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风潮总是循环往复,它从创造力的本原出发,其间不管被想象力带到何方,*终都会回归到*初的纯粹──日常的日服。
本书有关于日常衣服的基本款介绍,*有穿搭得体的方法指南,同时讲述了作者夫妇二人从买衣服到卖衣服的创业故事。透过日常的衣服传达了“让每**都过得平常、轻松、舒适”的生活态度。
穿衣服的过程就是建立自己风格的过程,在日常的衣服中找到让自己感觉“舒适”的元素,你会发现,你所追求的风格、时尚、品位,不过是找到那个衣服包覆下舒适、愉悦且安然的自己。
愿亲爱的你,尽情地追逐品位、消遣生活,然后优雅地老去。
林行雄 ,林多佳子 2000年在日本兵库县西宫市苦乐园开设复合品牌时尚店“Permanent Age”,提出了使日常生活过得*加舒适的“基本款服饰”理念,通过日常衣服的穿搭来传达人生哲学。这家店的原创商品追求舒适和细节,风格以清新素雅见长,常使用灰、白、蓝为基本元素,拥有良好的声誉,得到了来自不**别、年龄层的顾客的广泛支持。
在“Permanent Age”之前二人还创办了服装公司“662”和“Itional”,其中,“Itional”在全日本的店面曾多达10家。
同时,二人积极活跃于时尚杂志和各类活动中,所倡导的“成熟时尚”成为热门话题,在**外均引起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让自己感觉“舒适”的元素,这就是“成熟时尚”。
CHAPTER 1 / 日常的衣服
日常的衣服充满乐趣 ———— 2
选择合身的衣服 ———— 8
如何搭配协调 ———— 12
追求“品位” ———— 17
着装舒适等同于轻便 ———— 23
服装是我们的朋友 ———— 27
我们的回忆 31
CHAPTER 2 / 日常的衣服及穿着得体的方法
基本款商品 ———— 36
白色的作用 ———— 44
如何选择合身的裤子 ———— 49
成年人的牛仔装 ———— 52
对襟毛衣有多少件都不嫌多 ———— 55
我钟爱的藏青色夹克衫 ———— 59
具有正装风格的轻便夹克衫 ———— 62
具有品位的外套 ———— 65
华丽的配饰 ———— 68
穿衣搭配的好搭档——披肩 ———— 72
帽子是打造时尚着装的好助手 ———— 74
着装的关键在于鞋子 ———— 77
轻便而时尚的包包 ———— 80
时而温柔,时而严厉……还有从未改变的“淘气” 82
(CHECK&STRIPE; 在田佳代子)
CHAPTER 3 / 我们的事业的开端
我们相遇在小学校园 ———— 88
个性张扬的时代 ———— 92
向俱乐部老板学习 ———— 97
我们的服装店“662”诞生啦 ———— 101
拼命三郎 ———— 106
创立“Itional”之后 ———— 111
“Permanent Age”:用基本款服饰打造穿衣品位 ———— 115
怀有坚定的信念所以不会动摇 117
(快晴堂 杉田直人)
CHAPTER 4 / Permanent Age 永恒不变的事物
品位需要时间的沉淀 ———— 122
丢弃无用之物,找到你的风格 ———— 126
自然美才是真的美 ———— 131
让每个人舒适地享受生活 ———— 136
杰奎琳?肯尼迪 ———— 140
史蒂夫?麦奎因 ———— 144
一个人的服装品位是从小建立的 ———— 148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 152
用认真的态度对待一切 ———— 157
我的梦想是“成为创作者” ———— 161
服装带给我的精彩人生 ———— 165
不给自己设定时限,顺其自然 ———— 169
希望“Permanent Age”成为永恒 ———— 173
后 记 177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反直觉,它没有清晰的章节划分,更像是从作者的记忆库中随机提取的碎片被轻轻地拼贴在一起。你可能读着一段关于晾晒床单的描述,下一秒,笔锋一转,就跳到了对旧冰箱门上磁铁的材质分析,然后又突然回归到对自家门锁转动时发出的特定声响的声学描述。这种跳跃性,初看之下,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似乎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索。然而,当我读到三分之一时,我开始意识到,这种无序恰恰是它最大的内在逻辑——它完美地模拟了人类大脑在进行“自由联想”或“走神”时的思维模式。我们的大脑在处理“日常”时,很少会遵循线性逻辑,它总是被一个微小的刺激(比如一缕气味或一个声音)瞬间带向另一个毫不相关的记忆节点。这本书就像是把这种潜意识的流动性具象化了,它强迫读者放弃对“故事线”的执念,转而享受这种思维漫游的自由感。对于习惯了传统叙事结构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但一旦适应,那种“心神驰骋”的感觉是其他结构严谨的书籍所无法给予的。
