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滚雷”行动
定价:58.00元
作者:﹝美﹞马歇尔L.迈克尔三世(Marshall L. Mic
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92149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作者在1970年至1973年间共执行过321次空战任务
★ 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必读书目
★ 全方位剖析美越空战
★ 详述分析美国海军、空军与北越米格式战斗机的交战情况以及对地空导弹威胁的应对
★ 60多幅照片、图表、地图展示美越双方战术战略
★ 饱含如今看来仍然宝贵的经验教训
内容提要
在有关越南战争的历史著作中,北越上空的空战大多被围绕这场战争的政治争议所淹没。而实际上,如果不从轰炸对整个越南战争的影响来进行判断的话,北越上空的空中战役也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尤其是在冷战和美苏在世界其他地区可能爆发军事冲突的大背景下。
当时北越上空的空战对全球力量平衡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美国和苏联都将它们的先进武器投放到了北越上空。如果美国空中力量能够在苏联地对空导弹的环境中安然无恙,那就对苏联在欧洲的部队具有很强的暗示意义了。
北越上空的空战是“现代”空战的开始——在空战中,导弹成为主要武器。与对抗地对空导弹的战斗一样,一旦大战爆发,与米格飞机进行的空战也会出现在欧洲上空。但不一样的是,地对空导弹带来的挑战主要是技术性的,而米格飞机的威胁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对美国空战能力更为全面的考验——飞行员的技术,飞机和导弹的性能,指挥与控制的效能——也是对美国空中力量更为困难的考验。目录
1 开火
枪
对手
米格-17
战斗开始
美国空军的基地
美国海军航母行动
战术问题
地对空导弹的到来
美国的对抗措施
地对空导弹参战
对抗地对空导弹的措施
路线区
注释
2 战斗开始
米格-21到来
升级
导弹问题
北越的地面控制截击雷达
干扰地面控制截击雷达
美国雷达覆盖
F-8“十字军战士”参战
AIM-9D
“雷公”遭遇米格
战斗增加
F-105的问题
电子战吊舱
“环礁”喋血
美国人的探测问题
整体评价
“波洛”行动
注释
3 美国人的胜利
测试米格
飞机对比
美军机组人员对其战斗机的评价
米格-17的新战术
属于米格的4月
米格-17对F-105
1967年5月
QRC-248敌方敌我识别系统应答器
F-4的机炮
评估机炮
F-4D和AIM-4D
对付米格-17车轮队形的战术
战斗放缓的6月和7月
卯钉顶
仲夏分析
注释
4 米格的反击
航母作战
空军的作战行动
1967年年中的防御和电子战
米格的新战术
1967年10月/激活QAC-248
1967年11月
1967年12月
海军和米格-21
年末平衡
米格的使用模式
米格-21的战术
1968年1月
1968年2月
暂停轰炸
美国海军与米格机之间的对抗
注释
5 开始的终结(意犹未尽)
回顾
武器效能
飞行员能力
北越飞行员
美军的训练
未走之路
美国空军F-4战斗机的后座军官
美国海军的问题
美军的战斗机战术
北越人的战术
米格编队队形
重要的事
注释
作者介绍
马歇尔·L.迈克尔三世(Marshall L. Michel Ⅲ)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新奥尔良人,他曾在乔治城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1966年参加美国空军,并在得克萨斯州韦伯空军基地的飞行学校学习。1970年被派往泰国乌董皇家空军基地的第432战术侦察联队,一开始飞RF-4C,后来飞F-4E。1970年到1973年,他一共飞行了321次战斗任务。
1977年到1980年,迈克尔担任特拉维夫美国大使馆的助理空军武官职务;后来返回美国,在维吉尼亚州的兰利空军基地飞F-15。不久就担任五角大楼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以色列事务主管、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加菲战略研究中心会员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北约工作人员。1992年,以上校军衔从空军退役。
迈克尔是一名狂热的潜水员,满世界追逐他的爱好。BBC以他确认“丹雷文”号商船的沉船位置为基础,拍摄了电视纪录片《红海的神秘残骸》。他目前在新奥尔良和布鲁塞尔工作,同时在写一部关于俄罗斯黑手党和欧盟委员会的小说,故事发生地设置在布鲁塞尔、华盛顿和莫斯科。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格局之大,令人叹服,它不仅仅关乎个体命运,更像是一部关于特定社会结构下集体无意识的深度剖析。作者的视野是如此开阔,能够将微观的个人冲突,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从而揭示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权力运作机制。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构建出如此复杂且自洽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角色之间的关系网错综复杂,但人物动机的刻画却清晰有力,每个人物仿佛都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不同侧面。这本书的后劲很足,读完之后,很多情节和人物形象依然清晰地盘旋在脑海中,引发持续的讨论欲望。它成功地做到了娱乐性与思想深度的完美平衡,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当代经典力作。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翻开这本书的,毕竟以这个年代为背景的严肃文学作品并不少见,很容易落入俗套。然而,这本书却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没有采取宏大叙事的传统手法,而是聚焦于几个边缘人物的命运交织,这种“以小见大”的策略异常成功。作者对白描手法的运用炉火纯青,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的全部心绪,那种含蓄而深沉的力量,比任何直接的控诉都更具穿透力。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信念崩塌”与“重建希望”的过程描写,逻辑严密,情感递进自然,让人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共鸣感。读完后,我甚至花了很长时间才从那种沉浸式的体验中抽离出来,回味那些未曾明言却已了然于胸的潜台词。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精巧得如同一个复杂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精准无误。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场语言的盛宴,它糅合了古典的韵味与现代的犀利,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美学风格。我很少在当代小说中读到如此考究的词汇选择和句式变化,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享受。作者似乎对文字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每一个动词、每一个形容词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绝无冗余之感。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精致的文字背后,包裹的却是极其沉重和严肃的主题。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得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倍增。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需要你慢下来,去品味那些隐藏在华美辞藻之下的深意。对于那些追求阅读质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饕餮之旅。我个人认为,仅仅冲着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造诣,这本书就足以被列入年度最佳行列。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时间停滞感”。这并不是说故事进展缓慢,而是作者成功地营造了一种超越线性时间的氛围。他巧妙地运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技巧,在不同时间点之间跳跃、回溯,但始终保持着清晰的脉络,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通过这种手法,读者可以更全面地审视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理解人物选择背后的历史必然性。此外,书中对特定场景氛围的渲染,达到了近乎催眠的效果,那种特定的气味、光影和声响,都通过文字被精确地复制到了读者的感官之中。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关键情节处留白的艺术,这种“不言而喻”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参与感,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理解框架内完成最后的拼图。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听”和“看”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叹,作者对于历史背景的梳理和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水准。读进去之后,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个特定年代的压抑与挣扎,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充满了张力。特别是对复杂人性的多维度展现,让人不禁思考,在极端环境下,真正的“善”与“恶”究竟如何界定。叙事节奏的把握也极为高明,时而疾风骤雨般推进,时而又沉静得让人窒息,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整个阅读体验跌宕起伏,欲罢不能。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描写的细腻,那种仿佛能触摸到的质感,使得故事场景栩栩如生,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立体可感的世界。通篇读完,留下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是一种深刻的时代反思和对人类精神韧性的赞叹。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文学层面,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侧影,值得反复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