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DSP基础理论与工程实现
定价:28.00元
售价:19.6元,便宜8.4元,折扣70
作者:陶风,罗白铃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6-01
ISBN:9787118045062
字数:
页码:2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即DSP的基础理论和DSP的工程实现。在部分中,讲述DSP系统实现的理论基础,即序列、时域离散线性系统和傅里叶变换、Z变换的概念。考虑到快速傅里叶的广泛应用,在这一部分,对此也有讲授。后3章讲述的是滤波器的设计及其误差问题,这些知识很有使用价值。在第二部分中,讲述了DSP系统实现的硬件基础,即DSP的构造,在概述了常用的几种芯片之后,以TMS320C54x为例,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现今DSP的结构特点。本书比较适合通信、微电子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专科生使用,也可供科研人员查阅。
本书在DSP理论的内容安排上花费了一些心思。市面的大部分DSP教材,通常只讲解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理论,或者只讲解DsP芯片的结构和使用,忽略了两者的衔接。本书在详细讲解了DSP基础理论之后,紧接着就概述了现今使用较多的几款芯片,并以TMS320C54x为例,分析了DSP芯片的结构特点。总的来说,考虑到系统设计理论的完善也绝非一两本书可以做到的,本书讲授的不是DSP系统的完整设计流程,而只作为DSP初学者由入门到深入,利用芯片制作系统的过渡用书。读者若需要深入学习,还需要研究DSP芯片的软件设计以及一些DSP系统的实例。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评价是:这是一部扎实的理论奠基之作,它成功地将复杂的DSP原理系统化、条理化,是任何严肃学习者案头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它的价值在于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理论基础,让你能够理解所有DSP算法背后的数学逻辑和物理含义。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是直接上手一个商业项目,并要求在最短时间内产出可运行的代码,那么这本书可能不是最高效的选择。它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吸收,并主动去弥补工程实现方面的经验鸿沟。比如,书中对量化噪声的讨论虽然存在,但对于如何使用定点运算来高效处理这些噪声,并进行必要的溢出检测和处理的细节,可以更加丰富。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如何思考”,而不是“如何操作”。它的深度远超大多数入门读物,但这份深度也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足够的学习耐心。总而言之,它更适合在校学生或希望深化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士。
评分这本《DSP基础理论与工程实现》的读后感,真是让人五味杂陈。我首先要说的是,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作者对数字信号处理的各个基本概念,比如傅里叶变换、Z变换、滤波器设计等,讲解得非常透彻和严谨。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每一步的逻辑和物理意义,这对于一个想扎实掌握DSP核心理论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座宝库。我记得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啃那些关于离散时间信号分析的部分,但最终的收获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不过,正如书名所暗示的,虽然理论部分十分扎实,但在工程实现层面上,我感觉可以有更多的着墨。比如,在实际的硬件平台上进行优化、代码的效率提升、实时系统的设计考量等方面,虽然有提及,但不够深入,更像是一个宏观的概览,而非手把手的指导。对于想把理论立刻转化为实际产品的工程师来说,可能还需要结合其他的实践资料来补充。总的来说,这本书是理论学习的基石,但如果想成为一个全栈的DSP工程师,这只是旅程的第一步。
评分作为一本工具书,我期望它能在查找特定算法实现细节时提供即时帮助,但这本书更倾向于系统性的知识传授。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引经据典,引用了大量经典文献的观点,这保证了内容的权威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阅读的流畅性。我记得有一次我急需查找一种特定的IIR滤波器设计参数如何根据特定频率响应进行调整,书中虽然涵盖了相关理论,但找到具体的工程实现步骤却需要花费一番功夫去梳理和串联不同章节的知识点。它更像是一本帮助你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武功秘籍”,而不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工具箱”。此外,书中对软件工具链的依赖性描述较少,比如如何高效地使用MATLAB、Python或者特定厂商的DSP开发环境来进行仿真和验证,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做得更具体一些。毕竟,在现代工程中,工具的使用效率往往决定了项目进度的快慢。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严谨的教科书,而非一本面向工程实践的参考手册。作者的学术背景在这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行文风格非常规范,逻辑清晰得让人找不到任何可以挑剔的语法错误。它详尽地介绍了从基础概念到高级算法的完整脉络,特别是关于有限冲击响应(FIR)和无限冲击响应(IIR)滤波器的设计方法,讲解得非常细致,各种窗函数和频率采样法的优劣对比,都分析得面面俱到。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论述过程中,总是会追溯到最基本的数学定义,确保读者不会被那些抽象的公式所迷惑。但问题在于,它似乎过于专注于“完美”的理论模型,而忽略了现实世界中信号的“不完美性”。比如,在处理噪声、量化误差或系统非线性时,书中的方法往往是假设理想条件下的最优解。对于实际应用场景,比如通信系统中的载波恢复或者雷达信号处理中的杂波抑制,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非常有用,但如何将这些框架适配到有资源限制的嵌入式系统上,书中介绍得比较少。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是很多读者,包括我在内,在学习初期都会感到困惑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遵循了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从离散时间信号的表示,到变换域的分析,再到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但对DSP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这种组织方式简直是福音。我喜欢它在每一章节末尾设置的总结和思考题,这些题目往往能引导读者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记住公式。例如,关于功率谱密度的估计,书中不仅介绍了经典的周期图法,还涉及到了更先进的谱估计技术,这让我对信号的频域特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然而,我发现书中对某些新兴的DSP应用领域覆盖得不够充分。比如,现代的机器学习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或者在物联网(IoT)边缘计算节点上部署低功耗DSP算法的技巧,这些前沿内容在书中几乎没有涉及。这使得这本书的内容略显经典化,虽然其核心理论永不过时,但对于追求“与时俱进”的工程师来说,可能需要补充一些关于现代工具链和新算法的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