2.2 PCC架构、功能实体与接口 96
6.2.3 PCC策略和计费控制规则 100
6.2.4 标准PCC流程 102
6.2.5 EPC网络的计费 109
6.3 小结 112

第7章 移动通信核心网规划要点 113
7.1 概述 113
7.1.1 移动通信核心网的演进 113
7.1.2 移动通信核心网规划的重要性 114
7.2 规划原则及流程 114
7.2.1 规划原则及内容 114
7.2.2 规划流程 116
7.3 网络现状评估 116
7.3.1 评估流程 116
7.3.2 评估内容 116
7.3.3 规划解决方案 117
7.4 网络部署策略 118
7.4.1 概述 118
7.4.2 电路域融合改造策略 118
7.4.3 分组域融合改造策略 120
7.5 业务模型及业务预测 121
7.5.1 概述 121
7.5.2 业务预测 122
7.5.3 业务模型 123
7.6 网元设置原则 125
7.6.1 电路域网元设置原则 125
7.6.2 分组域网元设置原则 126
7.6.3 HLR设置原则 127
7.7 网络组织及承载方式 128
7.7.1 电路域 128
7.7.2 分组域 131
7.8 编号计划 133
7.8.1 移动用户及移动台相关编号 134
7.8.2 与服务区有关编号 134
7.8.3 信令点编码 135
7.8.4 接入点名称 135
7.8.5 IP地址 135
7.9 容灾技术 136
7.9.1 容灾体系的级别 136
7.9.2 核心网演进中的容灾技术 136
7.9.3 容灾技术对比 139
7.9.4 小结 140

第8章 SAE核心网规划要点 141
8.1 概述 141
8.2 移动通信核心网目标架构 141
8.3 移动核心网分组域的演进 142
8.4 SAE网络部署总体策略 142
8.4.1 LTE/SAE网络部署时机 142
8.4.2 SAE组网方式分析 143
8.4.3 网元融合策略 144
8.5 用户预测及业务模型 149
8.5.1 用户预测 149
8.5.2 业务模型分析 150
8.6 关键技术部署 153
8.6.1 Direct Tunnel 153
8.6.2 语音业务连续性技术 157
8.6.3 MME Pool 159
8.6.4 PCC技术 162
8.7 网络组织方案 165
8.7.1 SAE网元设置方案 165
8.7.2 网内组网方式 167
8.7.3 与其他网络间互通 168

第9章 EPC核心网规划示例 170
9.1 规划背景 170
9.2 核心网现状 170
9.2.1 电路域现状 170
9.2.2 分组域现状 170
9.2.3 信令网现状 170
9.3 业务模型及业务预测 171
9.3.1 业务模型 171
9.3.2 业务预测 173
9.3.3 预测结果 177
9.4 建设原则 178
9.5 建设方案 178
9.5.1 核心网网络架构 178
9.5.2 核心网容量需求 181
9.5.3 核心网元设置方案 181
9.5.4 其他网元设置方案 182
9.5.5 核心网设备汇总 182
9.6 核心网网络组织 183
9.6.1 EPC核心网与LTE无线网间网络组织 183
9.6.2 EPC核心网内网络组织 183
9.6.3 EPC核心网与外部数据网间网络组织 183
9.6.4 EPC核心网与现有核心网间网络组织 183
9.7 编号计划 184
9.7.1 网络下发的PLMN标识 184
9.7.2 国际移动用户标识码(IMSI) 184
9.7.3 移动用户的ISDN号码(MSISDN) 184
9.7.4 全球MME标识符(GUMMEI) 184
9.7.5 全球临时标识符(GUTI) 184
9.7.6 MMEI 185
9.7.7 接入点名(APN) 185
9.7.8 信令点编码 185
9.8 其他 185
9.8.1 IP地址方案 185
9.8.2 网络管理 185
9.8.3 计费 185
9.8.4 核心网带宽计算 186
9.8.5 时钟和时间同步 187
9.8.6 局址选择 187
9.8.7 对现网的改造要求 187

缩略语 188
参考文献 199

作者介绍

周晴:高级职业经理人、高级企业管理师、高级工程师,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从事规划设计研究和管理工作近30年。曾担任过国内及海外众多传输、无线通信等大型工程设计、咨询项目的负责人、主持人,为国内部、省级多家运营商及海外多家建设单位提供了通信网络的规划、可研编制、咨询等服务,其中一些项目获得了设计和咨询成果奖。

