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交换技术(第2版)
定价: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姚军,李传森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3011888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现代交换技术》按照先介绍各种技术,然后再介绍信令与协议,后阐述应用各种交换技术的通信网络的顺序进行组织编排,突出各种交换技术的特点及应用。重点介绍各种程控交换技术、数据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及相关的信令与协议,简要介绍光交换技术及其在通信网中的应用。
本书共分8章,章简要介绍各种交换技术及交换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第2、3章介绍以电话交换为代表的电路交换技术;第4章介绍以分组交换为代表的数据交换技术;第5章介绍光交换技术;第6章对下一代网络中的核心技术——软交换技术进行了阐述f第7章是对各种交换技术涉及的信令与协议的介绍;第8章是应用交换技术的几种通信网的介绍。
《现代交换技术》可供通信、信息类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相关科技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章 概论
1.1 交换的基本概念
1. 1.1 交换技术的产生
1.1.2 交换技术的发展
1.2 交换方式
1. 2. 1 电路交换方式
1.2.2 存储转发交换
1.2.3 光交换技术
1. 3 软交换与下一代网络简介
1.3.1 软交换简介
1.3.2 下一代网络简介
习题
第2章 电路交换原理
2. 1 电路交换概述
2.2 交换单元
2. 2. 1 交换单元的概念及功能
2. 2.2 交换单元的分类
2.2.3 交换单元的连接特性
2.3 T型接线器
2.4 S型接线器
2.5 数字交换网络
2.5.1 T-S-T交换网络
2. 5.2 S-T-S交换网络
2. 5.3 CLos网络
2.5.4 DSN网络
2.5.5 Ba11yah网络
习题
第3章 数字程控交换技术
3.1 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简介
3.1.1 电话交换技术的发展
3.1.2 数字程控变换机的特点及业务性能
3.2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组成
3.2.1 话路子系统
3.2.2 控制子系统
3. 3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软件系统
3.3.1 呼叫处理的基本原理
3.3.2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软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3. 4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性能指标
3.4.1 话务量
3.4.2 呼损的计算及呼损指标
3.4.3 呼叫处理能力
习题
第4章 数据交换技术
4.1 数据通信概述
4.1.1 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4.1. 2 数据通信的特点
4.1. 3 分组交换技术的产生
4.2 分组交换技术
4.2.1 分组交换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4.2.2 分组交换的工作方式
4.2.3 路由选择及流量控制
4.3 ATM交换技术
4.3.1 基本概念及特点
4.3.2 ATM交换原理
4.3.3 ATM网络的拥塞控制
4. 4 IP交换
4. 4.1 IP交换概述
4.4.2 IP交换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4.5 标记交换技术
4.5.1 标记交换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4.5.2标记交换的工作原理
4.6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4. 6.1 多协议标记交换的基本概念
4.6.2 多协议标记交换的工作原理
习题
第5章 光交换技术
5.1 光交换概述
5.1.1 光交换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5.1.2 光交换的分类
5.1.3 光交换的发展
5.2 光交换技术的种类
5.2.1 时分光交换技术
5. 2. 2 码分光交换技术
5.2.3 波分光交换技术
5. 3 光交换技术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
5.3.1 光交换分组交换技术
5.3.2 光标记交换技术
5.4 全光通信网
5.4.1 概况
5.4.2 全光网络相关技术
5.4.3 智能交换光网络的基本原理
5. 4.4 智能交换光网络的体系
结构
习题
第6章 软交换技术
6. 1 下一代网络概述
6. 1. 1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及特点
6. 1.2 下一代网络的结构
6.1.3 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
6.2 软交换技术概述
6.2.1 软交换技术的产生、发展及特点
6.2.2 软交换系统的功能及体系结构
6.2.3 软交换的主要设备
6.2.4 软交换网络的组网技术
习题
第7章 信令与协议
7. 1 概述
7. 1. 1 信令与协议的作用
7. 1. 2 信令的分类及信令方式(随路信令、共路信令)
7. 1. 3 协议的组成及功能
7.2 随路信令系统
7.2.1 线路信令
7.2.2 记发器信令
7. 3 N0.7信令系统
7.3.1 N0.7信令概述
7. 3. 2 NO.7信令功能级
7.3.3 NO. 7信令网
7. 4 ATM信令
7. 4.1 ATM信令的功能、结构
7.4.2 ATM信令的工作原理
7. 5 数据网络协议
7. 5. 1 X.25协议
7. 5. 2 帧中继协议
7.6软交换网络协议
7. 6.1 IP电话协议
7. 6. 2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7.6.3 sigtran协议
7.6.4 软交换互遥协议
习题
第8章 通信网
8.1 电话通信网
8.1.1 电话通信网概述
8.1. 2 本地电话网
8.1.3 长途电话网
8.1.4 路由及路由选择
8.1.5 电话网编号计划
8.2 计算机通信网
8. 2.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8.2.2 局域网
8.2.3 局域网协议标准
