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红色将帅:十大元帅:元帅 | 作者 | 姚有志 |
| 定价 | 26.80元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 ISBN | 9787513911603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154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套丛书选取了元帅一生中的精彩片段,全方位展示出元帅的一生。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在那个群星璀璨,英雄辈出的时代,他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来的英雄。他是元帅。 |
| 作者简介 | |
| 姚有志少将,曾任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部长,战略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军事科学学会战略分会会长。长期从事军事战略理论研究工作,具有深厚的军事战略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先后在军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完成研究报告三十余份上报军委总部。相关理论专著有《毛大战略》《邓战略思想论》《战略学》(2001年版)《29世纪战略理论遗产》《军事战略学教程》《世纪论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指导教程》等。 |
| 目录 | |
| 青少年时代 参加南昌和湘南起义 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 长征路上 首战平型关 出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 在辽沈战役中 会战平津,进军中南 从挂职养病到毛的接班人 抢班夺权 “手令” 阴谋破产 周总理接到密报 携叶群仓皇出逃 全国禁空令 折戟沉沙 |
| 编辑推荐 | |
| 金戈铁马,浴血鏖战,他们是缔造人民军队的璀璨群星!沃血中华,舍生忘死,他们在革命史上留下了耀目英名! |
| 文摘 | |
| 《红色将帅·十大元帅 元帅》: 参加南昌和湘南起义 1927年7月15日,国民党内的汪精卫集团紧步发动“四·一二”反革命的后尘,公开背叛革命,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为了反抗国民党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中央于7月下旬决定领导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8月1日晨,在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与贺龙、叶挺、、刘伯承的领导下,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1军第24师和第20军等部在南昌举行起义。当日下午,驻在马回岭地区的第4军第25师第73团、第75团3个营和第74团机枪连,在聂荣臻、周士第等率领下举行起义,8月2日到达南昌与主力会合。起义总指挥部以第73团为基础扩编为第25师,编人1军序列,周士第任师长,黄浩生任第73团团长,陈毅随后任团政治指导员。此时仍任该团第3营第7连连长。 8月3日起,南昌起义军南下,随第73团在南下征战中参加了瑞金、会昌等战斗。9月中下旬,南昌起义军经福建转进广东,占领大埔、松口、三河坝地区。在此,起义军分兵,第25师等部在指挥下,留守三河坝。9月底10月初,起义军主力在揭阳县山湖地区和普宁县钟潭等地遭强敌截击而失败,余部退人海陆丰。在此期间,留守三河坝地区的起义军与优势进攻之敌展开激战,予敌重创,但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出战斗,转往潮(州)汕(头)。后与从潮汕撤出的起义军200余人会合。为保存革命力量,、陈毅等决定率余部共2500余人沿闽粤赣3省边界地区活动。当时起义军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除了要设法摆脱敌人重兵的追击和民团的截击外,生活上也异常艰苦。特别是进入江西后,虽已时至深秋,但官兵们仍是南昌起义时的单衣单裤,露宿山林,同时得不到粮食和医药补充,掉队、离队人员日多。起义军到达安远县天心圩时,全军仅余1500余人,长短枪千余支,一些师、团领导干部也失去了坚持斗争的信心,相继离开部队。10月底,部队到达大庾时,已减员为800余人。在此情况下,也在大庾离队开了小差,因为沿途民团、抢劫和,他只身走到梅关被迫返回部队。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领导对他私自离队未加追究,让他仍回原来的连队任连长。 1927年12月,南昌起义军南下粤北准备参加广州起义后的斗争,但到达曲江时,广州起义已经失败,遂收容了从广州撤出的起义军200多人后停止南下,转至湘南地区。 1928年1月中旬,、陈毅率部智取宜章县城后,部队改称中国工农革命军师,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将原有部队整编为3个营。整编后,改任营第2连连长。1月下旬,工农革命军师由宜章挥师北上,在湘南地方组织的配合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湘南起义。3月,国民党军以7个师的兵力反扑湘南,为保存革命力量,、陈毅率工农革命军于4月上旬撤出湘南地区,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转移,中旬与毛部在井冈山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称红军第4军),由任军长,毛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下设3个师。不久,部队缩编为第28、第29、第31、第32团,取消师的番号,军直辖团。这时升任第28团营营长。7月中旬,红4军在击破江西国民党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二、第三、第四次“进剿”后,为了打破江西、湖南两省国民党军的联合“会剿”,和红4军军委书记陈毅率第28、29团进至湖南省酃县、茶陵一带活动。其间,随军行动的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利用红29团的乡土观念,鼓动该部开赴湘南,第28团随同前往。8月下旬,在红28团返回井冈山途中,发生了该团前卫营营长袁崇全叛变事件,红4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王尔琢不幸被叛徒。部队返回井冈山后,红4军军委任命接任第28团团长。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红色调,配上笔触遒劲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反复摩挲那封面材质,它似乎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书名所暗示的庄严主题非常契合。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摸起来光滑细腻,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插图,也能看得出处理得非常用心,细节之处尽显出版方的诚意。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考量,行距适中,段落划分合理,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压迫或疲惫。整体来说,这是一本从外到内都散发着专业水准和匠心精神的佳作,光是放在书架上,它就是一件引人注目的陈设品,让人不忍心随便对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纪念品,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即将展开的叙事充满了敬畏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呈现。它没有将这些历史人物脸谱化,简单地塑造成无所不能的符号,而是勇敢地揭示了他们在巨大压力下的挣扎、权衡与人性光辉的闪现。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某位元帅在重大抉择面前的心理侧写,那种深沉的孤独感和责任感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同身受,体会到“一将功成万骨枯”背后的沉重。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穿透岁月的迷雾,捕捉到那些瞬间的情绪波动,并将之细腻地转化为文字。这种对“人”而非仅仅是“神”的刻画,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可信度和情感共鸣。它让我们看到,这些叱咤风云的将帅,首先是活生生的人,有着凡人的情感与困惑,这无疑提升了作品的层次和厚度。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整体感受上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是复合型的,它远超出了仅仅学习历史知识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激励人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坚韧与担当。每读完一位元帅的篇章,我都会合上书本,留出时间去消化和反思,思考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下,我们今天的社会形态和个人价值观将如何应对相似的挑战。这种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思考的能力,是区分一本优秀历史读物和平庸传记的关键所在。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展现英雄们的抉择与代价,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审视自我和时代的镜子。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过去,更在于激活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是一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作品。
评分关于史料的运用和考证,这本书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严谨性。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作者的“田野调查”和档案挖掘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很多细节的补充和背景的还原,都是以往的普及读物中很少涉及的。例如,对于一些具体作战命令下达时的环境描述,或者不同将领之间私下交流的细节补充,都使得整体的画面感更加丰满和立体。这种扎实的基石,让整部作品的论述建立在一个非常稳固的基础上,避免了空泛的赞美和主观臆断。我特别留意了脚注和参考资料部分,那密密麻麻的列表本身就是一份沉甸甸的功课,体现了作者对史实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负责态度。对于追求深度和准确性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可信赖的参考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绝非那种枯燥乏味的流水账式记录。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构建一个富有张力的故事线,在描绘宏大战争图景的同时,也敏锐地捕捉了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的细腻转折。读到某些关键战役的描写时,那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几乎要穿透纸面,让人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仿佛能嗅到硝烟的味道。更妙的是,作者在叙事高潮与冷静的史料分析之间切换得非常自然,既保证了故事的吸引力,又兼顾了历史的准确性与深度。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风格,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跟进,并为之深深吸引。它成功地将教科书式的严谨,转化为了引人入胜的文学叙事,这才是真正高明的历史写作手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