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二辑
定价:98.00元
作者: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439725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无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复古的牛皮纸质感,配上沉稳的字体,一下子就将人拉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讲究,厚实且不反光,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眼睛的负担减轻了不少。印刷质量更是无可挑剔,无论是文字的排版还是插图的清晰度,都显示出出版方对史料的尊重与严谨。特别是那些历史照片的还原度,细节之处纤毫毕现,仿佛能透过纸张看到当年的场景。这本书的开本适中,便于携带和翻阅,无论是放在书架上作为珍藏,还是在研究室里随时取阅,都非常方便。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精益求精,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在接触历史的厚重感之余,也能享受到实体出版物带来的独特美感。它不仅仅是一套资料的汇编,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载体,从触感到视觉,都传递出一种庄重的仪式感,让人在翻阅时更能沉浸于历史的氛围之中,细细品味那些尘封的记忆与精神。
评分这本书对于细节的把握,简直到了偏执的程度,这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来说,都是无价之宝。我注意到其中收录了一些关于当时交战双方武器装备的技术规格对比资料,这些原本可能散落在各个军事档案中的数据,被系统地整理并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展示。这种横向的、跨越国界的比较分析,为我们理解当时中国军队在技术代差面前所展现出的坚韧提供了量化的证据。此外,对于一些战役进程中的关键人物的背景介绍也做到了详略得当,既避免了过度个人崇拜,也确保了历史人物的形象丰满立体。这种对“事实”的极致追求,让整部丛书散发出一种无可辩驳的权威感。它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在提供一套经过严格筛选和校验的“原材料”,等待后来的学者去构建更精密的历史大厦。
评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部丛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文化传承行为。在当下快节奏、碎片化信息泛滥的环境中,能看到如此耗费人力物力来整理和出版如此厚重的、需要沉下心来细读的史料,让人对出版机构和参与整理的专家学者油然而生敬意。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本身,更是一种对民族记忆的守护和对先烈精神的致敬。阅读它,需要投入时间,需要保持专注,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严肃性的“回敬”。它鼓励我们停下来,去追溯那些真正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而不是满足于被动接收被简化、被娱乐化的历史片段。这套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一扇通往真实历史深处的、需要付出努力才能推开的门。
评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其中的内容时,最深刻的感受是资料的广度和深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这仅仅是对手头已有资料的简单梳理和补充,但事实证明,编纂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去挖掘和考证那些鲜为人知的角落。不同于官方历史叙事中常有的宏大叙事,这里的记载更侧重于微观的、个体化的视角,记录了许多普通士兵、民众在战火中的挣扎、抗争与奉献。那些保存下来的信件、日记片段,甚至是战地简报的影印件,都以一种近乎素描的方式,勾勒出了淞沪战场上复杂而真实的人性图景。这种“去光环化”的史料呈现,使得历史的重量更加实在,不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日期和数字,而是充满了鲜活的血肉和情感的纠葛。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和那些遥远的声音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让人对那场卫国战争的残酷性与惨烈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和敬意。
评分这部丛书在史料的分类和编排上展现出令人称赞的逻辑性。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时间线索堆砌,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性质的资料进行交叉对比和主题划分。例如,某一辑可能侧重于特定战役的攻防部署和地图演变,而紧接着的另一部分则会聚焦于后勤保障体系的运作及其面临的困境。这种结构设计极大地便利了研究者进行专题性分析。我尤其欣赏编纂者在提供原始资料的同时,附带的简短但精准的背景介绍和出处说明,这为解读那些晦涩的旧式文件提供了必要的“解码钥匙”,大大降低了专业门槛。对于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而言,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史料阅读过程变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不会因为资料的庞杂而感到迷失,真正体现了“为后人立史”的良苦用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