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国学概论:国学略说 | 作者 | 章太炎 |
| 定价 | 31.00元 | 出版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39262222 | 出版日期 | 2012-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章太炎(1869—1936),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掌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章太炎先生的演讲被誉为近代史上一道绚丽的文化风景。《国学概论国学略说》收录1922年其在上海和苏州国学讲演的精彩内容。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国学概论小识章 概论第二章 国学的派别(一)——经学的派别第三章 国学的派别(二)——哲学的派别第四章 国学的派别(三)——文学的派别第五章 结论——国学之进步国学略说小学略说经学略说史学略说诸子略说文学略说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所以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设计也让我颇为惊喜。纸张的质感很好,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这对于研读需要反复推敲的国学内容来说至关重要。但更吸引我的是其论述的节奏感。它处理一些争鸣已久的学术问题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和克制力。例如,在讨论“天人感应”的不同诠释时,作者并没有急于站队,而是将代表性的观点并列呈现,然后指出每种观点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最后才提出一个更具综合性的现代视角。这种“不偏不倚,以理服人”的写作手法,让人感到极度舒适和信服。它不是在灌输某种既定的“标准答案”,而是在引导我们建立一套自己的、能够容纳复杂性的分析框架。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看待中国传统思想的视角瞬间开阔了许多,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条,而是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辩论的学术生态。
评分坦白说,我拿起这本书时,主要目标是想快速了解一下国学都有哪些“门类”和“大家”。但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它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导览手册”的范畴。它的价值在于“提炼”和“升华”。作者在梳理完主要的学派和思想脉络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用最后几章的篇幅,尝试构建一个“现代视域下的国学价值重建”的框架。这个部分极具前瞻性,它没有停留在对古代文献的挖掘上,而是探讨了如何将传统智慧应用于当代的伦理困境、社会治理乃至个人修养之中。这种将“历史回望”与“未来展望”巧妙结合的架构,使得整本书的重量感和使命感一下子提升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知行合一”在现代职场应用上的反思,它将一个古老的命题,用极为贴近生活的语言重新包装,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仍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推动自己去付诸实践。这本书不仅教你“是什么”,更启发你“该如何做”。
评分我买过好几本关于国学的导读类书籍,大多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读完就忘了。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它像是一本精心烹制的慢炖老火汤,每一页都熬煮出了时间的味道和深厚的底蕴。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经学”的阐释部分,没有直接陷入到对某一部经典的逐字解读中去,而是从整个儒家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入手,分析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经学地位的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动因。这种宏观视角非常宝贵,让我明白了国学不是一潭死水,而是随着历史河流不断自我更新的活水源泉。作者的文笔,老辣而又不失温润,仿佛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架子。记得有一段论述到“史学”与“子学”的交融,用到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学术流变描绘得如同田间阡陌,条理分明,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熏陶。
评分这本《国学概论》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拿到手的时候,我主要被它那朴实无华的封面吸引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国学经典,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包装,内容才是王道。这本书的编排很有章法,虽然主题宏大,但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梳理脉络的,读起来丝毫没有那种堆砌古籍的晦涩感。比如,它在阐述“义理”与“考据”的关系时,并没有简单地把两者对立起来,而是通过几个精彩的古代学者案例,清晰地展示了两者如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国传统学问的。特别是对清代学派的分析,细腻而独到,让我对过去那些“八股”印象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原典时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给了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去消化那些深奥的哲学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像一座引人入胜的灯塔,指引着进入国学殿堂的路径;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也能从中发现一些被传统解读忽略的细微之处。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次与古代先贤的深度对话,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叩问自我、反思当下。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类学术入门读物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可能是为了普及而过度简化了内容。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没有采取传统的“先秦、秦汉、魏晋”的线性时间轴推进,而是采用了“核心范畴”的放射性结构。比如,它会先集中讲解“礼”的概念在不同学派中的差异演绎,然后再将其放入历史背景中去考察,这种“先知其意,后知其史”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特别是书中对佛教传入后,中国哲学如何进行“消化与改造”的论述,视角非常敏锐,它没有简单地将中印文化视为碰撞与融合,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国士人如何运用本土的“心性论”去接纳、改造外来思想,最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哲学体系。全书的论证过程逻辑严密,引证准确,让人感觉作者不仅是博览群书,更是对这些学问有着深刻的体悟。对于想真正领会国学精神内核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剂猛药,让人在思想的撞击中获得成长的喜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