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绍宋集 9787534044694

余绍宋集 978753404469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绍宋,王翼飞,余平校 著
图书标签:
  • 余绍宋
  • 清代文学
  • 诗歌
  • 散文
  • 文学史
  • 中国古典文学
  • 学者
  • 文化
  • 思想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44694
商品编码:2975790856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余绍宋集 作者 余绍宋,王翼飞、余平校
定价 80.00元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 9787534044694 出版日期 2015-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此次整理《余绍宋集》,共包括《寒柯堂诗》、《寒柯堂文录》以及《附录》三部分。其中,《寒柯堂诗》以民国三十五年刊四卷本为底本点读,并校以《寒柯堂避寇诗草》。《寒柯堂文录》则在阮辑本基础上,从《越风》、《胜流》、《金石书画》、《浙江通志馆馆刊》等报刊资料以及作者墨迹手稿辑录艺文类文字八十余篇。(其中不包括法律类文章和修纂方志具体措施类文章,前者如《累犯处人论》、《论犯人死亡与刑罚之关系》等,后者如《略评旧浙江通志兼述重修意见》、《浙江文徵例议》等。)为便于读者翻检,今将此八十余篇按题材厘为三卷:卷一为记、序、信札以及墓志铭等,卷二为金石书画题跋,卷三为论学杂著。因所辑依然为选录,故仍以《文录》名之。《附录》收录了集外诗词、相关评论选辑以及墓志铭等资料,以便读者进一步研读。



   作者简介

余绍宋(1882—1949),字越园,号觉庵、觉道人、映碧主人等,四十九岁后更号寒柯,浙江龙游人。自幼聪颖,年十六中秀才,后负笈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清宣统二年(1910)归国,以法律科举人授外务部主事。民国间,曾先后任司法部参事、众议院代理总长及浙江通志馆馆长等职。生平事迹详见林志钧撰《龙游余君墓志铭》、阮毅成撰《记余绍宋先生》等资料。



   目录
前言
原序
賀刻序
附友朋來牘
寒柯堂詩卷一
丁丑
避寇 前言
原序
賀刻序
附友朋來牘
寒柯堂詩卷一
丁丑
避寇
龍山紀游有序
游三疊巖
游烏石巖二首有序
游南鄉雜詩八首
徐心庵自開封避難返衢州舟
過龍游人城相訪留飲後别
去飲時心庵輒言亂裹相逢
飲一杯有感其言率成兩绝寄之
羅校長家倫促赴蜀任中央大
學教授以母老辭作詩代柬
拜祝劫庵先生墓有序
唐震乾寫紅梅余為補石筍
……
寒柯堂詩卷二
寒柯堂詩卷四
寒柯堂文錄卷一
寒柯堂文錄卷二
寒柯堂文錄卷三
附錄一 寒柯堂集外詩
附錄二 相關評論選輯
附錄三 龍游余君墓志銘
附錄四 記余紹宋先生收起>>

   编辑推荐

1.余绍宋先生为近代学者、书画家,著有《书画书录解题》《画法要录》等,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
2.余氏广泛,诗歌酬酢颇多,对于研究民国鉴藏史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3.余氏诗集《寒柯堂集》主要收录了抗战时期的作品,是研究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心路历程和生存状态的宝贵资料。
4.本次出版内容收录丰富,是目前较为系统完备的余氏诗文作品整理本。


