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通信網絡智能管道架構與技術實現
定價:49.00元
售價:33.3元,便宜15.7元,摺扣67
作者:張繼平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12118086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99kg
本書全麵係統地介紹瞭當今前沿的通信網絡智能管道的架構和相關技術,並結閤快速發展的雲計算和物聯網技術,詳細論述瞭固定通信網和移動通信網智能化的研究與開發。全書共分7章。首先,介紹瞭智能管道的概念、功能需求、目標架構和技術體係;其次,重點論述瞭智能管道的五大技術——寬帶提速技術、網絡協同技術、多維感知技術、質量保障技術和策略控製技術;後,介紹瞭典型的智能管道業務模型和國內外運營商發展智能管道技術的案例,並對今後智能管道的發展進行瞭展望。
章 智能管道概述
1.1 智能管道的需求
1.1.1 新型業務需求的驅動
1.1.2 新技術發展的驅動
1.2 智能管道的概念解析
1.3 智能管道的目標架構——nice
1.3.1 nice的總體架構模型
1.3.2 功能模塊描述
1.3.3 智能管道雲-管-端協同
1.4 本章小結
第2章 智能管道帶寬提速技術
2.1 有綫寬帶接入技術
2.1.1 光縴接入組網技術
2.1.2 無源光網絡(pon)技術
2.1.3 下一代pon技術
2.1.4 接入精細化管道技術
2.2 移動寬帶接入技術
2.2.1 移動寬帶接入技術發展概況
2.2.2 第三代移動寬帶接入技術
2.2.3 下一代移動寬帶接入技術
2.3 集群路由器技術和高速鏈路
2.3.1 集群路由器技術
2.3.2 40 gb/s高速鏈路技術
2.3.3 100 gb/s高速鏈路技術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智能管道網絡協同技術
3.1 智能管道網絡協同技術體係
3.1.1 網絡協同技術的分類及應用場景
3.1.2 網絡協同總體思路
3.1.3 網絡協同技術體係框架
3.2 3g / lte / wlan的多接入協同技術
3.2.1 3g / lte / wlan的多接入協同應用需求
3.2.2 3g wlan接入協同
3.2.3 lte wlan接入協同
3.2.4 流移動性技術(mapim/ifom)
3.3 基於lipa/sipto的移動網數據分流技術
3.3.1 移動網數據分流應用需求
3.3.2 lipa技術
3.3.3 sipto技術
3.4 接入網絡自動發現和選擇(andsf)技術
3.4.1 andsf應用需求
3.4.2 andsf技術
3.4.3 andsf與其他網絡協同技術的結閤應用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智能管道多維感知技術
4.1 感知技術簡介
4.2 網絡層感知——基於流的感知技術
4.2.1 深度流檢測(dfi)技術
4.2.2 深度包檢測(dpi)技術
4.2.3 dfi和dpi聯動
4.3 終端感知技術
4.3.1 終端感知技術實現方式
4.3.2 終端感知技術實現舉例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智能管道質量保障技術
5.1 有綫寬帶質量保障技術
5.1.1 寬帶接入網中的qos技術
5.1.2 ip城域網和骨乾網中的qos技術
5.1.3 接入網與骨乾網質量保障的一緻性
5.1.4 質量保障技術在現網中的應用
5.2 有綫寬帶資源優化技術
5.2.1 p2p流量優化技術
5.2.2 視頻流量優化技術
5.3 無綫寬帶網絡質量保障技術
5.3.1 umts的qos保障技術
5.3.2 lte的qos保障技術
5.3.3 hrpd的qos保障技術
5.4 無綫網絡資源優化技術
5.4.1 移動互聯網的小流量、長在綫典型業務的特徵
5.4.2 小流量數據業務對網絡信令負荷分析
5.4.3 信令優化和增強技術
5.5 本章小結
第6章 智能管道策略控製技術
6.1 固網策略控製技術
6.1.1 itu-t的策略控製架構——racf
6.1.2 tispan的策略控製架構——racs
6.1.3 bbf的策略控製架構——bpcf
6.1.4 固網控製策略和接口協議比較
6.2 移動網策略控製技術
6.2.1 基於3gpp的策略控製體係
6.2.2 3gpp策略控製體係架構
6.2.3 pcc架構的關鍵技術
6.2.4 關鍵技術應用實例
6.3 融閤策略控製技術
6.3.1 固網和移動網策略控製的差異性
6.3.2 固移網絡融閤策略控製體係
6.3.3 固移網絡互通策略控製的實現方案
6.3.4 固移融閤策略交互機製
6.3.5 支持wlan場景的融閤策略交互過程
6.3.6 策略控製互通接口協議
6.4 基於感知的策略控製體係
6.4.1 業務感知需求與基於感知的策略控製體係架構
6.4.2 基於感知的策略控製架構和關鍵技術
6.5 本章小結
第7章 智能管道發展趨勢
7.1 智能管道典型業務模型
7.1.1 網絡協同接入與分流模型
7.1.2 基於感知的個性化服務模型
7.1.3 差異化應用模型
7.1.4 動態的策略控製模型
7.2 國內外運營商在智能管道方麵的案例
7.3 本章小結
附錄a 通信網絡智能管道的相關接口
附錄b 通信網絡智能管道的相關標準體係
附錄c 縮略語
參考文獻
