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国学概论:国学略说-章太炎 江西教育出版社 9787539262222

{RT}国学概论:国学略说-章太炎 江西教育出版社 978753926222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太炎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章太炎
  • 中国传统文化
  • 文化史
  • 历史
  • 哲学
  • 教育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9787539262222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62222
商品编码:2975849401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国学概论:国学略说 作者 章太炎
定价 31.00元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39262222 出版日期 2012-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章太炎(1869—1936),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掌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章太炎先生的演讲被誉为近代史上一道绚丽的文化风景。《国学概论国学略说》收录1922年其在上海和苏州国学讲演的精彩内容。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目录
国学概论小识章 概论第二章 国学的派别(一)——经学的派别第三章 国学的派别(二)——哲学的派别第四章 国学的派别(三)——文学的派别第五章 结论——国学之进步国学略说小学略说经学略说史学略说诸子略说文学略说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国学概论:国学略说 作者:章太炎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62222 内容简介: 《国学概论:国学略说》一书,是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应其友人、时任江西教育出版社社长许寿裳先生之邀,为普及国学知识而撰写的一部精炼之作。本书并非是对国学进行系统性的百科全书式梳理,而是以章太炎先生深邃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进行一次纲举目张、提纲挈领式的概述。它旨在为广大学者和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国学基本面貌和核心价值的入门向导,引领读者进入博大精深的国学殿堂。 国学之概念与精神: 在《国学概论》一书中,章太炎先生首先就“国学”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与阐释。他认为,国学并非是僵化的古董,而是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长河中,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独立自主地发展而形成的独特思想体系、学术传统和文化精神的总汇。它既包含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的智慧结晶,也涵盖了经学、史学、文学、哲学、艺术、医学、天文、历算等众多学科门类。国学最根本的精神在于其“人文精神”,在于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对人伦道德的重视,以及对宇宙人生真谛的探求。它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爱”、“礼乐”等核心理念,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 经学的核心与演变: 本书重点阐述了国学的基石——经学。章太炎先生追溯了经学自先秦至汉唐以来的发展脉络。他指出,经学是古代学术的源头,其核心内容是对《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的解释与传承。汉代的经学以“独尊儒术”为标志,形成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大流派,各有其侧重和研究方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研究虽有衰落,但玄学的兴起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学的阐释。隋唐时期,经学研究重归兴盛,科举制度的设立更是对经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催生了众多著名的经学著作和注疏。章太炎先生特别强调了经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以及哲学思想的不可替代性,认为研习经学,是通往国学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诸子百家的思想光辉: 除了经学,章太炎先生在《国学概论》中也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成就。他认为,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各家学说百家争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他简要介绍了儒家(孔孟荀)、道家(老庄)、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名家(惠施、公孙龙)、阴阳家(邹衍)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例如,他阐述了儒家的仁政、礼治、中庸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严刑峻法、君权至上等等。章太炎先生认为,诸子百家的思想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格局,其中蕴含着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的智慧。 史学之价值与方法: 史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章太炎先生在本书中强调了史学研究对于认识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价值。他介绍了中国史学两大传统:一是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纪传体史学,注重人物传记和政治事件的叙述;二是经史合一的史学观,将历史事件置于经学义理的框架下进行解读。他还提及了史学研究的方法,如考据、辨析、通史观的形成等。章太炎先生认为,历史是民族的记忆,也是民族前进的镜子,深入了解中国史,才能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特质和发展方向。 文学与艺术的魅力: 国学概论自然也离不开对中国文学和艺术的探讨。章太炎先生认为,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散文、小说等,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抒发、哲理的表达和时代风貌的写照。他可能提及了《诗经》的朴实,《楚辞》的浪漫,《唐诗》的精炼,《宋词》的婉约,《元曲》的豪放,《明清小说》的世情等等,展现了中国文学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在艺术方面,他可能也会涉及到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领域,指出这些艺术形式所蕴含的东方哲学和审美意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思想之深邃: 作为国学的大宗,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章太炎先生在《国学概论》中,必然会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概括性的介绍。这可能包括对儒家哲学(如心学、理学)、道家哲学(如本体论、认识论)、佛学(如唯识宗、禅宗)等主要哲学流派的精炼阐述。他可能会强调中国哲学注重实践性、经验性,强调对人生意义、价值以及如何安身立命的关怀。例如,他会提及“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等哲学命题,展示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魅力。 国学之现代意义与传承: 在本书的结尾部分,章太炎先生很可能结合时代背景,探讨国学在现代的意义和价值。他可能会指出,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中国社会的转型,国学并非是过时的遗物,而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的宝贵遗产。他或许会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既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更要珍视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他鼓励读者以开放的态度,深入研究和传承国学,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本书的价值与阅读体验: 《国学概论:国学略说》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洞见和广博的学识,成为国学入门的经典读物。章太炎先生以其大师的视野,将纷繁复杂的国学要旨提炼出来,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宏大而清晰的国学图景。本书篇幅不长,但内涵丰富,字字珠玑,阅读此书,如同与一位博学睿智的长者对话,能够迅速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层次。对于任何希望了解中国文化根源、探寻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或是对中国古代学术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都将是一次启迪心灵、受益匪浅的阅读旅程。它不仅是一部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部关于民族精神传承的宣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所以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设计也让我颇为惊喜。纸张的质感很好,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这对于研读需要反复推敲的国学内容来说至关重要。但更吸引我的是其论述的节奏感。它处理一些争鸣已久的学术问题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和克制力。例如,在讨论“天人感应”的不同诠释时,作者并没有急于站队,而是将代表性的观点并列呈现,然后指出每种观点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最后才提出一个更具综合性的现代视角。这种“不偏不倚,以理服人”的写作手法,让人感到极度舒适和信服。它不是在灌输某种既定的“标准答案”,而是在引导我们建立一套自己的、能够容纳复杂性的分析框架。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看待中国传统思想的视角瞬间开阔了许多,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条,而是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辩论的学术生态。

