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信息技术标准化指南:2017:2017 |
| 作者: |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
| 定价: | 118.0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ISBN: | 9787121331008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在概述我国标准化工作和我国IT领域标准制定工作程序以及国内外IT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信息技术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国内外*进展情况,汇集了信息技术领域已制定和近期正在制定的*国内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及专利政策和标准中吸纳专利的统计资料。 |
| 目录 | |
| 目 录 第1章 我国标准化法律法规1 1.1 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法律基础1 1.2 与信息技术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1 第2章 我国IT领域标准制定工作程序3 2.1 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程序3 2.1.1 标准制定阶段划分和流程3 2.1.2 各阶段流程和工作3 2.2 行业标准制定工作程序6 第3章 IT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13 3.1 我国IT领域相关标准化组织13 3.2 相关部门和组织间的关系16 3.3 IT领域主要标准化技术组织16 3.4 JTC 1标准制定程序22 3.4.1 目标日期22 3.4.2 项目制定的可选方案23 第4章 我国IT领域标准化工作概要29 4.1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7年度工作29 4.2 全国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7年度工作要点29 4.3 各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概要31 4.3.1 编码字符集31 4.3.2 信息33 4.3.3 软件工程39 4.3.4 文档处理42 4.3.5 网络通信和信息交换43 4.3.6 传感器网络45 4.3.7 SOA47 4.3.8 智慧城市48 4.3.9 嵌入式软件50 4.3.10 射频识别51 4.3.11 信息技术服务55 4.3.12 云计算59 4.3.13 信息技术设备互连61 4.3.14 多媒体与音视频编码63 4.3.15 数据库65 4.3.16 数据65 4.3.17 实时定位系统66 4.3.18 生物特征识别68 4.3.19 卡及身份识别69 4.3.20 IC卡注册管理70 4.3.21 OID标识技术73 4.3.22 用户界面76 4.3.23 移动支付78 4.3.24 教育信息化和电子书81 4.3.25 电子政务软件应用83 4.3.26 信息技术设备84 4.3.27 图形图像与混合现实86 4.3.28 信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88 4.3.29 物联网89 4.3.30 大数据91 4.3.31 智能制造93 第5章 JTC 1及其各SC业务计划98 5.1 JTC 1战略业务计划(2016)98 5.2 各SC工作概要100 5.2.1 SC 2 业务计划(2016年10月—2017年9月)100 5.2.2 SC 6 业务计划(2016年3月—2017年1月)103 5.2.3 SC 7 业务计划(2015年6月—2016年5月)106 5.2.4 SC 17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0 5.2.5 SC 22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4 5.2.6 SC 23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7 5.2.7 SC 24业务计划(2016年8月—2017年7月)119 5.2.8 SC 25 业务计划(2016年9月—2017年9月)122 5.2.9 SC 27 业务计划(2016年10月—2017年9月)125 5.2.10 SC 28 业务计划(2015—2016)133 5.2.11 SC 29 业务计划(2015年9月—2016年8月)135 5.2.12 SC 31 业务计划(2015年1月—2015年12月)139 5.2.13 SC 32 业务计划(2016年6月—2017年7月)141 5.2.14 SC 34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44 5.2.15 SC 35 业务计划(2016年10月—2017年9月)146 5.2.16 SC 36 业务计划149 5.2.17 SC 37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53 5.2.18 SC 38 业务计划(2015年5月—2016年9月)156 5.2.19 SC 39 业 |
我是一位在大型企业负责IT合规性审计的同事,说实话,起初我对这样一本“指南”抱有怀疑态度,总觉得这类书籍多半是理论大于实践。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在阐述技术标准的同时,非常清晰地将这些标准与法律法规、行业监管要求紧密地关联起来。书中对于“信息安全标准与数据隐私保护”的章节,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宝典。它不仅解释了如ISO/IEC 27000系列标准的核心要求,还结合了欧盟的GDPR、中国的网络安全法等具体的合规性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这种跨领域的融合,使得标准不再是孤立的技术文档,而是成为保障企业运营安全和法律地位的基石。作者在描述风险控制点和审计检查项时,语言非常精准,使得我们这些非纯技术背景的合规人员也能迅速掌握关键点。这本书极大地帮助我优化了我们的内部审计流程,使得合规性检查工作更加系统化和标准化。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技术细节比较头疼的部门经理,但我手头的工作要求我必须了解我们团队在技术选型上是否符合行业趋势和最佳实践。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成功地将复杂的“标准技术语言”翻译成了易于理解的“商业决策语言”。我发现它最实用的部分是关于“标准采纳的成本效益分析”的章节。作者用清晰的图表和模型,展示了盲目追随最新标准可能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遵循成熟标准带来的长期维护优势。这让我能够更有底气地向上级汇报技术路线图的合理性。书中并没有强迫读者必须掌握底层协议的每一个比特位,而是侧重于“为什么”和“何时”需要采纳某个标准,这对于战略规划层面的决策者来说,价值无法估量。它提供了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技术选择的战略意义,而非仅仅是实现某一个具体功能。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技术架构师,我对技术规范和互操作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本书的出现,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技术演进与标准滞后性”这一核心矛盾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书中对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在标准化上面临的挑战,有着非常前瞻性的论述。它没有停留在对现有标准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适应和持续演进的标准框架。特别是关于“敏捷标准化”的部分,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论,指导我们在快速迭代的产品开发周期中,如何有效地集成和遵循行业规范,避免陷入僵化的流程泥潭。书中引用的许多国际标准草案和行业白皮书,也为我的日常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这本书的论述风格偏向于思辨性与实操性并重,语言精炼,逻辑严密,对于我们这种追求高效和高质量产出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思想结晶。
评分我是一名在高校从事信息工程教学的教师,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涵盖基础知识,又能体现前沿动态的教材或参考资料。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行业贴近性达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平衡点。它对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历史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让学生能够理解技术标准是如何随着工业革命和社会需求演变而诞生的。更重要的是,它将标准化理论与现代工程教育中的设计思维紧密结合。书中对“标准兼容性测试与验证”方法的介绍,非常适合作为实验课程的理论基础。我特别欣赏它对开放标准(Open Standards)和专有标准(Proprietary Standards)之间哲学性辩论的客观呈现,这能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但组织得井井有条,无论是作为本科高年级课程的指定参考书,还是研究生深入研究的工具书,都非常合适,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教学素材。
评分这本新近出版的关于信息技术标准化的指南,对我这样刚刚踏入这个领域的新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盏指路明灯。我原本对“标准”这个概念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知道它很重要,却不知道如何着手去理解和应用。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精妙,从宏观的背景介绍入手,慢慢深入到具体的标准体系构建和实施层面。它并没有堆砌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通过大量贴近实际工作场景的案例来阐释复杂的概念。比如,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发布的技术标准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这对于我理解当前全球信息技术标准化的格局至关重要。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标准生命周期管理”的阐述,详细说明了一个标准从提出、起草、审批到最终发布和修订的全过程,这让我对标准的严肃性和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正在参与的项目,思考如何将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进去,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赞叹,是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