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表面组装技术与技能
定价:28.00元
售价:20.4元,便宜7.6元,折扣72
作者:梁俞文,乔南华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68200684
字数:
页码:17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表面组装技术与技能》是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相关职业岗位的电子行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即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等要素进行重构,系统地介绍了表面贴装工艺的生产技能和工艺过程,且充分考虑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其实践性、启发性、科学性,使之*加符合教学的要求。同时课程内容考虑到与学生实习就业岗位对接,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紧密衔接。
《表面组装技术与技能》参考学时为80学时,全书包含手工焊接工具的操作,识别和测试表面组装元器件,手工焊接表面组装元件,手工拆卸BGA芯片,自动焊接工艺,组装SMT调频收音机六个项目。教材既重视基础工艺,又突出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学习。教材中对于项目的选择充分考虑到多数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
《表面组装技术与技能》可供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类专业使用。课程实践性较强,在课程开设之前,好能有认知性的学习,在授课过程中,好使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展开教学。《表面组装技术与技能》编写由武汉市交通学校组织,梁俞文、乔南华担任主编。
读完这本书的初稿,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结构编排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它不像某些技术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操作的描述中。比如,它对SMT生产线布局的优化策略分析得非常透彻,从物流动线到设备间的协同工作,都有独到的见解。我特别欣赏它对“精益生产”理念在SMT车间实施的探讨,这不仅仅是关于机器操作的技术,更是关于管理思想的提升。书中对不同类型的主板,例如高密度集成电路板(HDI PCB)和柔性电路板(FPC)的处理技巧差异性讲解得十分细致,这对于我们处理多样化产品需求时很有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对软件仿真工具的应用也提到了,这让我看到了如何利用虚拟环境来预测和优化生产流程,减少试错成本。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视野很开阔,它不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更上升到了“为什么这么做”的原理层面,让人读完之后,对整个表面贴装工艺链条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评分这本《表面组装技术与技能》的书籍,我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厚实的书页和精美的印刷质量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电子制造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现代电子产品中越来越精密的表面贴装技术(SMT)。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讲解SMT的各个环节,从元器件的选型、PCB的设计规范,到贴装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控制,再到后期的焊接与检测。尤其是在无铅化焊接趋势下,锡膏的配方、回流焊曲线的优化这些内容,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关注它是否对最新的高速贴片机操作流程、AOI和AXI检测技术做了详尽的阐述,毕竟在实际生产中,这些都是决定良率的关键因素。如果书中能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故障分析,比如空焊、虚焊、桥接等常见问题,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还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ESD防护、洁净度控制的标准和最佳实践,毕竟这些细节决定了产品的长期可靠性。这本书的定位似乎非常专业,期待它能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手册,帮我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评分这本书的版面设计和图文排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打开书本,就能感受到一股严谨而又不失活泼的气息。大量的流程图、对比图表和清晰的实物照片,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特别是关于锡膏印刷环节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刮刀压力和速度对印刷质量的影响曲线,还配有不同条件下印刷出来的锡膏截面图,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说服力。书中对质量管理体系(如ISO 9001或IQC/IPQC/FQC的整合)在SMT车间落地实施的实践路径阐述得非常务实,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给出了具体的检查清单和执行步骤。我个人非常看重技术与管理结合的深度,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它教的不仅仅是操作机器,更是如何建立一套可持续、高标准的生产体系。对于新进入这个行业的管理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好的启蒙读物。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邀请到了一间现代化的SMT工厂里进行了一次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书中对特定元器件的处理细节令人拍案叫绝,比如如何安全地贴装QFN、BGA这类高引脚密度器件,特别是如何应对其底部填充(Underfill)工艺中的翘曲和空洞问题,作者给出的多步加热和固化方案极具操作指导性。此外,书中关于物料追溯系统(Traceability System)在SMT生产中的重要性及其数据结构的构建也进行了专门的讨论,这对于满足现代电子产品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至关重要。我特别关注了它对环保和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详述了溶剂选择、废料处理标准以及高温作业的安全规程,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感。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兼备,既有对基础工艺的精准把控,又有对未来制造趋势的敏锐洞察,是一本真正能指导实践、提升技能的宝贵资源。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抱持着谨慎的态度,因为市面上关于电子组装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只是简单罗列了行业标准或者设备参数说明书的翻版。然而,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内容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在“返修与维护”这一章的论述尤其精彩,详细介绍了热风返修站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温度梯度、气流控制以及对敏感元器件的保护措施。它没有回避行业中的痛点,比如如何处理返修后产品在可靠性测试中表现不佳的问题,并给出了基于材料科学的分析角度。这一点非常难得,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行业经验。我还发现它对新兴的、比如“异构集成”技术在表面组装中的初步应用也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虽然尚不深入,但为我们这些致力于技术前沿的人士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洁有力,专业术语解释清晰,非常适合需要快速掌握核心技能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绝对是工具书中的精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