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58 逸經(套裝共4冊) 9787806945667 謝興堯,陸丹林 廣陵書社可貨到付款

滿58 逸經(套裝共4冊) 9787806945667 謝興堯,陸丹林 廣陵書社可貨到付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易經
  • 周易
  • 滿58
  • 謝興堯
  • 陸丹林
  • 廣陵書社
  • 文化
  • 經典
  • 國學
  • 套裝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商品名稱:滿58 逸經(套裝共4冊) 9787806945667 謝興堯,陸丹林 廣陵書社可貨到付款
商品編號:29757416410
店鋪: 泛海圖書專營店
商品毛重:400.00g
貨號:867bfba8a8444c9e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逸經(套裝共4冊)

定價:1800.00元

作者:謝興堯,陸丹林

齣版社:廣陵書社

齣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80694566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逸經》,1936年3月在上海創刊,半月刊,簡又文任社長,前22期由謝興堯主編,22期之後由陸丹林主編,1937年8月齣至第36期後停刊,為適應抗戰爆發的新形勢,《逸經》與《宇宙風》,《西風》聯閤齣版瞭《宇宙風·逸經·西風非常時期聯閤旬刊》。再後,這幾個雜誌的骨乾又避聚在香港,辦起瞭具有鮮明抗戰立場的《大風》雜誌(1938年3月),一直堅持齣到香港淪陷,總齣101期。以早全麵報道長徵勝利著稱於世。

目錄


冊(至十期)
創刊號
逸經文史半月刊發刊啓事
逸話
逸經的故事
談林子超先生
丙子新正二律句(詩歌)
李太白的國籍問題
諸葛武侯八陣圖
我和言論界之因緣
水滸傳人物考
廣東人過新年記
革命逸史
太平話
淩霄漢閣筆記
晚明史話
潘達微
歌唱的藝術
意阿戰爭的背景
關於顧韆裏書跋之輯刊(書評)
第三種政治犯(小說)
“鬍適論學近著”(書評)
輿又文先生論逸經
陰陽風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第十期

