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名称: 季羡林品读人生
作者:季羡林
市场价:288元
ISBN号:9787229099541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开本:32开
《季羡林品读人生》套装书共七本,为六本散杂文集加一本笔记书。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中流自在心:季羡林谈修身养性》
《当时只道是寻常:跟季羡林品百味人生》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
《此心安处是吾乡:季羡林归国日记1946—1947》
季羡林人生隽语笔记书《此时此地此心》。
整套书精心设计,体例均衡,各有侧重,充满“真挚的情、动人的忆、的悔和透彻的悟”。套书内容写作时间跨越七十余年,既有季羡林清华读书时的真情流露,也有中年的勤奋探索,更有晚年的彻悟与深情。
“千帆过尽,云淡风轻,心无拘碍,海阔天空”。本套书便于读者较为完整的领略季羡林先生整体学术思想、人生感悟、内心情怀和箴言隽语。笔记书采用特殊工艺的超感纸,精心排版,全彩印刷,中间含2印张进口黄胶纸,为您营造阅读和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对于喜欢季羡林的读者来说,是一套必须要入手的收藏佳品。
读大师经典,品生活禅味;悟和谐智慧,得淡定人生。
目录
《中流自在心:季羡林谈修身养性》:
辑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关于修养
老少之间
容忍
三思而行
漫谈消费
牵就与适应
一寸光阴不可轻
做人与处世
修养与实践
希望21世纪家庭更美好
老年十忌
谈礼貌
反躬自省
满招损,谦受益
老年四"得"
……
《此心安处是吾乡:季羡林归国日记1946—1947》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
《当时只道是寻常:跟季羡林品百味人生》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此时·此地·此心》
《此心安处是吾乡:季羡林归国日记1946-1947中流自在心:季羡林谈修身养性+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等(套装共7册)》包括:《此心安处是吾乡:季羡林归国日记1946—1947》、《中流自在心:季羡林谈修身养性》、《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当时只道是寻常:跟季羡林品百味人生》、《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此时·此地·此心》共7册。《此心安处是吾乡:季羡林归国日记1946-1947+中流自在心:季羡林谈修身养性+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等(套装共7册)》是季羡林自德国回到祖国、受聘为北大教授并在北大组建东语系这一时期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的原始材料。先生生前发表的一些怀念性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人与事,比如与陈寅恪、胡适、汤用彤、梁实秋、邓广铭、臧克家、李长之等人的交往,在这本日记中都可得到印证。虽然只是短短一年多时间的日记,但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的很多方面,比如个性率真、节俭、勤学苦读、尊师重道、待人真诚、作息规律,等等。从中可以看出一个真实、鲜活、朴厚的季羡林。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季羡林全集》(30卷)等。
这套《世界文学的脉络:经典叙事与现代思潮》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享受。它不像一般的文学史,枯燥地列举作品和作家,而是以一种更具故事性和人文关怀的方式,将世界各国的文学精华串联起来。我最着迷的部分是关于“叙事艺术的演变”的解读。作者从古希腊神话的口述传统讲起,逐步梳理了史诗、戏剧、小说等不同体裁的兴起和发展,并深入分析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技巧和思维方式。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魔幻现实主义”的章节,作者通过对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大师作品的精彩剖析,让我领略到了那种将现实与幻想巧妙融合的独特魅力。他不仅解释了这种文学风格产生的历史根源,更揭示了它背后所蕴含的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反思。整套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既有学者严谨的分析,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吃力。它让我对世界文学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其内在的逻辑和精神内核,也激发了我对更多不同文化背景文学作品的探索欲望。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万物生长:自然的哲学与人文关怀》这套书,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精神之旅。它将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用一种全新的哲学视角来解读,让我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书中关于“时间”的章节尤其引人入胜,作者没有仅仅局限于物理学上的时间概念,而是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探讨了时间在不同生命体中的表现形式,比如一棵树的生长年轮,一只鸟的迁徙轨迹,甚至是一粒沙的形成过程。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通过优美的文字呈现,充满了诗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论述,作者在强调人类应该敬畏自然、和谐共处的同时,也探讨了人类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独特地位和责任。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东方哲学家的思想,比如“天人合一”的理念,并尝试将其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智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也随之开阔了许多,对生活中的许多小细节,比如清晨的露珠,傍晚的微风,都多了一份珍惜和感动。这套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提醒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停下脚步,感受生命本身的美好。
评分我最近拜读了《山海之间:古今文脉的传承与创新》这套书,它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套书并非一本一本的独立讲述,而是以一种编年体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精华串联起来。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唐诗宋词的意境美”那一卷所吸引。作者不仅深入剖析了李白、杜甫、苏轼等大家的作品,更是从诗词的创作背景、语言运用、情感表达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对于“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对景色的描绘,而是挖掘了其中蕴含的离愁别绪、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以及诗人自身壮志未酬的感慨。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对古代文人生活情趣的描写,如他们如何品茶论道,如何寄情山水,如何在诗酒唱酬中寻求精神的慰藉。这种生活化的叙述,让冰冷的文字瞬间鲜活起来,也让我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套书的编排非常巧妙,既有宏观的历史脉络梳理,又有对具体作品的微观赏析,让人在品读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近期我花了不少时间阅读《生命的原色:哲学反思与人生选择》这套书。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本质和个体存在的价值。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对“自由”概念的多维度探讨。作者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出发,强调了人类个体在面对选择时的绝对自由,同时也伴随着随之而来的责任和孤独。这种观点虽然略带沉重,但却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书中引用了许多哲学家的观点,如萨特、加缪,并结合了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比如信息爆炸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以及社交媒体的兴盛如何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通过分析一些真实的案例,比如一个人如何在困境中做出艰难的决定,或者一个人如何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来展现哲学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往的经历和当下的处境,思考自己是如何做出选择的,以及这些选择又如何塑造了现在的我。这套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也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评分我最近沉浸在一套名为《大师的智慧:跨越时代的思想光芒》的书籍中。这套书并非单一作者的著作,而是汇集了多位在各自领域内享有盛誉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经典文章。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人生意义”探讨的部分,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有的从古希腊哲学的形而上学出发,追溯人类存在的根源;有的则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体的内心世界如何构建其对人生价值的认知。其中一篇关于“活在当下”的论述,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让我这个平日里对这类书籍敬而远之的人也读得津津有味。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体悟,比如作者如何通过对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描绘,来阐释生命的循环与无常,以及如何在平凡中发现诗意。还有一些篇章,则侧重于探讨个体在社会洪流中的定位,如何保持独立的思考而不随波逐流,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多元性,每一位作者都像一位引路人,带领读者走向不同的思想境界,拓宽视野,引发深刻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