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识茶泡茶品茶图鉴
定价:75.00元
作者:徐馨雅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502368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识茶泡茶品茶图鉴》高清实拍茶品图鉴,1500余幅极具鉴赏价值的文物、古籍、书画,以及生动鲜活的茶艺步骤图,让读者一目了然,更易掌握。兼以灵活多变的版式,让读者赏心悦目,激发阅读兴趣。七大茶类、中国十大名茶、10种私房茶食,52种养生茶饮,实图对照,导读、制作方法细致易懂,便于操作,快速指导茶的鉴赏、烹饮、茶疗与茶膳。
内容提要
《识茶泡茶品茶图鉴》是一本为想学茶或正在学茶的爱茶人士提供的入门图书,也是一本集识茶、鉴茶、泡茶、品茶、茶道与茶艺于一体的精品茶书。书中分为“初见芳茗露英华——识茶篇”、“省识茗心赏灵芽——鉴茶篇”、“悬壶高冲清香起——泡茶篇”、“一瓯甘饮惬余暇——品茶篇”、“从来佳茗似佳人——茶道与茶艺篇”和“君不可一日无茶——茶生活篇”六部分,将与茶相关的细节一一展现在众人面前,就像是带大家走进了一个有关茶的清净世界,不仅如此,书中还介绍了诸多防病祛病、强身健体的茶疗方,为大家的健康生活增添一道靓丽的茶韵风景。全书图文并茂,可以让您在边品读文字的同时,也欣赏到精美的图片,既能感受到茶的无穷魅力,同时又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从而找到清净平和的心境。
希望本书能让不了解茶的朋友开始认识茶、了解茶,更希望广大茶友因茶结缘,使茶文化发扬光大。
目录
壹初见芳茗露英华——识茶篇
第 一 章 茶之源
茶的渊源与盛行
穿越千年墨香的茶历史
饮茶方式的演变
茶字的演变和形成
茶的主要分布区域
茶的海外流传路径
现代人与茶的不解之缘
茶马古道
中国十大名茶
茶的雅号别称
中国的茶文化研究
茶美学的发展历程
第 二 章 茶之类
传统七大茶系分类法
按茶树品种分类
按产地取名分类
按采收季节分类
按茶叶的形态分类
按萎凋程度分
按发酵程度分类
按烘焙温度分类
按薰花种类分
按制造程序分
按制茶的原材料分
按茶的生长环境分类
茶叶的其他分类方法
第 三 章 茶之效
茶富含多种营养元素
茶具有抗衰老功效
科学饮茶改善记忆力
饮茶可强身健体
饮茶可消脂
饮茶可防辐射
饮茶可提神解乏
饮茶可利尿通便
饮茶可保护牙齿
饮茶可消炎
饮茶可抑制心脑血管疾病
饮茶可美容护肤
饮茶可清心明目
饮茶可消渴解暑
饮茶可助戒烟
饮茶可暖胃护肝
饮茶可防癌抗癌
第 四 章 茶之存
贮茶的注意事项
茶叶罐贮存法
冰箱贮存法
暖水瓶贮存法
干燥剂贮存法
食品袋贮存法
其他贮藏茶叶的方法
不同类型茶叶的贮存方式
第 五 章 茶之俗
潮汕啜乌龙
北京大碗茶
羊城早市茶
成都盖碗茶
潮汕工夫茶
昆明九道茶
绍兴四时茶俗
吴屯“喝”茶
青海的熬茶
吴江三道茶
周庄阿婆茶
亚洲茶俗
非洲茶俗
大洋洲茶俗
欧洲茶俗
美洲茶俗
贰省识茗心赏灵芽——鉴茶篇
第 一 章 红茶品鉴
滇红茶
金骏眉
九曲红梅
祁门红茶
政和工夫
第 二 章 黄茶品鉴
君山银针
蒙顶黄芽
霍山黄芽
广东大叶青
第 三 章 绿茶品鉴
安吉白茶
碧螺春
黄山毛尖
六安瓜片
蒙顶甘露
西湖龙井
第 四 章 青茶品鉴
安溪铁观音
凤凰水仙
水金龟
武夷大红袍
高山乌龙
铁罗汉
第 五 章 白茶品鉴
白毫银针
白牡丹茶
寿眉
第 六 章 黑茶品鉴
安化黑茶
茯砖茶
宫廷普洱茶
生沱茶
熟沱茶
第 七 章 花茶品鉴
茉莉花茶
女儿环
黄山贡菊
杭白菊
玫瑰花茶
千日红
叁悬壶高冲清香起——泡茶篇
第 一 章 甄选茶叶
好茶的五要素
新茶和陈茶的甄别
春茶、夏茶和秋茶的甄别
绿茶的甄别
红茶的甄别
黄茶的甄别
黑茶的甄别
白茶的甄别
青茶的甄别
花茶的甄别
第 二 章 好器沏好茶
入门的茶具
如何选购茶具
茶具的分区使用
精致茶具添茶趣
不同产地的瓷质茶具
茶具的清洗
茶具的保养
历史上的制壶名人与名器
第 三 章 水如茶之母
好水的标准
宜茶之水
名泉寻源
中国五大名泉
利用感官判断水质的方法
改善水质的方法
如何煮水
水温讲究
判断水温的方法
影响水温的因素
水含氧量与泡茶的关系
水温对茶汤品质的影响
