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俗文化研究(4辑) 9787569014372 项楚-RT

中国俗文化研究(4辑) 9787569014372 项楚-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项楚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俗文化
  • 民俗文化
  • 文化研究
  • 社会文化
  • 项楚
  • 文化人类学
  • 中国文化
  • 地域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现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9014372
商品编码:2976346725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俗文化研究(4辑)

定价:46.00元

作者:项楚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69014372

字数:

页码:1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俗文化研究(4辑)》主要内容包括敦煌变文校注,俗文学研究,俗信仰研究,新书评介。

目录


敦煌变文校注
《佛说如来八相成道经变文》校注
《晏子赋》校注

俗文学研究
中国神话英雄及射日神话与变体
东亚文献与敦煌文学中的佛教无常世界
——以九想观诗为中心
《摩诃僧只律》中的环保思想与文学故事

俗信仰研究
论“马王”的密宗起源:马头明王与
中国的马祭
西王母神话的转型与西王母信仰的兴起
守宫砂
一一种民俗事象的信仰原理及流变考察
羊的民俗信仰谱系研究

新书评介
印度佛教神话研究的追本溯源之作
——陈明《印度佛教神话:书写与流传》评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敦煌变文校注
《佛说如来八相成道经变文》校注
《晏子赋》校注

俗文学研究
中国神话英雄及射日神话与变体
东亚文献与敦煌文学中的佛教无常世界
——以九想观诗为中心
《摩诃僧只律》中的环保思想与文学故事

俗信仰研究
论“马王”的密宗起源:马头明王与
中国的马祭
西王母神话的转型与西王母信仰的兴起
守宫砂
一一种民俗事象的信仰原理及流变考察
羊的民俗信仰谱系研究

新书评介
印度佛教神话研究的追本溯源之作
——陈明《印度佛教神话:书写与流传》评介


《中国俗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简介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除了那些记载着帝王将相、朝代更迭的“大历史”,还活跃着一股更为贴近百姓生活、渗透于日常点滴的“小历史”——这就是俗文化。它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折射出民众的情感、观念、习俗与智慧。本系列丛书《中国俗文化研究》正是致力于挖掘、梳理、阐释这片广袤而富饶的俗文化土壤,旨在从多角度、深层次地揭示中国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丰富的内涵。 本系列丛书汇聚了众多学者对中国俗文化的深入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了中国俗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旨趣在于打破传统文化研究中以雅文化为主流的格局,将目光投向那些被长期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民间叙事、民俗活动、民间艺术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通过对这些“俗”的元素进行细致的考察与解读,我们得以窥见中国社会肌理的真实脉络,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形成与演变。 内容涵盖广泛,视角多元创新: 本系列丛书的研究视角是多元且富有创新的。它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域或时期,而是尽可能地展现中国俗文化在不同时空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民间文学与叙事: 关注民间故事、传说、谚语、歌谣、小戏等口头文学的起源、传播、变异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例如,对传统神话故事在民间流传中的演变进行追踪,分析其如何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反映不同阶层民众的愿望与困惑;研究谚语的社会功能,探讨其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民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民俗活动与节庆: 深入考察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形成与演变,分析其背后的神话传说、祭祀仪式、家庭伦理和社会交往的意义。同时,也关注那些地方性、季节性的民俗活动,如庙会、灯会、婚丧嫁娶的习俗,挖掘其仪式性、象征性以及在维系社区认同、传递文化基因方面的作用。 民间艺术与工艺: 探讨剪纸、年画、泥塑、戏剧、音乐、舞蹈等民间艺术的创作手法、审美特征、题材选择及其与民众生活、宗教信仰、社会心理的联系。例如,分析年画中人物形象的程式化与吉祥寓意的结合,解读其在春节期间作为家居装饰与文化传承的双重功能;研究戏曲在民间市场的传播与演变,考察其如何成为民众娱乐、教化与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 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 关注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习俗,如服饰的地域特色与文化象征,饮食文化的变迁与家庭观念的关联,居住空间的布局与风水观念的互动,以及交通工具、工具的使用等。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细节,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信息。 信仰、观念与心理: 深入探究民众的宗教信仰、鬼神观念、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生死观等精神层面。分析民间信仰如何与官方意识形态、儒释道思想相互渗透,形成复杂的信仰体系;研究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理解善恶、命运、因果等概念,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影响其行为选择。 社会关系与群体互动: 考察民间社会组织、家族制度、邻里关系、师徒传承、行业协会等各种社会结构与互动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在俗文化中的体现。分析民间契约、互助精神、群体认同等如何在俗文化中得以巩固与传播。 研究方法严谨,理论框架扎实: 本系列丛书的作者们在研究方法上力求严谨,既吸收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批评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又注重实地考察、文献分析、口述史料的运用。 田野调查与口述史: 许多研究都建立在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通过与普通民众的直接交流,获取鲜活的口述史料,还原历史的真实细节。 文献比对与考证: 对古籍、地方志、笔记小说、民间文书等进行细致的比对和考证,力求在史料层面站得住脚。 跨学科对话: 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对话与合作,将不同学科的理论视角引入俗文化研究,例如运用符号学解读民间图像,运用认知心理学分析民间叙事模式,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文化传播路径等。 历史纵深与横向比较: 注重对俗文化现象的历史纵深进行考察,追溯其起源、演变和发展脉络,同时也借鉴横向比较的方法,将中国俗文化置于世界俗文化的范畴中进行观察,发掘其独特性与普遍性。 价值意义深远,启迪意义重大: 《中国俗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丰富中国文化研究的内涵: 它拓展了中国文化研究的边界,将目光从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生活,使得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更加全面和立体。 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 俗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意识和情感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俗文化,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许多俗文化元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文化基因,通过对其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力。 反思当下社会与文化现象: 俗文化的研究并非仅仅是历史的回顾,它也为我们理解当下的社会与文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例如,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某些习俗、观念,以及新兴的“网络俗文化”,都可以从历史的俗文化中找到其渊源或对比。 促进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 本系列丛书汇集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俗文化研究》系列丛书是一项集学术性、思想性、资料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它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深入探索中国俗文化的奥秘,为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真实、鲜活、充满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窗口。无论您是学术研究者,还是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与丰富的知识。通过对俗文化的品读,我们不仅能重温那些已经远去的时光,更能体察当下,洞察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很多我曾经在生活中遇到过,但却未曾细想过的细节。比如,小时候听奶奶讲的那些民间故事,逢年过节时家家户户贴的对联,街头巷尾流传的俗语,甚至是那些早已消失的老物件,它们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人们的情感。而“俗文化”恰恰就是这些碎片化、生活化的集合体。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广阔的中国俗文化世界,让我看到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却又真实存在的文化图景。作者项楚,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亲切感,好像他就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用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用真诚的心去记录。我希望这本书里有关于民间戏曲、地方曲艺,或者是一些有趣的民间节俗的深入探讨,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国俗文化研究”让我脑海中瞬间浮现出许多与“俗”相关的意象,比如街头巷尾的叫卖声,逢年过节的热闹集市,长辈口中的陈年旧事,还有那些流传甚广却又不知出处的歌谣。我总觉得,这些看似平凡琐碎的“俗”元素,才是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真实生活痕迹的地方。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挖掘出一些我从未听闻过的、独具特色的地方俗文化,或者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俗文化现象。作者项楚的名字,也让我感到一种亲切感,仿佛是位从民间走出来,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普通人生活画卷的记录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领略到中国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生活智慧。