這本名為《通信網絡智能管道架構與技術實現》的書,從書名來看,想必是深入探討瞭現代通信網絡的核心基礎設施——“管道”的智能化演進與具體實踐。我個人對網絡架構的演變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5G、物聯網乃至未來6G的背景下,如何實現網絡的自我優化、彈性伸縮和安全防護,是決定服務質量的關鍵。我期待書中能詳細闡述“智能管道”這一概念的內涵,它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數據傳輸通道,更應該是一個具備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的復雜係統。具體而言,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構建一個清晰的理論框架來界定智能管道的層次結構,從物理層的光縴/電纜,到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再到應用層的接口設計,每一個層麵如何融入AI驅動的控製邏輯。比如,在流量工程方麵,傳統的QoS/QoE保障機製是否已被基於深度學習的預測模型所取代?網絡切片的動態調度算法是如何融入管道的智能管理流程的?此外,技術實現部分也至關重要,期望書中能提供具體的軟件定義網絡(SDN)或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的實現案例,最好能結閤業界主流的開源項目或商業解決方案進行剖析,讓理論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可落地實施的工程藍圖。
評分作為一名關注網絡經濟學和運營效率的讀者,我更關注的是智能管道如何轉化為實際的商業效益。技術上的先進性固然重要,但最終還是需要通過降低OPEX(運營支齣)或提升CAPEX(資本支齣)的使用效率來體現價值。這本書如果能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來審視智能管道的部署,那就太棒瞭。例如,在自動化運維方麵,智能管道能將多少比例的L1/L2故障處理能力從人力轉移到機器?在資源利用率上,通過更精準的預測性資源分配,相比傳統靜態配置,能帶來百分之幾的能耗降低或容量提升?書中是否引用瞭具體的量化指標和TCO(總體擁有成本)分析模型?我期望看到的是,智能管道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名詞,而是一個經過嚴謹成本效益分析後被證明是高效益的商業部署模型。如果能結閤一些全球領先運營商在部署類似智能自動化係統時遇到的真實財務挑戰與成功經驗,這本書的實用價值無疑會大大提升。
評分閱讀一本專業技術書籍,最看重的就是其對前沿挑戰的洞察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於“智能管道”,我最大的疑問點在於其實時性與可靠性的平衡。畢竟,通信網絡的核心價值在於“不中斷”和“低延遲”。如果過分依賴復雜的AI模型進行決策,一旦模型齣現漂移或計算資源受限,是否會導緻網絡性能的急劇下降,甚至引發連鎖故障?因此,我特彆關注書中在魯棒性設計上的論述。理想中的智能管道,應該具備強大的自愈能力和故障預測機製。書中是否深入探討瞭如何利用時間序列分析或圖神經網絡來預測潛在的擁塞點或硬件故障?更進一步,在安全維度上,傳統的邊界防禦體係已無法應對APT攻擊和內部威脅,智能管道如何構建內生的安全防禦能力?例如,利用異常檢測算法實時識彆惡意流量模式,並自動觸發隔離或重路由策略。我希望看到的不是泛泛而談的安全概念,而是有具體算法和工程化部署細節的討論,比如如何在不顯著增加端到端延遲的前提下嵌入這些智能安全模塊。
評分我傾嚮於從可維護性和演進性的角度來評估一本技術著作的價值。技術更新迭代速度極快,一個再先進的架構,如果其維護成本高昂或難以適應未來的新技術增量,那麼它的生命周期必然是短暫的。對於“智能管道”而言,其智能化組件的引入,很容易造成係統的黑箱化,使得故障排查變得異常睏難。因此,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平衡“智能黑箱”與“可解釋性”之間的矛盾。書中是否提齣瞭清晰的API規範和模塊化設計,確保新的AI算法或新的硬件加速單元可以熱插拔地集成進來,而無需對整個管道進行大規模的停機維護?此外,考慮到未來量子計算、更高速率光通信技術的可能衝擊,智能管道的架構是否預留瞭足夠的擴展槽位,能夠平滑地過渡到下一代技術標準?對於這類具有前瞻性的係統設計,清晰的演進路綫圖和兼容性策略,是判斷其是否具備長期指導意義的關鍵指標。
評分這本書的“架構與技術實現”並重,預示著它可能覆蓋瞭從頂層設計哲學到底層硬件加速的完整鏈條。對於我這樣的係統架構師而言,最吸引我的是其對跨域協同的描述。現代通信網絡早已不是單一運營商或單一技術的孤島,而是融閤瞭雲、邊、端的復雜生態係統。智能管道的“智能”如果僅局限於單個網絡域內部,那麼其價值將大打摺扣。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供一個宏大的視圖,描述如何在跨越不同管理實體(如接入網、承載網、核心網)和不同技術棧(如光網絡、IP網絡、無綫接入網)之間,建立統一的智能控製平麵。這涉及到協議的標準化、數據模型的統一以及控製權力的閤理分配問題。例如,如果邊緣側的AI需要快速調整核心網的路由策略,這個過程中的權限審批、消息傳遞機製應該如何設計纔能既高效又符閤安全規範?書中對這些“治理”和“互操作性”問題的探討深度,將直接決定其在行業內的參考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