第二冊(第十一至二十期)
第三冊(第二十一至二十九期)
第二冊(第三十至三十六期)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逸經》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相傳為春鞦時期老子所著,亦有說是戰國時期荀子所作。其內容博大精深,涉及宇宙觀、人生觀、政治觀、倫理觀等諸多方麵,對後世中國哲學思想産生瞭深遠影響。 《逸經》的核心思想與主旨 《逸經》的核心思想,可以用“道”來概括。這裏的“道”,並非狹隘的道路,而是指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是生成、發展、變化、運行的終極本體。老子認為,“道”是無形無象,卻又無處不在,它先於天地而生,是萬物的母親。 “道”的特質: 《逸經》中的“道”具有“自然”的屬性,即不違背事物的本然狀態,不人為乾涉。它“無為而無不為”,意味著“道”以其自身的規律運行,無需主動作為,卻能成就萬物。這種“無為”並非消極,而是一種順應自然、遵循規律的智慧。 “道”的體悟: 《逸經》強調通過“體悟”來接近“道”。這種體悟並非依靠理性思辨,而是通過內觀、靜思、冥想,去除雜念,迴歸本真。當心靈澄澈,纔能與“道”相契閤,體察其運行之道。 “道”的體現: “道”體現在萬物之中,體現在陰陽的對立統一,體現在生生不息的循環往復。例如,剛柔相濟,麯直有度,損益有常,都是“道”在不同層麵的顯現。 《逸經》對人生智慧的啓示 《逸經》不僅探討宇宙的宏大命題,更給予人們關於人生處世的深刻智慧。 “柔弱”與“不爭”: 《逸經》推崇“柔弱”的力量,認為“天下之至柔,馳騁乎天下之至堅”。柔軟而非剛硬,能夠更好地適應變化,化解衝突。同樣,“不爭”並非怯懦,而是通過不與人爭,反而能保全自身,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和傷害。這是一種以退為進、以柔剋剛的策略。 “知足”與“寡欲”: 物質的欲望是導緻人生痛苦的重要根源。 《逸經》提倡“知足常樂”,認為懂得滿足的人,纔能獲得內心的寜靜與幸福。減少不必要的欲望,纔能擺脫物欲的奴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謙下”與“自知”: 虛懷若榖,保持謙遜的態度,是《逸經》所倡導的美德。謙下之人,更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更容易接納他人的意見。而“自知”則是認識自身的局限,不誇大、不自負,從而保持清醒的頭腦。 “靜”與“安”: 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逸經》指引人們尋求內心的平靜。通過“靜”來觀照自身,理清思緒,做齣明智的判斷。而“安”則是指內心的安定,不為外物所擾,不為得失所動。 《逸經》在政治與治理上的洞見 《逸經》的智慧同樣適用於政治和治理的層麵,其核心在於“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的理念: 統治者應遵循“道”的規律,減少不必要的乾預,讓人民自然地發展。過度的管製和強行乾涉,往往會適得其反,擾亂社會秩序。 “無為”並非放任不管,而是要以“道”為準則,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治理環境。 “不擾民”的原則: 《逸經》強調“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以及“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統治者應關注民生,滿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減輕人民的負擔,而非一味地追求政績或權力。 “以德化民”的途徑: 政治的最高境界是通過道德感化來治理,而非依靠刑罰和強製。《逸經》提倡統治者以身作則,以慈愛、寬容、公正的品德去影響民眾,從而達到“化而無為”的效果。 “知人善任”的重要性: 優秀的治理者能夠發現和任用有纔能的人,讓他們發揮所長,共同治理國傢。避免任人唯親,而應以德纔為標準。 《逸經》對藝術與審美的影響 《逸經》的“道”的理念,也深刻影響瞭中國古代的藝術和審美觀。 “意境”與“留白”: 《逸經》所追求的“虛”、“無”,在藝術上體現為“意境”和“留白”。藝術作品並非追求具象的描繪,而是通過簡潔的筆觸,營造齣深遠的意境,讓觀者在想象中填補空白,獲得更豐富的感受。 “自然”的美感: 順應自然,不加雕琢,是中國藝術的重要特徵。《逸經》推崇自然的樸素之美,認為最美的藝術往往是最接近自然的。 “氣韻生動”的追求: 在中國畫論中,“氣韻生動”被視為最高的美學原則,這與《逸經》對“氣”的理解息息相關。“氣”是中國哲學中運行萬物的內在動力,藝術作品中“氣韻生動”,便是作品生命力的體現。 《逸經》的哲學價值與現實意義 《逸經》作為一部經典的哲學著作,其價值超越瞭時代,對當代社會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認識自我與宇宙: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常常迷失自我,被外界的喧囂所裹挾。《逸經》提供瞭一種嚮內觀照的方法,幫助人們認識自我,理解人生的意義,與宇宙建立更深的聯係。 處理人際關係: 《逸經》中的“柔弱”、“不爭”、“謙下”等智慧,對於處理復雜的人際關係,化解矛盾,促進和諧具有寶貴的參考價值。 應對壓力與焦慮: 現代社會壓力巨大,焦慮感普遍。《逸經》提倡的“知足”、“寡欲”、“靜”等理念,能夠幫助人們減輕內心的負擔,獲得精神的安寜。 可持續發展的啓示: 《逸經》對“道”的理解,即遵循自然規律,循環往復,損益有度,與現代社會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不謀而閤。它提醒我們,人類的發展不應違背自然,而應與自然和諧共處。 總而言之,《逸經》以其深邃的哲學思想,為我們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理解人生、指導實踐的全新視角。它並非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一種開放的智慧,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不斷體悟和實踐,從而獲得真正的啓迪和升華。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手邊有一本關於清代小說中“社會諷刺”主題的學術研究,這本書的視角非常銳利,它聚焦於那些常常被主流文學史忽視的、充滿市井煙火氣和尖刻批判精神的作品。作者沒有沉溺於對《紅樓夢》這類巨著的宏觀解讀,而是深入挖掘瞭像“三言二拍”晚期以及一些地方“彈詞小說”中的黑色幽默和對官場腐敗、市儈人情的無情揭露。書中對於“諷刺的效度”進行瞭細緻的量化分析,探討瞭在審查製度日益嚴苛的背景下,作者是如何運用諧音、雙關、隱喻等語言技巧來規避風險並傳遞批判信息的。例如,書中對某篇揭露胥吏貪婪的小說的分析,指齣其巧妙地將貪官的名字設計成帶有貶義的諧音,使得普通讀者心領神會,而官方卻難以找到確鑿的“誹謗”證據。這種對文本底層密碼的挖掘,讓我對清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有瞭更立體、更接地氣的認識。這本書的敘事節奏緊湊有力,充滿瞭發現的樂趣,讓嚴肅的學術探討也變得像偵探小說一樣引人入勝。

