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钢笔画史 9787555226062

甲午海战钢笔画史 978755522606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桂志仁 陈悦 著
图书标签:
  • 甲午海战
  • 历史
  • 军事
  • 绘画
  • 钢笔画
  • 清史
  • 海军
  • 战争
  • 艺术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26062
商品编码:2973602393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甲午海战钢笔画史 作者 桂志仁 陈悦
定价 30.00元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 9787555226062 出版日期 2016-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用钢笔画的形式,再现甲午海战的壮阔与悲凉!

   作者简介
桂志仁,1953年生于北京,现居山东。北京郑和与海洋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新钢笔画联盟会员、理事、职业钢笔画家。长期研究和创作大海、舰船和其他各种题材的海洋文化钢笔画,主要著作有《大国利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画集》《世界舰船发展史》等,正在创作的有《海上丝绸之路钢笔画集》等。
陈悦,1978年生,江苏人,现居山东。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海军史、舰船技术史、甲午战争史研究,现为海军史研究会会长、北洋水师网站站长等。主要著作有《北洋海军舰船志》《近代国造舰船志》等,并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等刊物发表专业文章近百篇。

   目录
章 初战丰岛第二章 黄海鏖战

   编辑推荐
一本图书并茂的小书,轻松了解那段不堪回首又荡气回肠的历史。

   文摘





   序言

《风起云涌:近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汇》 一、 时代背景:古老帝国的挣扎与觉醒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中国。这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帝国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被迫卷入全球化进程的剧变时期。我们将从宏观的视角审视清王朝自“康乾盛世”后的衰颓迹象,以及内忧外患交织下,社会结构、思想文化所经历的深刻震荡。 思想的碰撞与禁锢的松动: 清朝中后期的思想界,儒家正统观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早期对西学的零星介绍,到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社会危机,再到洋务运动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用主义尝试,无不体现出传统思维与外来新知的艰难磨合。本书将深入剖析当时士大夫阶层内部的保守与开明之争,描绘出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救亡图存”道路上的复杂心路历程。我们不仅关注他们引进了哪些先进技术,更着重探讨这些技术背后所蕴含的西方科学精神是如何在僵化的体制内艰难萌芽的。 社会结构的重塑与底层民众的命运: 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并非静止不变。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传统的士、农、工、商阶层秩序开始瓦解。买办阶层的兴起、早期产业工人的出现,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初步启动,都深刻改变了社会肌理。本书不避讳对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进行细致描摹。从江南水乡的丝织业如何受到英国机制纺织品的冲击,到乡村精英如何试图通过地方团练来维护宗族秩序,再到城市里新知识分子群体(如早期留学生)的形成,全面展现了社会各阶层在转型期的挣扎与适应。 二、 全球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列强的角力场 近代中国的命运,与19世纪全球帝国主义的扩张紧密相连。本书将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解析列强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背后的地缘政治考量。 从不平等条约到“瓜分狂潮”: 我们将系统梳理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如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等,不仅分析战役本身,更聚焦于条约体系(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如何一步步架空了中国的主权,确立了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随后,我们深入探讨19世纪末“瓜分狂潮”的形成机制——德国、俄国、法国、日本等国在华利益的争夺,以及英国如何从主导者逐渐演变为平衡者。通过对外交档案和使节信函的梳理,揭示出列强之间相互制约与联合侵略的微妙关系。 东亚格局的重塑与日本的崛起: 日本作为亚洲邻国,其明治维新后的迅速崛起,对清朝构成了直接且致命的威胁。本书将专题分析日本对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的野心是如何一步步具体化为侵略行动的,对比清朝洋务运动的“体用”之争与日本维新的彻底性,为理解东亚权力结构的变化提供深刻洞察。 三、 探索救亡图存的多元路径:改革与革命的张力 面对内忧外患,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艰难的探索,试图为古老中国寻找一条现代化的出路。本书着重对比和分析了三条主要的改革与探索路径及其内在的矛盾。 洋务运动的“富国强兵”: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主导的第一次自强运动。本书详述了其在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和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的具体实践。我们分析了张之洞、左宗棠等地方实力派在推动变革中的作用,以及这一运动在管理体制、人才培养和资金筹集方面所遭遇的结构性困境——即在没有触及政治制度根本变革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真正的“富国”。 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尝试: 甲午战后,救亡图存的呼声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政治制度改革。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如何从中学传统中汲取资源,并借鉴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发起百日维新运动。我们将详尽描述光绪皇帝与后党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分析维新派在策略上的失误,以及戊戌政变对中国近代化进程造成的沉重打击。 自下而上的革命思潮: 与改良道路并行不悖的是日益高涨的革命情绪。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如何从早期的武装起义(如广州起义、黄花起义)中汲取教训,最终形成了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的政治纲领。本书将对比维新派与革命派在“目标”(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和“手段”(自上而下/武装推翻)上的根本分歧,展现近代中国改革力量内部的巨大张力。 四、 文化的觉醒与新知识群体的兴起 近代中国的转型,归根结底是思想文化的转型。本书特别开辟章节,聚焦于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重新定义中国文化与世界的关系。 译介浪潮与新概念的植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翻译工作成为吸收外来思想的主要渠道。从早期的科学技术典籍翻译,到后来严复对“信、达、雅”的追求,再到介绍西方哲学、社会学、政治学著作,新概念如“民主”、“自由”、“科学”、“进化论”是如何被引入并逐渐被中国知识界接受和改造的。 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 从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到派遣留学生赴日、欧美学习,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培养服务于国家现代化需求的知识群体的开始。我们将考察这些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包括早期的女权倡导者、现代医学人才等)在社会转型期所扮演的先锋角色,以及他们在文学、艺术、伦理观念上的革新尝试。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多维度的近代中国图景,探讨一个古老文明在剧烈冲击下,如何尝试自我重塑,并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现代性的复杂历程。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它的装帧深深吸引了。封面设计沉稳大气,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甲午海战这段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通过绘画来感受历史的温度。书名中的“钢笔画”三个字,瞬间就点燃了我探究的欲望。我能想象,当那些曾经激荡人心的海战场景,被细腻的钢笔线条一点点勾勒出来,定会有一种别样的震撼力。我期待着书中的每一幅画,都能把我带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仿佛能听到炮火的轰鸣,看到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到那个时代民族的悲壮与不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那段沉痛却又充满启示的历史。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让那些黑白分明的线条,讲述它们所承载的,关于勇气、牺牲与国家命运的故事。