第 四 章 茶的一般冲泡流程
初识佳出茶点
投茶与洗茶
次冲泡
第二次冲泡
第三次冲泡
茶的冲泡次数
生活中的泡茶过程
待客中的泡茶过程
办公室中的泡茶过程
商家销售泡茶过程
旅行中的泡茶过程
第 五 章 泡出茶的特色
绿茶的冲泡方法
红茶的冲泡方法
青茶的冲泡方法
黄茶的冲泡方法
白茶的冲泡方法
黑茶的冲泡方法
花茶的冲泡方法
第 六 章 不同茶具冲泡方法
玻璃杯泡法
紫砂壶泡法
盖碗泡茶法
飘逸杯泡法
小壶茶泡法
玻璃壶泡法
瓷壶泡法
陶壶泡法
杯子与茶汤间的关系
冲泡器质地与茶汤的关系
肆一瓯甘饮惬余暇——品茶篇
第 一 章 品茶的四要素
观茶色
闻茶香
品茶味
悟茶韵
第 二 章 宜茶之境:雅室品茗
源远流长的历代茶馆
精彩纷呈的当代茶馆
温馨舒悦的家庭茶室
清新幽静的山水之间
茶室的类型与风格
第 三 章 品茶的精神与艺术
茶之十德
只斟茶七分满
六艺助兴
茶与修养
吃茶、喝茶、饮茶与品茶
品茶如品人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茶中的大雅——茶与《红楼梦》
茶中的大俗——茶与《》
第 四 章 品茶是一种心境
品茶需要平心
品茶需要清静
品茶需要禅定
品茶需要风度
品茶需要心意
品茶需要放松
品茶需要乐观的心态
伍从来佳茗似佳人——茶道与茶艺篇
第 一 章 修身养心论茶道
何谓茶道
茶道的核心灵魂
茶道修习的法则
茶道中的身心享受
茶道的追求
中国的茶道流派
中国茶道的三种表现形式
日本茶道
韩国茶道
俄罗斯茶道
英式茶道
茶道的自然美
茶道与茶艺的关系
第 二 章 伴茗之魂赏茶艺
什么是茶艺
传统茶艺和家庭茶艺
工艺茶茶艺表演
乌龙茶茶艺表演
绿茶茶艺表演
花茶茶艺表演
祁门红茶茶艺表演
禅茶茶艺表演
盖碗茶茶艺表演
第 三 章 不可不知的茶礼仪
泡茶的礼仪
奉茶的礼仪
品茶中的礼仪
倒茶的礼仪
习茶的基本礼仪
提壶、握杯与翻杯手法
温具手法
常见的 4 种冲泡手法
喝茶做客的礼仪
第 四 章 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茶与名人
有关茶的著作
茶诗
茶画
茶联
茶与歌舞
茶与婚礼
茶与祭祀
茶与谚语
茶与棋
茶和道家
茶和儒家
茶与旅游
陆君不可一日无茶——茶生活篇
第 一 章 幸福每一天的保健养生茶
每日 4 款幸福养生茶饮
立春来杯养肝护肝茶饮
雨水要喝缓解春困的茶饮
惊蛰一杯防肌肤干燥的茶饮
春分喝温气茶饮
清明喝调节血压茶饮
谷雨喝调理肠胃茶饮
立夏喝滋养茶饮
小满喝清利湿热茶饮
芒种喝清热降火茶饮
夏至喝退热降火茶饮
小暑喝裨益消化茶饮
大暑喝预防中暑茶饮
立秋喝养胃润肺茶饮
处暑喝清热安神茶饮
白露喝滋阴益气茶饮
秋分喝调养脾胃茶饮
寒露喝强身健体茶饮
霜降喝滋肺润肺茶饮
立冬喝补充热量茶饮
小雪喝缓解心理压力茶饮
大雪喝预防哮喘茶饮
冬至喝滋补养生茶饮
小寒喝补肾壮阳茶饮
大寒喝有益心血管茶饮
第 二 章 强身健体的私房茶食
八宝茶粥
绿茶粥
普洱茶猪手
茶香鳜鱼片
红茶炒鸡丁
碧螺春鲜鱿
洛神优酪乳
甘草酸梅汤
双色绿茶饼干
抹茶泡芙
第 三 章 让青春永驻的抗衰美容茶
美容养颜茶
美体茶
明目亮睛茶
抗衰防老茶饮
保持年轻活力茶饮
补血益气茶
第 四 章 不同人群的养生保健茶
银发族的长寿茶
孕妈安胎茶
老师的润喉茶
学生的健脑茶
吸烟族的健康茶饮
体力劳动者的健康茶饮
应酬族的健康茶饮
亚健康人群的健康茶饮
第 五 章 各类疾病的茶疗验方
防治感冒的茶疗验方
防治哮喘的茶疗验方
防治高血压的茶疗验方
防治冠心病的茶疗验方
糖尿病的茶疗药方
脂肪肝的茶疗药方
便秘的茶疗药方
口臭的茶疗药方
胃痛的茶疗药方
失眠的茶疗药方
月经不调的茶疗药方
前列腺炎的茶疗药方
关节炎的茶疗药方
第 六 章 饮茶的宜忌
饮茶需“度”量
不要饮隔夜茶
饮茶忌空腹
药茶要慎重选
喝茶要讲究中医五行
忌饮烫茶
忌饮冷茶
忌饭后立即饮茶
忌饮冲泡次数过多
附录
附录I 陆羽《茶经》精要解读
一 之源
二 之具
三 之造
四 之器
五 之煮
六 之饮
七 之事
八 之出
九 之略
十 之图
附录 II 茶品质与品评因素评分表
附录 III 历代茶人佳话
茶艺师与茶
诗僧与茶僧
唐伯虎与祝枝山猜茶谜
白居易与茶
杨维桢与茶
