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事典030 9787516813508

战争事典030 97875168135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指文烽火工作室 著
图书标签:
  • 战争史
  • 军事
  • 历史
  • 战争
  • 军事史
  • 冷战
  • 战略
  • 武器
  • 事件
  • 百科全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3508
商品编码:2973355584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战争事典030

定价:49.80元

作者:指文烽火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168135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751年,在怛罗斯发生了一场传奇性对战。唐朝人杜环因此战去了非洲。
塞人迁徙后在西南亚定居、建国、扩张和衰亡的鲜为人知的历程。
以清口之战为例,作者手把手带你复原一场资料缺乏的早期战争。

内容提要


751年在怛罗斯发生了一场传奇性对战,唐朝人杜环竟因此战达成了成就。此战的前情后果究竟是怎样的呢?

从被迫抛弃家园,到创建辉煌的帝国霸业,到后来无声地消失:塞人迁徙后在西南亚定居、建国、扩张和衰亡的鲜为人知的历程。

从与北元的主要会战,以及蓝玉流星般的人生,看建国早期的明帝国。

伴随着大国间的政治博弈与恩恩怨怨,俄国海军为在南方夺得一个出海口做出了7次努力。

一场资料缺乏的早期战争,如何复原?作者以清口之战为例,做了一次示范。

1099年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后,历经整整一代人的励精图治,拉丁人在黎凡特站稳了脚跟,直到一个名叫伊马德丁·赞吉的突厥人登上历史舞台。

且看《战争事典030》。

目录


双雄的次碰撞——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怛罗斯之战

塞人的后荣光——印度—斯基泰和印度—帕提亚王国兴衰史

大将扬威捕鱼儿海——明帝国与北元之战及名将蓝玉的沉浮人生

七入地中海的巨熊——俄国海军对南方出海口的千年情节

复盘宋魏清口战役——从实证角度尝试复原中国古代战役

埃德萨的征服者——枭雄赞吉

作者介绍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深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致力于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目前已经出版军事历史类图书四十余本,其中包括《战争事典》《战场决胜者》《透过镜头看历史》《信史》四款MOOK系列丛书,以及《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倭寇战争全史》《明帝国边防史》《拿破仑战记》《秘密战三千年》《帝国强军:欧洲八大古战精锐》《帝国强军:中国八大古战精锐》等专题性图书。
原廓:现任指文烽火工作室和自媒体公众号“冷兵器研究所”主编,*深记者,电视纪录片策划及撰稿,音速及北朝论坛古战版块*深版主,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研究及相关图书的策划编审出版工作,努力打造专业军事图书和自媒体平台,致力于专业的古代与近代军备评测,普及中外军事历史知识,讲述不为人所知的战争故事。
郭晔旻:文史爱好者,在《国家人文历史》《世界军事》《紫禁城》《舰载武器》《军事史林》《环球军事》和澎湃网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Heinrish:西方古典历史爱好者,贴吧帕提亚吧和罗马帝国吧吧主,致力于罗马帝国史和帕提亚史研究。
郑云鹏:民间历史爱好者,中外历史多有涉猎,尤精于明史,通读过各类明史古籍和学术书籍,有志于普及明史知识。
吴荣华:苏俄军事历史、武器装备和人物研究者。曾出版《二战苏联海军史》《苏俄远程战略航空兵全史》《苏联国土防空军全史》《苏俄战略火箭军全史》等多部图书。并在《海陆空天惯性世界》《舰载武器-军事评论》《现代舰船》《现代兵器》《舰船知识》和《航空世界》等杂志上发表文章30余篇。
爱澜: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民间军史爱好者。自2002年起,在《国际展望》《舰船知识》等多家刊物上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了《世界重巡洋舰全集》《世界轻巡洋舰全集》等专著。
马千: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齐齐哈尔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师。已出版《医院骑士团全史》、译作《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文摘