评分

我对军事历史画,尤其是那个年代的绘画风格,一直情有独钟。甲午海战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用钢笔画来记录,无疑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方式。我设想,书中的每一幅画,都会经过严谨的历史考据,力求还原真实的战争场景。从战舰的细节到士兵的表情,都应该细致入微,充满力量。我尤其期待那些描绘海战瞬间的画面,比如炮弹呼啸而过的轨迹,舰船被击中的火光,以及士兵们在炮火中坚毅的面庞。钢笔画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线条张力,能够勾勒出物体坚实的轮廓,也能表现出光影的明暗对比,我相信这些画作一定能够将甲午海战的残酷与惨烈,以一种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深刻反思历史。

评分

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出于对历史图像化叙事的兴趣。传统的史书文字读起来固然严谨,但有时难免显得枯燥,缺乏直观的冲击力。而“钢笔画史”的定位,则让我看到了它独特的价值所在。我设想,书中呈现的每一幅画,都将是历史细节的凝练,是情感的载体。我期待看到画者如何用线条勾勒出战舰的雄姿,如何捕捉炮火硝烟中的瞬息万变,更希望看到画中人物的神态,他们在那场悲壮的海战中所展现出的勇气、坚韧,甚至是他们的绝望。钢笔画的写实功力,加上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一定能让这些画面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我相信,通过这些精心绘制的钢笔画,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甲午海战的意义,体会那个时代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

读史书,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尤其是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文字描述再精彩,也终究是隔靴搔痒。我一直觉得,图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直接触动人的感官,引发更深层次的共鸣。这本《甲午海战钢笔画史》的名字,恰好满足了我对历史叙事的这种期待。我设想,书中那些描绘战舰、人物、甚至是战斗细节的钢笔画,一定充满了生命力。它们不会像油画那样色彩斑斓,但钢笔画特有的线条感和素雅的格调,反而更能凸显战争的残酷与真实。我希望在翻阅过程中,能够细细品味每一笔每一划的匠心,感受画者对历史的理解和情感的注入。我相信,通过这些画作,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当年将士们的英勇无畏,也能更清晰地辨析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甚至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特有的审美情趣。

评分

我一直认为,艺术是历史最好的载体之一。文字可以描述,但绘画却能直接“看见”。《甲午海战钢笔画史》这个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一种别样的历史解读方式。我设想,当那些波澜壮阔的海战场景,不再仅仅是文字中的描述,而是以精妙的钢笔画呈现在眼前时,那种冲击力是无法估量的。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冰冷的战争场面,更希望看到画者如何捕捉到那个时代人物的精神风貌,比如北洋水师将士们的眼神,他们的英勇、他们的无奈,他们的信念。钢笔画的简洁有力,往往能直击人心,我希望这些画作能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讲述那段沉重的历史,唤起我们内心深处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历史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