   文摘








   序言

《余绍宋集》是一套收录明代学者余绍宋先生生平著述的精装典籍。余绍宋(1524-1597),字景贤,号月湖,浙江海宁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学识渊博,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尤以其理学造诣深厚,被誉为“海宁一大家”。《余绍宋集》的出版,旨在系统整理、传承和弘扬余绍宋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为后人研究明代思想史、文学史以及地方文化提供宝贵的史料。 学术思想的精髓 余绍宋先生毕生致力于理学的研究与阐发,其学术思想在明代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余绍宋集》中的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核心思想。他继承和发展了宋明理学的基本精神,但又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说体系。 在本体论方面,余绍宋先生强调“理”与“气”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而“气”则是构成万物的具体物质,是运动变化的。他并非将“理”与“气”截然对立,而是主张“理”寓于“气”之中,并通过“气”而显现;同时,“气”的运动变化也离不开“理”的指导。这种观点,既保留了程朱理学的形而上学高度,又兼顾了事物运动变化的现实性,具有深刻的哲学洞察力。他的著作中,常引用《易经》的卦象、爻辞,结合《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层层剖析,将抽象的“理”具体化,使其更易于理解和实践。 在认识论方面,余绍宋先生重视“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他认为,认识世界、认识真理的途径在于深入探究事物的道理,穷尽事物的本源。这并非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是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他认为,人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分析、体悟,才能逐渐明了事物的内在规律,最终达到圣人的境界。他的著作中,常常穿插大量的个人体悟和生活经历,以此说明“格物致知”的实际运用。例如,他可能在论述“仁”的道理时,会引用自己与人交往中的一个细节,来阐释“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如何通过实践来获得对“仁”的真切理解。 在心性论方面,余绍宋先生深受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影响,但又有所超越。他强调“心”的主体性,认为人心本具良知,人人皆可成圣。但他并非忽视后天修养,而是认为良知的显现需要通过“诚意”和“正心”来达成。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但这并非简单的压制欲望,而是强调将人的私欲升华为符合天道的“公欲”或“道欲”。他认为,人可以通过内省、克己等方式,不断净化心灵,使自己的心与“天理”相契合。在《余绍宋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定性”、“养气”、“寡欲”等修炼方法的详细阐述,这些方法旨在帮助人们克服内心的杂念,保持心境的平和与澄明。 在政治哲学方面,余绍宋先生的思想也颇具特色。他强调“德政”的重要性,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化民。他反对严刑峻法,主张通过教化来引导民众,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深刻的观察,在其著作中,常会借古喻今,批评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并提出自己的改良建议。例如,他可能在评论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得失时,会联系到当时的官场风气,批评那些只知追逐私利、不顾民生的官员,并倡导一种廉洁奉公、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 文学创作的瑰宝 除了在哲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余绍宋先生在文学创作上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余绍宋集》中的文学作品,涵盖诗、文、词等多种体裁,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诗歌创作方面,余绍宋先生的诗风苍劲有力,意境深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咏史怀古、山水田园之作,也有抒发个人情怀、针砭时弊之篇。他的诗歌语言凝练,意象鲜明,常能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广阔的画面,或抒发深沉的情感。例如,他的咏史诗,往往能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引发读者对人生、历史的思考。他的山水诗,则将自然的景物与内心的情感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超凡脱俗的意境。他的诗歌中,也常常流露出他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体现了一位士大夫的担当与情怀。 在散文创作方面,余绍宋先生的散文风格朴实自然,文笔流畅。他擅长议论,将深刻的哲理寓于娓娓道来的叙述之中。他的奏疏、序跋、书信等,既有论辩的条理,又有情感的真挚,体现了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和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他的文章,常能将个人经历、社会观察与哲学思考融为一体,使其作品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文学的感染力。例如,他在撰写祭文或碑铭时,不仅是简单地追忆逝者,而是会借此阐述人生哲理,表达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史学贡献的价值 余绍宋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余绍宋集》中收录的史学著作,对于研究明代历史,特别是地方史和人物传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治史严谨,考证详实,善于从史料中发掘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 他的史学研究,并非局限于宏大叙事,而是对许多鲜为人知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梳理。例如,他可能撰写了一部关于海宁当地名士的传记,详细记述了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对地方的贡献。这些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地方史志,填补历史研究的空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余绍宋先生在史学研究中,也融入了他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历史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他的史学评论,常常带有对历史规律的探寻和对人生哲理的阐释,使其史学著作既有学术价值,又富含人生智慧。 《余绍宋集》的意义 《余绍宋集》的出版,对于学术界而言,是一次重要的文献整理成果。它不仅将余绍宋先生零散的著述汇集一堂,为学者们提供了系统研究的便利,更为明代思想史、文学史、史学史以及浙江地方文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部巨著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献价值:作为一套集大成的著作,它收录了余绍宋先生迄今为止发现的所有重要著述,极大地丰富了学界对这位明代大儒的了解。对于史学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难得的原始文献。 2. 思想价值:余绍宋先生的思想,尤其是其在理学上的独到见解,是明代思想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余绍宋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理学的发展脉络,以及余绍宋先生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贡献。 3. 文学价值:余绍宋先生的诗文,体现了明代文学的时代风貌和个人特色。他的作品,可以作为研究明代文学,特别是明代中期文学的重要参考。 4. 历史价值:他的史学著作,为研究明代历史,尤其是明代的人物、事件、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尤其是他对地方历史的关注,对于构建完整的地方历史图谱具有重要意义。 5. 文化传承价值:通过《余绍宋集》的出版,余绍宋先生的学术精神和文化思想得以更广泛地传播,有助于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总而言之,《余绍宋集》是一部集学术、文学、史学价值于一体的珍贵典籍。它的出现,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对宋代文人笔记的研究,手边恰好翻阅了这本诗文集,其中的散文部分尤其吸引我。那些小品文,笔锋极为细腻,像是用最精巧的刻刀雕琢出来的艺术品。其中有一篇关于“闲居生活”的记述,文字里透着一股恬淡的书卷气,将日常琐事写得趣味盎然,全然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这正是大家手笔的妙处所在。我常常在想,在那个相对简朴的年代,文人们是如何保持如此丰沛的内心世界的。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些答案:是对生活细节的留心,对个人情志的坦诚书写,以及对传统学问的坚守。相比起那些气势磅礴的鸿篇巨制,我更偏爱这种如清泉般潺潺流淌的文字,它不急不躁,却能润物无声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阅读的时候,我总会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咂摸那些用词的妙处,很多词语放在今日看来,或许已是古雅,但其表达的情感却是永恒的。