评分

坦白说,我拿起这本书时,主要目标是想快速了解一下国学都有哪些“门类”和“大家”。但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它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导览手册”的范畴。它的价值在于“提炼”和“升华”。作者在梳理完主要的学派和思想脉络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用最后几章的篇幅,尝试构建一个“现代视域下的国学价值重建”的框架。这个部分极具前瞻性,它没有停留在对古代文献的挖掘上,而是探讨了如何将传统智慧应用于当代的伦理困境、社会治理乃至个人修养之中。这种将“历史回望”与“未来展望”巧妙结合的架构,使得整本书的重量感和使命感一下子提升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知行合一”在现代职场应用上的反思,它将一个古老的命题,用极为贴近生活的语言重新包装,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仍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推动自己去付诸实践。这本书不仅教你“是什么”,更启发你“该如何做”。

评分

我买过好几本关于国学的导读类书籍,大多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读完就忘了。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它像是一本精心烹制的慢炖老火汤,每一页都熬煮出了时间的味道和深厚的底蕴。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经学”的阐释部分,没有直接陷入到对某一部经典的逐字解读中去,而是从整个儒家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入手,分析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经学地位的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动因。这种宏观视角非常宝贵,让我明白了国学不是一潭死水,而是随着历史河流不断自我更新的活水源泉。作者的文笔,老辣而又不失温润,仿佛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架子。记得有一段论述到“史学”与“子学”的交融,用到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学术流变描绘得如同田间阡陌,条理分明,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熏陶。

评分

这本《国学概论》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拿到手的时候,我主要被它那朴实无华的封面吸引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国学经典,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包装,内容才是王道。这本书的编排很有章法,虽然主题宏大,但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梳理脉络的,读起来丝毫没有那种堆砌古籍的晦涩感。比如,它在阐述“义理”与“考据”的关系时,并没有简单地把两者对立起来,而是通过几个精彩的古代学者案例,清晰地展示了两者如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国传统学问的。特别是对清代学派的分析,细腻而独到,让我对过去那些“八股”印象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原典时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给了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去消化那些深奥的哲学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像一座引人入胜的灯塔,指引着进入国学殿堂的路径;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也能从中发现一些被传统解读忽略的细微之处。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次与古代先贤的深度对话,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叩问自我、反思当下。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类学术入门读物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可能是为了普及而过度简化了内容。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没有采取传统的“先秦、秦汉、魏晋”的线性时间轴推进,而是采用了“核心范畴”的放射性结构。比如,它会先集中讲解“礼”的概念在不同学派中的差异演绎,然后再将其放入历史背景中去考察,这种“先知其意,后知其史”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特别是书中对佛教传入后,中国哲学如何进行“消化与改造”的论述,视角非常敏锐,它没有简单地将中印文化视为碰撞与融合,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国士人如何运用本土的“心性论”去接纳、改造外来思想,最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哲学体系。全书的论证过程逻辑严密,引证准确,让人感觉作者不仅是博览群书,更是对这些学问有着深刻的体悟。对于想真正领会国学精神内核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剂猛药,让人在思想的撞击中获得成长的喜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