“吃茶去”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追求,但总觉得在“喝茶”这件事上,自己的品味还不够“讲究”。以往的经验多是随性而为,茶叶抓一把,水烧开了直接冲,结果可想而知,时好时坏,偶尔泡出一壶不错的茶,也说不清是运气还是技巧。这本《识茶泡茶品茶图鉴》的出现,可以说是我在提升“茶艺”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学术著作,而是真正从一个普通爱茶人的角度出发,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入门。书中的“识茶”部分,对各种茶叶的外形、颜色、干茶香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还配有高清的实物图片,这对于辨别不同茶叶至关重要。接着是“泡茶”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分解得非常清晰,水温的控制、投茶量的建议、冲泡时间的掌握,甚至连不同茶叶需要选择的茶具都有推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水”和“火”对茶汤影响的讲解,这方面的知识我之前几乎是没有接触过的,书中对此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读完这部分,我仿佛已经掌握了一些“独门秘籍”,迫不及待地想在实际操作中检验一番。
评分说实话,以前我对泡茶这件事,总有点“马马虎虎”的感觉,总觉得只要水温合适,茶叶放够了就行,结果泡出来的茶,有时候香气寡淡,有时候苦涩难咽,让我对“品茶”这件事一直提不起太大的兴致。直到我遇到了这本《识茶泡茶品茶图鉴》,我才发现,原来泡出一杯好茶,里面大有学问。这本书的“泡茶”部分,真的是我学到最多的地方。它把每一个细节都讲得很清楚,比如不同茶叶的适宜水温,投茶量的多少,冲泡的时间长短,甚至还提到了“润茶”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在意过的。书里还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详细演示了不同茶类的冲泡方法,比如绿茶的“高冲低温”,乌龙茶的“反复冲泡”,红茶的“快速出汤”,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受用。更让我惊喜的是,书里还介绍了不同茶器的特点和适合冲泡的茶类,这让我明白,原来选对茶壶、茶杯,真的能对茶汤的风味产生影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掌握了“秘籍”,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实践,去泡出一杯真正好喝的茶了!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茶的认识都停留在“绿茶、红茶、乌龙茶”这几个基础概念上,偶尔也会尝试一些网络上推荐的冲泡方法,但总觉得不得要领,泡出来的茶汤颜色、香气、滋味都差强人意。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翻到这本《识茶泡茶品茶图鉴》,瞬间被它精美的设计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书的封面设计典雅而不失现代感,让人一看就心生喜爱。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淡淡的茶香(虽然我知道这是我的想象,但这本书确实能唤起这种感觉),图文并茂的排版让人眼前一亮,各种茶叶的形态、冲泡时的水痕、甚至是茶具的细节都清晰可见,仿佛能触碰到茶叶的纹理,感受到茶汤的温度。作者徐馨雅女士的文字,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生活化的语言,将复杂的茶叶知识娓娓道来,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能从中感受到茶的魅力和乐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的百科全书,更像是一位资深茶友在与你分享她的宝贵经验。