评分

这本关于古代文学的选集,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特别欣赏编者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那些篇目不仅代表了作者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高峰,更展现了其思想脉络的演变与深化。比如,开篇几篇的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凝练,读来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山水间的悠然自得,那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哲思的流露,让人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深入阅读后,你会发现,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何其敏锐,那些看似闲笔的叙事背后,实则蕴含着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对民生的关怀。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温润,字体的排布疏朗有致,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丝毫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深度阅读古籍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尊重与享受。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献汇编,更像是一扇通往作者精神世界的窗口,每一次开启,都有新的感悟与收获。

评分

老实说,我并不是一个能迅速沉浸于晦涩文言的读者,但这本书的选本质量,让我愿意慢下来,逐字逐句地去品味。我发现,不同篇章之间,情绪的张弛有度把握得极好。比如,前面是慷慨激昂、气势如虹的论说之文,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能感受到作者身处庙堂之高,心系苍生之重的抱负;紧接着,篇幅一转,又进入了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那份真挚的情感,透过墨迹仿佛能穿透时空,让我这个现代读者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古人的离愁别绪。这种叙事节奏的切换,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驾驭能力,也让这部选集读起来绝不枯燥。我特别喜欢那些收录的尺牍(信件),从中窥见文人之间私下的交流,那种未经修饰的坦率,比正式的公文或诗作更显真实可爱。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立体地呈现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文学巨匠的形象。

评分

对于研究宋代文化风尚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宝库。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如何在其作品中体现“理学”思想对文人精神世界的影响。在几篇探讨修身养性的文章里,可以明显感受到那种追求“格物致知”、克己复礼的内在驱动力。然而,高明之处在于,作者并未将这些理论生硬地灌输给读者,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对日常景物的描摹、对人际交往的理解之中。比如,他写到一次郊游的见闻,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却是在阐述“天人合一”的境界——万物皆有其序,人应顺应自然。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化力量,远比直接说教来得有效和持久。这本书的注释清晰详尽,对于一些典故的考证也十分到位,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较好地领略到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选目,在学术价值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尤其推崇其中对早期和晚期作品的并置对比。早期的作品,笔锋多带有一种初出茅庐的锐气和对理想的执着,文字虽有青涩,却充满蓬勃的生命力;而晚期的作品,则明显沉淀了岁月的智慧,多了一份对世事的洞明和豁达,少了些许愤激,多了几分超然。这种跨越时间轴的对比阅读体验,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追踪作者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它不仅仅是欣赏一堆优美的文字,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理解一个伟大灵魂如何面对人生的起落、功名的得失。装帧的精良,让我想起过去人们珍藏善本的心态,这本书值得被细心保存和反复研读,它所承载的文化重量,远超其物理体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