序言



战争事典 029:帝国黄昏,新秩序的萌芽 ISBN: 9787516813492 (假设)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一个旧世界秩序崩塌与新势力野蛮生长的关键历史时期。它并非对特定战役的详尽复盘,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全球格局剧变的深层机制、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以及技术革新如何以冷酷的效率重塑了战争的形态。 第一部:大萧条的阴影与民族主义的躁动 (1920s - 1930s 初期) 引言:凡尔赛体系的脆弱基石 本书的开篇回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产。凡尔赛体系,被设计用以确保长久和平的条约,实际上却在各国心中埋下了复仇与不公的种子。我们细致考察了战败国,尤其是德意志,在天文数字赔款、领土割让和军事限制下的社会经济反应。这不是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是对“屈辱感”如何转化为政治燃料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经济的溃败与极权的崛起 大萧条的冲击波席卷全球,将脆弱的民主政体推向深渊。本卷详细描绘了经济崩溃如何为极端意识形态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意大利的“新罗马”迷梦: 墨索里尼如何利用工团主义和民族自豪感,逐步建立起第一个法西斯政权。重点分析了其在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边境的早期军事冒险,以及这些行动对国际联盟威信的削弱作用。 东方的革命与扩张: 在亚洲,日本军国主义的抬头并非单纯的对外侵略,而是建立在资源匮乏和对西方列强“不平等条约”的反抗情绪之上。我们审视了“满洲事变”背后的决策链条,以及日本如何将其“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付诸实践,从而对现存的国际均势构成直接挑战。 苏维埃的工业化重锤: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以牺牲一代人的代价完成了“五年计划”。本书探讨了这种国家主导的、高压力的工业化进程,如何为其日后成为军事强权奠定了物质基础,以及大清洗对军事领导层造成的不可逆的损伤。 意识形态的冷战前奏 在传统大国实力衰退的同时,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图景正在形成:自由民主资本主义的挣扎,与共产主义及法西斯主义的“新型国家”模式。通过对比魏玛共和国的议会失能与柏林、莫斯科、罗马的政治动员效率,本书揭示了在危机时刻,清晰、强硬的意识形态口号如何轻易超越复杂的政治协商。 第二部:军事技术的跃迁与“总体战”的预演 (1930s 中期) 机械化战争的理论革命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军事学说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十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催生了对速度和纵深突击的狂热追求。 古德里安与闪电战的雏形: 我们深入分析了德国陆军内部,特别是以古德里安为代表的“装甲兵派”,如何挑战了传统步兵主导的战争思维。装甲集群的协同作战、无线电通信的即时指挥,以及空地一体化的概念,正在被系统性地整合到战争规划中。 航空兵的独立地位: 从轰炸机对平民区进行“心理威慑”的理论,到“对地支援”战术的成熟,航空力量正从侦察和辅助角色,转变为决定战局的关键因素。意大利的“战略轰炸”理论家朱利奥·杜黑的思想,在西班牙内战中得到了残酷的检验。 西班牙的炼狱:新旧力量的试验场 西班牙内战(1936-1939)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演”。本书不再仅关注政治站队,而是将其视为一次对新式军事技术和组织模式的实战检验: 空袭的恐怖: 格尔尼卡事件不仅仅是一场悲剧,更是现代战争中针对非战斗人员进行系统性打击的标志性事件。我们对比了德国“秃鹰军团”与苏联提供的武器装备在实战中的表现,分析了双方在战术、后勤保障和信息战方面的尝试与失误。 志愿军与意识形态动员: 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纵队,展示了意识形态如何驱动个人进行前线战斗,以及这种高度忠诚但缺乏统一指挥的单位,如何适应现代大规模战争的节奏。 第三部:扩张的逻辑与均势的崩溃 (1930s 末期) 绥靖政策的内在逻辑与局限 当轴心国集团的侵略行为日益公开化时,英法等传统强国的反应充满了矛盾。本书剖析了“绥靖政策”背后的复杂动机:对新一次全面战争的恐惧、国内经济的疲软、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提防,以及对德意志民族主义诉求的错误估计。 慕尼黑的幻象: 我们详尽回顾了从莱茵兰非军事区到吞并苏台德区的每一步试探与退让,重点分析了张伯伦政府内部关于情报评估和战略耐性的激烈辩论,以及这些决策如何激励了希特勒的下一步冒险。 东方战线的暗流: 在欧洲局势日益紧张的同时,日本在中国战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本书比较了日军在中国内陆(如南京)和在诺门罕(与苏联的边境冲突)所采取的不同军事策略,揭示了日军内部在战略方向上的分裂,以及这些内部分歧如何影响了其最终的国际布局。 战略资源的争夺 资源,特别是石油和钢铁,成为决定未来军事力量的关键。本书探讨了轴心国对资源的渴求如何驱动其侵略行为,以及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对禁运政策的审慎使用,如何被解读为战争的信号或谈判的筹码。 结语:风暴前的宁静 通过对技术、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冲突的交叉分析,本书指出,到1939年,战争已不再是政治的偶然,而是系统性、结构性矛盾爆发的必然结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动荡,是一场旧秩序拒绝有效改革、新势力急于用武力重划版图的悲剧。下一部卷宗将要记录的,就是这场酝酿已久的冲突全面爆发的残酷历史。 --- 本书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与跨学科的分析视角,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总体战”形成前夜的立体认知框架,理解为何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会再次选择将命运交付给战争的铁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散发着一种低调却又蕴含力量的历史厚重感。拿到手里掂量一下,就知道内容肯定非常扎实,纸张的质感也很有考究,翻阅起来手感极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和品读的“事典”类书籍来说,无疑是加分项。光是摆在书架上,它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焦点,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其中究竟记录了哪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内页的排版布局也颇为讲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严肃主题的读者,也不会感到阅读上的压迫感。我特别留意了目录部分,层级清晰,脉络分明,这显示出编纂者在梳理庞大历史信息时所下的苦功,让人对接下来即将展开的史料和分析充满了期待,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充满了对知识的敬畏之情。