评分

我刚收到这本书,还没正式开始阅读,但光是看它的装帧和排版,就给我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第一印象。纸张的质感不错,摸起来很舒服,字体大小也适中,看起来不费眼。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中国俗文化研究”几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有一种回归本源、深入肌理的感觉。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最近在整理一些关于民间信仰和节庆习俗的资料,总觉得现有的文献有些过于学术化,缺乏一些鲜活的、贴近普通人生活的气息。而“俗文化”这个概念,恰恰能填补这一块的空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和具体的案例,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人们为何会形成这些独特的习俗,以及这些习俗在现代社会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猜测,项楚老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搜集,才能将这些“俗”的东西呈现得如此生动。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关于民俗、民间艺术、以及普通人生活变迁的书籍。这本书的题目“中国俗文化研究”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它直接触及了我所关注的核心领域。我一直认为,俗文化是理解一个民族精神内核的重要途径,它不像“雅文化”那样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俗文化形成、发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演变的深刻见解,并且能够通过鲜活的案例,让我对这些理论有更直观的理解。特别是“4辑”这个设定,让我觉得内容会相当丰富和系统,或许能够涵盖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再到节庆祭祀等方方面面的俗文化现象。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太吸引人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细读,光是“中国俗文化研究”这几个字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寻常百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习俗、民间艺术等等,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一个民族的真正灵魂,往往就体现在这些“俗”的文化之中,而那些高高在上的“雅”文化,有时反而离人们的生活有些遥远。这本书的“4辑”让我觉得它涵盖的内容会非常丰富,说不定能找到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充满惊喜的民间智慧和生活哲学。而且,作者项楚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沉稳踏实的感觉,让人期待他能在俗文化研究这个领域带来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我尤其好奇,他会从哪些角度去切入,是聚焦于某个地域的特定习俗,还是梳理某个主题下的广泛表现?是侧重于历史渊源的追溯,还是关注当下俗文化的演变?总之,光是想象就觉得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宝藏,等待我去一点点挖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