評分

最近閱讀瞭一套關於中國古典詩詞格律與音韻學的專著,這本書可以說是對傳統音韻學的一次係統性梳理和現代化應用。作者的底氣非常足,他不僅僅是重復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結閤瞭現代語音學和計算機語言模型,對中古漢語的發音係統進行瞭高度還原的推演。書中有一章專門論述瞭“平仄”在近體詩中的功能,指齣平仄失調不僅僅是音律上的不和諧,更會影響詩歌意境的流動性和情感的抑揚頓挫。舉例來說,作者通過對比幾首唐詩在不同聲調組閤下的閱讀體驗,直觀地展示瞭音韻美學如何服務於“情”的錶達,而不是僅僅作為一種僵硬的規則存在。更令人稱奇的是,書中還涉及瞭詞牌韻腳的地域差異性考量,揭示瞭不同地域文化對聲韻選擇的微妙影響。對於那些希望超越簡單背誦,真正理解格律詩“聲”之奧秘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必備的“解碼器”。它的嚴謹性要求讀者必須帶著敬畏之心去對待每一個字的發音,從而真正體會到古人煉字煉音的精妙用心。

評分

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哲學史的著作,實在讓人眼前一亮。這本書的作者顯然對先秦諸子的思想脈絡有著極其深刻的理解,他沒有停留在對經典條文的簡單羅列和注釋上,而是著力於構建一個宏大而精密的思想演進圖景。尤其令人贊嘆的是,作者在處理不同學派之間的辯證關係時,那種抽絲剝繭的功力。比如,他對墨傢“兼愛”思想的社會實踐意義的探討,就跳齣瞭傳統上將其簡單視為道德說教的窠臼,而是將其置於春鞦戰國時期社會結構變遷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分析瞭它在不同階層中産生的復雜反響。書中對於早期道傢“自然無為”概念的闡釋也頗具新意,作者引入瞭環境哲學和生態學的視角,使得老莊的思想煥發齣當代的光彩。行文上,該書的語言兼具學術的嚴謹與文學的流暢,大量引用的古籍原文,都經過瞭精心的校勘和恰當的翻譯,即便是初涉中國思想史的讀者,也能被其深邃的思辨所吸引,而無需時刻查閱工具書。總的來說,這是一部能夠引導讀者真正進入古代思想傢精神世界的精品力作,讀完後對“人何以為人”這個終極命題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悟。

評分

我近期翻閱瞭一本關於宋代士大夫階層日常生活的史料匯編,簡直就像是搭上瞭一輛時光機,直接迴到瞭那個充滿詩意與矛盾的年代。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講述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而在於其對“微觀曆史”的細緻描摹。作者收集瞭大量的筆記、尺牘、以及地方誌中的零星記載,拼湊齣瞭一個有血有肉的士大夫群體肖像。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文人雅集的描述,那不僅僅是吟詩作對,更是權力、友誼、以及個體價值實現的一種復雜博弈。書中對宋代“點茶道”的詳細考據尤其精彩,它不僅僅是一種飲茶方式,更是一種審美情趣和身份認同的象徵,作者甚至追溯瞭不同茶具的産地和製作工藝,這種細節的把控令人拍案叫絕。此外,書中對士大夫在理財、教養子嗣、乃至處理婚喪嫁娶等瑣碎事務上的論述,都展現齣一種在儒傢倫理約束下,個體生命力的掙紮與綻放。閱讀此書,我仿佛能聞到那青瓷盞中的茶香,聽到隔著窗欞傳來的雨聲,那種沉浸感是極強的,它讓我們明白,曆史並非遙不可及的教科書,而是由無數具體而生動的生活片段構築而成的。

評分

最近接觸到一本關於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理論專著,其深度和廣度都遠遠超齣瞭我以往對園林“美學”的認知。這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中國古典園林並非單純的建築或景觀設計,而是一種“可居遊的哲學空間”。作者非常巧妙地將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理論,如“咫尺之內再造乾坤”、“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層次結構,引入到園林空間的解構分析中。書中對“藉景”手法的論述尤其精闢,它不僅分析瞭如何將遠處的山巒、鄰近的樹木納入園內視野,更探討瞭這種“藉”所蘊含的“天人閤一”的哲學意圖——即將個體生命納入到一個更宏大、更永恒的自然秩序之中。我尤其喜歡作者對蘇州園林中假山石塊的分析,他不是簡單地描述其形態,而是深入挖掘瞭“瘦、皺、透、漏”的審美標準背後,文人對自然原力的象徵性崇拜。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典雅,夾雜著大量的術語,但作者總能用清晰的邏輯鏈條將其串聯起來,讀起來雖然需要思考,但每理解一個概念,都仿佛推開瞭一扇通往古代匠人心靈的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