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
| 作者 | 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 |
| 定价 | 99.80元 |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13073311 |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既非制图史,也非地图的历史,而是一本通过十二幅世界地图讲述世界史的著作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人─图像─世界”三位一体的棱镜,折射出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历程,描绘了一幅的世界史立体画卷。 |
| 作者简介 | |
| 著者简介 杰里 ?布罗顿,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教授,主要著作有《领土交易:现代早期世界的地图绘制》《全球性角度:东西方之间的文艺复兴艺术》(合著)等。 译者简介 林盛,毕业于复旦大学法语系,译有《中世纪的城堡》等。 |
| 目录 | |
| 引?言? 1 西帕尔(现今伊拉克的阿布哈巴遗丘),公元前六世纪 章?科?学? 1 托勒密,《地理学指南》,约公元150年 埃及亚历山大港,约公元150年 第二章?交?流? 33 伊德里西,1154年 西西里巴勒莫,1154年2月 第三章?信?仰? 57 赫里福德《世界地图》,约1300年 意大利奥尔维耶托,1282年 第四章?帝?国? 85 《疆理图》,1402年 中国东北辽东半岛,1388年 第五章?发?现? 109 马丁·瓦尔德泽米勒,《世界全图》,1507年 德国汉堡,1998年 第六章?全球主义?143 第奥古·里贝罗,《世界地图》,1529年 卡斯蒂利亚托尔德西利亚斯,1494年6月 第七章?宽?容?171 杰拉杜斯·麦卡托,《世界地图》,1569年 比利时鲁汶,1544年 第八章 ? 金?钱?207 约翰·布劳,《大地图集》,1662年 阿姆斯特丹,1655年 第九章?国?家?237 卡西尼家族,《法国地图》,1793年 法国巴黎,1793年 第十章?地缘政治?273 哈尔福德·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1904年 伦敦,1831年5月 第十一章?平?等?305 彼得斯投影法,1973年 印度,1947年8月17日 第十二章?信?息?331 谷歌地球,2012年 虚拟轨道空间,地球上空11000公里,2012年 结?语?历史之眼?? ? 357 致?谢 ? 365 注?释 ? 369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版权已售出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11个国家及地区,风靡全球。全书图文并茂,收录近100幅珍贵地图及50余幅精美历史图片,半数以上为彩色。通过十二幅地图切入描述十二个世界历史的关键节点,剖析世界历史与人类精神的进程。完全颠覆你观看地图的视角,带你进入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插图所吸引。纸张的选用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纹理的触感,使得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尤其值得称赞的是那些地图的呈现方式,它们不仅仅是地理的描绘,更像是艺术品。色彩的搭配深沉而富有历史感,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透露出制作者的匠心。我甚至花了好长时间只是单纯地欣赏那些版式布局,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学,让人爱不释手。它完美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与阅读的愉悦,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风格,更像是一本可以摆在客厅里随时翻阅的珍藏本。对于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光是这本书本身,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对于我这种对历史细节有一定追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史料扎根做得非常到位,内容之详实令人惊叹。它引用的文献和数据来源都清晰可靠,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呈现这些严肃的学术内容时,语言却保持着一种近乎散文诗的流畅和优雅。你不会感觉自己在啃硬骨头,而更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将那些复杂的历史演变梳理得井井有条。这种将深度与易读性完美结合的能力,是很多历史著作难以企及的。每当读到一个关键转折点,都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有的疑惑似乎都在作者的引导下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否则初读时可能会被一些专业术语或复杂的历史背景稍微难住。但正是这种“不迁就”读者的态度,才保证了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我建议,如果时间允许,最好配合一些地图册或者网络资源进行辅助阅读,这样能更好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将文字描述的空间想象具象化。虽然初期需要投入较多精力去消化吸收,但一旦进入状态,你会发现它带来的知识回报是巨大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消遣读物,而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时常回味的深度思考之作,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份珍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连接性”的强调。它成功地打破了以往历史叙事中那种以国家或文明为中心的局限,转而聚焦于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互动与依赖。无论是丝绸之路上的商品流动,还是大航海时代海权格局的变迁,作者都将其置于一个全球互联的视角下进行剖析。这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既有的历史观点,也让我对当前的全球化趋势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由无数条看不见的线索编织而成的复杂巨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重新校准了我的历史罗盘,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许多。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极其高明,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时间轴来推进,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脉络隐藏在了那些看似独立的地理空间之中。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洞察力,仿佛带着我们穿梭于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与具体的地理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读起来的时候,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文明在特定地貌上萌芽、冲突与融合的过程。那种“在地缘政治中寻找历史必然性”的视角,让人耳目一新,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世界历史的理解框架。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在构建一个立体的、可感知的历史世界,非常引人入胜,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了好几个章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