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后卫”行动
定价:58.00元
作者:﹝美﹞马歇尔L.迈克尔三世(Marshall L. Mic
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92149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作者在1970年至1973年间共执行过321次空战任务
★ 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必读书目
★ 全方位剖析美越空战
★ 详述分析美国海军、空军与北越米格式战斗机的交战情况以及对地空导弹威胁的应对
★ 60多幅照片、图表、地图展示美越双方战术战略
★ 饱含如今看来仍然宝贵的经验教训
内容提要
在有关越南战争的历史著作中,北越上空的空战大多被围绕这场战争的政治争议所淹没。而实际上,如果不从轰炸对整个越南战争的影响来进行判断的话,北越上空的空中战役也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尤其是在冷战和美苏在世界其他地区可能爆发军事冲突的大背景下。
当时北越上空的空战对全球力量平衡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美国和苏联都将它们的先进武器投放到了北越上空。如果美国空中力量能够在苏联地对空导弹的环境中安然无恙,那就对苏联在欧洲的部队具有很强的暗示意义了。
北越上空的空战是 “现代”空战的开端——在空战中,导弹成为主要武器。与对抗地对空导弹的战斗一样,一旦大战爆发,与米格飞机进行的空战也会出现在欧洲上空。但不一样的是,地对空导弹带来的挑战主要是技术性的,而米格飞机的威胁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对美国空战能力更为全面的考验——飞行员的技术,飞机和导弹的性能,指挥与控制的效能——也是对美国空中力量更为困难的考验。目录
1 磨“拳”霍霍(准备下一轮)
空军和海军对“滚雷”行动的看法
训练与战术
领导层
海军的应对措施
北越人的改进措施
在作战区
升级
打击来临:北越入侵
战斗开始
灵巧炸弹
任务专业化
注释
2 鏖 战
后卫:天
空军的“后卫”任务
米格飞机改变战术
初的导弹战果
天气
1972年6月:米格飞机统治天空
不断改进的米格战术
战斗继续
激光制导炸弹之踵
箔条干扰新战术
1972年7月
米格飞机成功的原因
继续攻击
注释
3 僵 持
8月的变化
茶球
“后卫”会议
海军F-8飞行员与乌董基地的战术交流术
转换
1972年9月
1972年10月
破釜沉舟:“后卫II”
空军的新型F-4战斗机
施压
和平谈判破裂
木已成舟
B-52的作战行动
B-52的夜间任务
“后卫II”行动中的昼间任务
尾声
注释
4 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
评估“后卫”行动
设备性能
重要交战因素
“茶球”
展望未来
新技术
尾声
注释
附录1 关于对北越飞行员的评论
附录2 能量机动力对比图
附录3 “滚雷”行动中F-4“鬼
怪”战斗机的配置
附录4 “滚雷”行动中F-105“雷公”战斗轰炸机的配置
术语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马歇尔·L.迈克尔三世(Marshall L. Michel Ⅲ)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新奥尔良人,他曾在乔治城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1966年参加美国空军,并在得克萨斯州韦伯空军基地的飞行学校学习。1970年被派往泰国乌董皇家空军基地的第432战术侦察联队,一开始飞RF-4C,后来飞F-4E。1970年到1973年,他一共飞行了321次战斗任务。
1977年到1980年,迈克尔担任特拉维夫美国大使馆的助理空军武官职务;后来返回美国,在维吉尼亚州的兰利空军基地飞F-15。不久就担任五角大楼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以色列事务主管、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加菲战略研究中心会员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北约工作人员。1992年,以上校军衔从空军退役。
迈克尔是一名狂热的潜水员,满世界追逐他的爱好。BBC以他确认“丹雷文”号商船的沉船位置为基础,拍摄了电视纪录片《红海的神秘残骸》。他目前在新奥尔良和布鲁塞尔工作,同时在写一部关于俄罗斯黑手党和欧盟委员会的小说,故事发生地设置在布鲁塞尔、华盛顿和莫斯科。
文摘
序言
这是一部需要用脑子去读的书,而不是单纯地放松娱乐。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大量使用了非线性叙事和多重视角切换,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跳跃和费解,但这正是其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故事的构建中来,去拼凑那些散落的碎片。书中关于情报战、心理博弈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该领域知识的深刻理解,很多策略和布局的精妙之处,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读者也会感到惊叹。它挑战了你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固有认知。读完后,你不仅获得了一段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上了一堂关于复杂系统运作的微观课程。这本书的后劲很大,推荐给喜欢深度思考和挑战智力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像一辆失控的列车,从第一页开始就将你拽入一个光怪陆离的迷局之中。作者构建的世界观复杂而精妙,充满了未解的谜团和不断反转的阴谋。我特别欣赏他对人物内心挣扎的刻画,那些在道德边缘徘徊的角色,他们的每一个选择都让人感到沉重和真实。情节推进时,那种层层剥开迷雾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高强度的对峙场面时,文字的张力十足,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空气中的火药味。尽管篇幅不短,但你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冗余,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对话似乎都在为最终的爆发积蓄能量。读完之后,我需要花很长时间来整理思绪,因为里面埋藏的伏笔和象征意义实在太多了,绝对是一部需要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这部作品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对“代价”这个主题的反复叩问。它不像某些通俗小说那样提供廉价的圆满结局,而是坦诚地揭示了每一次重大胜利背后,都需要付出难以估量的牺牲。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审视着权力结构下的个体命运。我注意到,书中的女性角色塑造得尤其出色,她们并非依附于男性叙事的配角,而是拥有自己独立意志和清晰目标的主导者。她们的智慧、勇气和偶尔展露的脆弱,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复杂而迷人的群像。全书的结构布局也颇具匠心,看似松散的章节实则紧密相连,等到真相浮出水面时,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是阅读过程中最美妙的体验之一。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根本就不是一本简单的故事书,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绘制的社会切片,带着冷峻的现实主义色彩。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环境的描摹,尤其是那种压抑、弥漫着陈旧气息的都市角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你仿佛能闻到那股潮湿和尘土的味道。书中对人性的探讨非常深刻,它没有简单地划分善恶,而是将人性的灰色地带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所谓的英雄,他们的光环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妥协与代价?那些反派,他们的动机又何其复杂,让人在痛恨之余,又对其遭遇产生一丝复杂的共情。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整个故事摆脱了脸谱化的倾向,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多的煽情,却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酣畅淋漓的。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粗粝的、充满力量感的节奏感,尤其是在动作场面的描写上,简直可以媲美最顶尖的动作电影分镜。想象一下,那种干净利落的肢体冲突,每一个闪避、每一次反击都清晰可辨,没有丝毫拖泥带水。而且,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令人惊叹,无论是特定年代的俚语,还是某种专业技能的操作流程,都透露出一种扎实的案头工作。这种真实感,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我个人对主角那种近乎偏执的韧劲印象深刻,面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展现出的那种钢铁般的意志,简直是鼓舞人心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几次情不自禁地握紧了拳头,完全沉浸在了那种紧张刺激的氛围之中,久久不能平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