文摘


序言



《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优化:理论、方法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规划与优化,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广泛内容。本书旨在为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一本详实、权威的参考指南,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复杂无线网络的设计原理、分析工具以及优化策略。 第一部分:无线通信系统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首先回顾和梳理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原理。我们将从信号的产生、传输和接收出发,深入讲解调制解调技术,包括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相位调制(PM)以及更先进的数字调制方案如QPSK、16QAM、64QAM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分析无线信道的特性,包括路径损耗、多径效应、衰落、干扰等,这些都是影响无线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 信道编码理论是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基石。本书将详细介绍纠错码的基本原理,包括汉明码、卷积码、Turbo码以及现代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等,并讨论它们的编码和解码算法。此外,我们还将探讨扩频通信技术,如直接序列扩频(DSSS)和跳频扩频(FHSS),以及它们在抗干扰和保密方面的优势。 多址接入技术是允许多个用户共享同一通信资源的关键。本书将详细介绍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码分多址(CDMA)和正交频分多址(OFDM)等经典和现代的多址技术,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第二部分:无线网络规划与架构 进入第二部分,我们将聚焦于无线网络的规划与设计。本书将详细介绍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如2G、3G、4G、5G)的典型架构,包括基站(BTS)、移动交换中心(MSC)、归属位置寄存器(HLR)等核心网元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代际移动通信技术在频谱利用、数据速率、时延、连接密度等方面的演进和突破。 网络覆盖规划是无线网络部署的首要任务。本书将详细介绍网络覆盖模型,包括自由空间传播模型、对数距离传播模型、Okumura-Hata模型、COST231-Hata模型等,并讲解如何利用这些模型进行站点选址、天线参数配置和覆盖仿真。我们将深入探讨覆盖盲区、信号重叠以及干扰分析等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容量规划是保证网络能够满足用户增长需求的重要环节。本书将分析影响网络容量的关键因素,如用户密度、业务类型、频谱资源、调度算法等,并介绍容量评估的方法和工具。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增加基站密度、优化频谱分配、采用先进的调制编码方案等手段来提升网络容量。 移动性管理是移动通信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将详细介绍小区切换(Handover)的原理和机制,包括软切换和硬切换,以及相关的测量报告和决策过程。我们将分析切换失败的原因及其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并探讨优化切换性能的策略。 第三部分:无线通信系统优化技术 第三部分将重点阐述各种先进的无线通信系统优化技术,旨在提升网络性能、降低运营成本并改善用户体验。 频率规划和干扰管理是无线网络优化的核心。本书将深入讲解同频干扰、邻频干扰的产生机理,并介绍频率复用、频率分配、同频组划分等关键技术。我们将讨论干扰消除和抑制的策略,如邻近小区干扰协调(ICIC)和增强型邻近小区干扰协调(eICIC)。 功率控制是限制干扰、提高系统容量和延长终端电池寿命的重要手段。本书将详细介绍开环功率控制和闭环功率控制的原理,以及不同场景下的功率控制算法。 无线资源管理(RRM)是贯穿整个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职能。本书将深入探讨RRM的各个方面,包括信道质量估计、调度算法、用户优先级管理、业务流控制等。我们将分析各种调度算法,如比例公平(Proportional Fair)、最大载干比(Max C-min SNR)、汤普森采样(Thompson Sampling)等,并比较它们的优劣。 近年来,先进的通信技术对网络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将重点介绍以下关键技术: 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 详细阐述MIMO的原理,包括空间分集、空间复用和波束成形等。我们将分析不同MIMO配置(如2x2 MIMO, 4x4 MIMO)如何提高系统吞吐量和可靠性。 波束成形(Beamforming): 深入讲解波束成形在定向传输和接收信号方面的作用,以及数字波束成形和模拟波束成形的实现方式。 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 解释载波聚合如何通过聚合多个载波来扩展带宽,从而实现更高的用户速率。 同频组内干扰协调(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ICIC)和增强型同频组内干扰协调(Enhanced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eICIC): 详细介绍这两种技术在多小区环境中抑制小区边界干扰的关键作用,以及它们的具体实现机制。 网络虚拟化与软件定义网络(SDN/NFV): 探讨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如何改变无线网络的架构,实现更加灵活、敏捷和可编程的网络管理。 第四部分:新兴技术与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领域也在持续演进。第四部分将对一些前沿技术进行介绍和展望。 5G及未来通信技术(6G): 深入探讨5G的核心技术,如毫米波通信、大规模MIMO、网络切片、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等,并展望6G可能的发展方向,如太赫兹通信、人工智能驱动的网络、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等。 物联网(IoT)通信: 介绍适用于物联网应用的通信技术,如NB-IoT、LoRa、Sigfox等,以及它们在功耗、覆盖和连接密度方面的特点。 车联网(V2X)通信: 探讨车联网通信的场景和技术挑战,如DSRC和C-V2X,以及它们在提升交通安全和效率方面的潜力。 人工智能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分析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如何在无线网络中发挥作用,例如在信道预测、资源调度、故障诊断、用户行为分析等方面,以及AI驱动的网络优化(AIOps)的发展趋势。 