评分语言风格上,作者展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去情感化”的笔触,这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摒弃了传统散文或随笔中常见的直抒胸臆、或充满哲理思辨的断言,而是采用了近乎科学观察报告的冷静和克制。仿佛作者不是在“表达”观点,而是在“记录”现象。比如,在描述一次去菜市场买菜的经历时,他并没有着墨于人声鼎沸的喧嚣或讨价还价的乐趣,而是详细记录了不同蔬菜的叶脉结构,不同肉贩围裙上污渍的颜色分布,以及光线穿过塑料薄膜时产生的折射角度。这种疏离感,非但没有让人感到冰冷,反而创造了一种奇特的“去中介化”效果——读者不是在通过作者的滤镜来看世界,而是直接被作者引导着,用一种全新的、没有预设情感的“眼睛”去重新审视日常的物体。这种文字处理方式,要求读者必须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那些被刻意留白的“情感空间”。它考验的不是读者的理解力,而是观察力和共情能力,它挑战了我们习惯于用“好”或“坏”、“美”或“丑”来快速标签化世界的倾向。
评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像是一剂温和的“时间减速剂”,它让你在读完之后,对时间的流逝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感知。以往读完一本书,总会有一种“故事结束了”的完成感,但读完这本,我没有那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反而像是一段暂停的音乐,我知道生活还在继续,而书中的那些场景,那些光线,那些细微的声响,依然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以同样的节奏发生着。它没有给出任何“人生的意义”或者“如何更有效地生活”的答案,它只是在你耳边轻声低语:“看,这就是它发生的方式。”这种“无答案”的状态,比任何教条式的结论都要来得更有力量。它不是教你如何去生活,而是让你重新“看见”你正在如何生活。读完它,我没有感到被知识充盈,反而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清空”——那些堆积在心头的琐碎焦虑和不必要的期待,都被这本书里的光影和纹理轻轻拂去了。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它不是提供一个逃离现实的出口,而是让你更沉静、更真实地站立在现实之中,带着一种近乎感恩的平静。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简约,那种带着一点点灰调的米白色,配上极其低调的黑色衬线字体,初看之下,几乎让人以为这是一本关于极简主义生活哲学的书,或者是一本探讨“无用之用”的艺术品鉴赏录。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到它的,当时正对着一堆色彩斑斓、标题浮夸的书籍感到审美疲劳。拿到手里,感觉它的分量比预想的要轻盈一些,像是一本可以随时塞进外套口袋的笔记本。内页的纸张略带粗糙的质感,散发着淡淡的纸浆气味,而不是那种刺鼻的油墨味。装订方式也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僵硬的胶装,而是略微松散的锁线形式,仿佛在暗示,这本书的内容是可以被轻松翻阅、随意折叠、甚至允许时间在它上面留下痕迹的。这种“日常”的触感,从物理层面就建立起了一种无需设防的亲密感。我甚至好奇,作者在选择纸张和字体时,是秉持着一种怎样的“反时尚”的信念,还是说,这种低调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级的炫耀——暗示内容远比形式更值得关注。这种初次接触的体验,成功地将我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带入了一种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氛围,与市面上那些追求视觉冲击力的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极其舒缓,简直就像是在看一部用慢镜头拍摄的纪录片,捕捉着那些我们平时会因为赶时间而忽略掉的微小瞬间。它不是那种强行制造戏剧冲突的文学作品,更像是作者在某个阳光最好的午后,泡好了一壶清茶,然后耐心地、近乎冥想般地记录他所观察到的一切。例如,其中有一章专门描述了清晨六点,窗外那棵老槐树上,第一只麻雀梳理羽毛的过程。作者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去描绘麻雀的“灵动”或“顽强”,而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羽毛层叠的纹理、喙部啄动时肌肉的微小抽搐,以及它在枝丫上调整重心时,脚爪对树皮的每一次轻微抓握。这种专注力,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世界的感知深度。我们总说自己“活在当下”,但这本书揭示了“当下”的含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要细密得多。它要求读者放下期待,不要急于寻找“高潮”,而是学会在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细节中,发现时间本身的流动和细微的美丽。读完这一段,我合上书,看着手边正在冒着热气的咖啡杯,竟也开始留意起杯口那圈水汽凝结的轨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