8. 2.4 以太网
8. 2. 5 广域网
8.3 全光网络
8.3.1 全光网络概述
8. 3. 2 全光通信网的组成
8.4 三网合
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编排风格,与其说是教科书,不如说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技术手册,它的实用性和操作指导性非常强。在讲解理论的同时,作者非常注重与业界前沿实践的接轨。很多章节后面附带的“实践小贴士”或“故障排查思路”部分,简直是意外的惊喜。我尝试根据书中的步骤配置了一个小型实验环境,发现书中的每一步指令和参数说明都精准到位,几乎没有出现因描述不清导致的试错成本。特别是关于网络安全与性能监控这一块的讨论,内容非常与时俱进,涵盖了当下企业网络管理中经常遇到的痛点。读完这些内容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更是获得了一套处理实际问题的工具箱。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如何做”,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对于希望快速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加分项。
评分坦白说,我过去在面对一些专业书籍时,常常因为术语过于密集而感到气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成功地在“专业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每一次遇到新的复杂概念,作者都会立刻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进行类比解释,仿佛是请来了一位技术翻译官,将晦涩的行话转化为日常能理解的语言。举个例子,他们讲解拥塞控制算法时,没有直接跳入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用交通高峰期城市道路的疏导策略来打比方,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迅速领会其核心思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不同技术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非常客观且深入的对比分析。没有出现那种“我的就是最好的”的倾向性,而是清晰地列出每种方案在特定场景下的适用边界和潜在瓶颈,这对于我们实际进行系统选型和优化决策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维度,让我们的选择建立在理性权衡之上,而非盲目跟风。
评分阅读体验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们对技术演进脉络的宏大叙事能力。他们并没有将现代交换技术视为一个个孤立的技术点进行介绍,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时间轴和技术演进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叙事手法让我得以跳脱出对眼前具体技术的微观研究,转而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整个通信技术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我能清晰地看到,从早期的简单转发到如今的智能、自适应网络,背后是数据爆炸式增长和用户体验需求不断提高的共同推动。这种历史观的培养,对于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预判下一代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避免被短期的技术热点所迷惑。这种对技术哲学层面的探讨,虽然不直接涉及具体的配置命令,但却为读者奠定了更坚实、更具前瞻性的认知基础,这是很多纯粹的技术手册所缺乏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字体,立刻营造出一种专业而又不失现代感的氛围。初次翻阅时,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作者在行文逻辑上的精妙布局。他们似乎深谙如何引导一个初学者平稳地踏入这个看似复杂的技术领域。从基础的概念引入,到逐步深入到各种核心协议的剖析,整个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导师在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性能指标的阐述,没有那种冷冰冰的公式堆砌,而是穿插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图示,使得那些抽象的技术名词瞬间变得可视化、可触摸。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网络拓扑结构演变历程的梳理,那段历史回顾不仅是知识的填充,更像是一场技术思想的溯源之旅,让人明白“现在”的这些技术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历经了无数次迭代和优化的结果。这种深度挖掘本质的方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让我在合上书本时,脑海中已构建起一个相对清晰、结构稳固的知识框架,远超我原先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也值得一提,它直接影响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纸张的选择厚度适中,没有那种廉价书籍的透光感,即便是对着灯光仔细研读那些复杂的时序图和数据帧结构时,眼睛的疲劳感也明显减轻了许多。字体大小和行距的设置也经过了精心考量,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此外,书中对于图表的质量把控非常到位,即便是最复杂的协议流程图,线条清晰、层次分明,颜色区分得当,完全避免了传统技术书籍中图表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的问题。这种对细节的重视,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读者学习体验的尊重。一本好的技术书,不仅内容要扎实,物理形态也必须过硬,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让人愿意一遍又一遍地翻阅和参考,真正称得上是一本值得在书架上留出重要位置的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