评分

坦白说,最初我对于这种带有编号的“事典”系列是抱有一种审慎态度的,总担心它会流于公式化和格式化,缺乏独立作品应有的灵气和批判性思维。然而,翻开几页后,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并非那种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腔调,而是融合了一种近乎于史诗般的叙事节奏感。它的语言组织非常精炼,用词考究,没有一句废话,却又能将复杂的历史事件讲述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特别是其中对于一些关键转折点的分析,明显可以看到作者跳出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框架,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和解读,这表明编纂者在资料的筛选和观点的提炼上,有着极高的专业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脉络有自己一套认知体系的读者而言,这种富有洞察力的论述,才是真正具有启发价值的宝藏。

评分

我个人的阅读习惯偏向于细节的考据和宏大叙事的平衡,而这本书给我的初印象,便是它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我过去翻阅过不少同类型的历史参考书,常常要么过于偏重宏观的战略分析而牺牲了具体战役的细节,要么就是陷入细节的泥沼而使得整体逻辑线索模糊不清。但是从这本书的初步浏览来看,它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既能勾勒出时代背景下军事力量演变的宏观趋势,又能精准地描摹出关键冲突中的战术部署和技术革新。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信息的吸收效率。我尤其欣赏那种通过对特定时间点、特定人物的深入挖掘,来反观整个军事史发展脉络的处理方式,它让冰冷的史实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智慧的闪光,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典”所应具备的特质,而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

评分

我一直相信,一本优秀的参考书,其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什么,更在于它如何组织和呈现这些信息,从而引导读者的思考方向。这本书在信息架构上的设计,简直可以算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无论是时间线的连续性处理,还是不同地域、不同技术流派之间的横向对比,都被组织得井井有条,读者可以非常方便地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连接。举个例子,我在查找某个特定时期装备革新的章节时,作者巧妙地插入了一个小小的侧边栏注解,链接到了前一卷中提及的某个基础理论,这种设计极大地避免了信息孤岛的产生,让知识的获取变成了一个流畅且富有探索乐趣的过程。这种对读者体验的细致考量,充分体现了编纂团队对知识传播规律的深刻理解,让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的知识输入,而更像是一场精心规划的知识漫游。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军事爱好者和历史研究的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体现出的“全景式”的视野。它似乎试图捕捉的不是某一场胜仗或某一个英雄人物,而是整个军事文化、技术迭代、乃至地缘政治变迁相互作用下的复杂图景。我观察到,书中对不同文明在军事思想上的继承与创新有着细腻的对比描写,这远超出了简单地罗列武器装备参数的范畴。这种深度的挖掘,使得这本书拥有了超越一般工具书的生命力,它迫使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且富有深度的基础平台,我非常期待能带着这本书,去重新审视和梳理我过去对相关历史事件的一些既有认知,它无疑会成为我案头常备的有力参考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