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不同茶叶产地、制作工艺的介绍,这让我对茶叶的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原来每一片茶叶背后都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文化。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细节的人,尤其是在享受生活的小确幸时。品茶对我来说,就是一种非常私密且惬意的仪式感。然而,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真正指导我提升品茶体验的书籍。市面上关于茶的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专业,要么过于浅显,很难找到一个恰好的平衡点。《识茶泡茶品茶图鉴》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有严谨的茶叶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非常注重“体验感”的传达。书中的配图非常精美,而且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当我看着书中关于如何冲泡一杯龙井的步骤图时,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茶叶在沸水中的舒展,闻到那清雅的豆香。而关于如何品鉴普洱的章节,更是让我对“陈化”这个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里还强调了茶具的选择与搭配,这一点对我这个“外貌协会”成员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告诉我,好的茶具不仅能提升冲泡的效率,更能为品茶增添一份仪式感和美感。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品茶这件事,可以如此有讲究,又如此充满乐趣。
评分不得不说,《识茶泡茶品茶图鉴》这本书的出版,给像我这样对茶文化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系统知识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我一直觉得,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然而,想要真正理解茶的内涵,就需要从最基础的“识茶”开始。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简单地罗列茶叶种类,而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不同茶叶的起源、生长环境、加工工艺,以及由此带来的风味差异。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品茶”的讲解,它不是让你去背诵那些生涩的品鉴术语,而是教你如何从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个维度去感受一杯茶。例如,关于如何观察茶汤的颜色,如何辨别茶的香气是清扬还是沉稳,如何体会茶在口中的甘甜、涩感、回甘,这些都非常有指导意义。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茶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茶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懂得如何欣赏一杯好茶的精妙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