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鵲問人蹤:從粉坊琉璃街到如意鬍同5號 | 作者 | 老伍 |
| 定價 | 49.00元 | 齣版社 | 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
| ISBN | 9787504672384 | 齣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以老北京風物寫生畫為主體,圖文結閤展現北京之美。本書的調性定位於“懷舊”,充滿感彩,所繪場景有近一半已然變化甚至消逝,更引人思考。所以本書的文字內容以“寫生誌”概念,為每一幅作品建一個索引,詳細寫明每一寫生場景的位置,過往曆史要點,變遷情況,匯集起來,猶如一本民間風物誌,具紀錄意義。配手繪地圖標明位置。 |
| 作者簡介 | |
| 老伍(伍佩銜),1942年生於北京皇城根,愛北京、畫北京的人。60歲退休前是:重型機床裝配鉗工、廣告專業攝影師、企業形象設計師。1954年接受畫傢張平良、楊先讓兩位教授,做人作畫理念:“用真善美的心,繪真善美的畫”。自2005年起,重拾畫筆,曆經十餘年,遊走於京城街巷、皇傢園林,用 普通的簽字筆,堅持實地實景寫生作畫。 |
| 目錄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編輯推薦 | |
| 一城逝去誰追念, 是光陰可撿拾。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當我看到《{RT}鵲問人蹤:從粉坊琉璃街到如意鬍同5號》這個書名時,腦海中閃過無數關於老北京街巷的畫麵。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觸及北京鬍同靈魂的書籍,而這本書似乎提供瞭這樣的可能性。我非常關心作者如何處理“粉坊琉璃街”到“如意鬍同5號”之間的地域和時間跨度,是僅僅作為地名齣現,還是能夠深入挖掘它們各自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內涵。更重要的是,“人蹤”二字,讓我對書中人物的描繪充滿瞭期待。我希望看到那些鮮活的個體,他們的生活片段,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命運如何與這些街區緊密相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一種人文關懷,讓我們看到,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外,每一個普通人的生命故事同樣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我希望它不僅僅是關於建築和街道的介紹,更是關於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故事。
評分對於《{RT}鵲問人蹤:從粉坊琉璃街到如意鬍同5號》這本書,我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期待。它的副標題“從粉坊琉璃街到如意鬍同5號”似乎暗示著一條具體的敘事綫索,而“老伍”這個署名,讓人聯想到可能是作者親身經曆或長期觀察的積纍。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老北京人,娓娓道來,而不是生硬地堆砌史料。我關注的是那些“人蹤”——那些生活在這些街巷中的普通人,他們的悲歡離閤,他們的市井生活,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如何隨著時代的洪流而改變的。這本書能不能讓我們看到,粉坊琉璃街昔日的繁華與今天的靜謐,如意鬍同5號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傢族故事,這些纔是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我擔心的是,如果僅僅是泛泛而談,對地理位置和曆史事件的簡單介紹,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會大打摺扣。我希望它能挖掘齣更多鮮活的細節,通過對人物的刻畫,摺射齣整個北京的城市變遷。
評分《{RT}鵲問人蹤:從粉坊琉璃街到如意鬍同5號》的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對北京鬍同變遷的興趣。我一直認為,鬍同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街巷,更是承載著深厚曆史文化底蘊的特殊空間。我非常好奇“老伍”這位作者,將如何描繪從“粉坊琉璃街”到“如意鬍同5號”這條路徑上的城市肌理演變。我期望看到書中能夠細緻地展現不同時期建築風格的特點,街巷功能的變遷,以及伴隨這些變化而發生的人口流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蹤”的齣現,更讓我對書中人物的描繪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希望能夠看到那些生活在這些街巷中的普通人的故事,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堅持,他們的生活如何受到時代和社會變遷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那些被遺忘的細節,用生動翔實的筆觸,還原齣北京鬍同曾經的繁華與寜靜,以及其中蘊含的豐富人文故事。
評分這本《{RT}鵲問人蹤:從粉坊琉璃街到如意鬍同5號》的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關於城市記憶的讀物。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曆史痕跡的街區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北京那些充滿故事的鬍同。這本書能夠從“粉坊琉璃街”這樣一個聽起來就很有年代感的地方,一路講到“如意鬍同5號”,這種跨越性讓我很好奇。我希望能從書中看到,這些曾經的街區是如何形成的,它們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而“人蹤”的齣現,則更是點睛之筆,意味著作者不僅僅在描述風景,更在描繪生活。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呈現齣街區肌理的演變,房屋建築風格的變化,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習俗的迭代。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生動、翔實的筆觸,將這些抽象的變遷具象化,讓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時間在這些街巷中留下的印記。
評分這次偶然翻到一本講北京鬍同變遷的書,書名有點雅緻——《{RT}鵲問人蹤:從粉坊琉璃街到如意鬍同5號》。雖然書名點齣瞭鬍同,但我對它真正能展現的細節充滿好奇。我特彆關注的是,作者能不能細膩地描繪齣那些曾經的街巷景象,不隻是一個大概的輪廓,而是能讓你身臨其境,仿佛能聞到老北京特有的煙火氣。比如,老式的門樓、雕花的窗欞、石闆路上的青苔,甚至是清晨巷子裏叫賣聲的遠近高低,都能構成一幅鮮活的畫麵。我期望這本書能不僅僅是曆史的羅列,更像是穿越時空的一扇窗,讓我能透過它,看到那些被時間衝刷過的故事,感受到人情冷暖。我最怕看到的是那種乾巴巴的陳述,缺乏溫度和細節,讓人讀完後腦海裏依舊一片空白。所以,這本書能不能在字裏行間注入靈魂,讓那些消逝的風景重現,這是我最期待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