本书特色: 本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从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每章都配有详细的理论推导、清晰的图示以及典型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概念。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涵盖了实际的网络规划和优化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内容丰富,涵盖了无线通信领域的多个重要方面,是一本面向未来的参考书。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系统地掌握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原理,深入理解网络规划的关键技术,并熟练运用各种优化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为设计和建设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无线通信网络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第一章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对基础理论的把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很多同类书籍在介绍基本概念时总是喜欢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搞得读者云里雾里,最后不得不求助于网络上的各种碎片化解释。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用一种近乎于讲故事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原理,比如数据包如何在复杂的拓扑结构中穿梭,如何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时效性,都以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呈现了出来。举个例子,它在解释路由选择算法时,竟然用到了城市交通规划的类比,一下子就让原本枯燥的数学模型变得清晰易懂。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我开始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整个网络架构的运行逻辑。这种深入浅出的能力,是真正的大师才具备的功力。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虽厚,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流畅,完全没有一般技术大部头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我个人尤其欣赏其中穿插的那些详实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它们不是那种凭空捏造的、脱离实际的“教科书式”例子,而是直接取材于行业内真实发生过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比如,书中对某大型骨干网升级改造的整个过程的复盘,从最初的需求分析、技术选型,到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突发状况和最终的性能优化,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亲身参与了那个项目,亲眼目睹了技术难题是如何被一步步攻克的。这种沉浸式的学习过程,远比单纯背诵定义有效得多,它培养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战略眼光。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行业内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我深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有多大。很多技术理论在实验室里完美无缺,一旦投入实际生产环境就问题百出。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这座桥梁。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和“为什么”,更详细地阐述了在实际部署和运维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如何做”和“要注意什么”。尤其是在故障排查和性能调优这块,书中提供的排错流程和诊断思路,简直就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武功秘籍”。我甚至已经开始尝试将书中的某些优化策略应用到我手头正在负责的项目中,并且看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手把手地带着你走过从理论到实践的最艰难的那段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大气,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权威的感觉。我是在书店里偶然翻到的,本来只是想随便看看,但当我翻开目录时,那种按捺不住的好奇心就被完全勾起来了。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系统梳理行业脉络的编年史。光是看到前言里对“十二五”规划背景下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就觉得作者绝对是下了苦功的。我记得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拿起它看了好一会儿,那种想要立刻回去深入研读的冲动简直难以抑制。书的纸张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非常扎实可靠,不像有些技术书籍印得轻飘飘的,让人觉得内容也同样虚浮。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在无声地宣告:这是值得信赖的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和布局。在当前技术迭代速度如此惊人的背景下,很多书籍出版后没多久可能就显得落伍了。然而,这本书的视野显然超越了眼下的热点。它没有沉迷于追逐最新的网红技术名词,而是着眼于底层架构的演进方向,比如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深层次影响,以及它们如何重塑未来的网络生态。作者似乎对行业的发展有着一种近乎于宿命论的洞察力,能够提前预见到哪些技术是昙花一现,哪些才是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变革力量。读完关于未来网络演进的那几章,我感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也明确了自己未来几年在职业发展上的重点攻坚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