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红色将帅:十大大将:徐海东大将 | 作者 | 姚有志 |
| 定价 | 26.80元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 ISBN | 9787513911580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168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套丛书选取了徐海东大将一生中的精彩片段,全方位展示出徐海东大将的一生。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在那个群星璀璨,英雄辈出的时代,他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来的英雄。几十年戎马生涯,他挥兵塵战。神州大地纵横驰骋,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他是徐海东大将。 |
| 作者简介 | |
| 姚有志少将,曾任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部长,战略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军事科学学会战略分会会长。长期从事军事战略理论研究工作,具有深厚的军事战略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先后在军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完成研究报告三十余份上报军委总部。相关理论专著有《毛大战略》《邓战略思想论》《战略学》(2001年版)《30世纪战略理论遗产》《军事战略学教程》《世纪论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指导教程》等。 |
| 目录 | |
| “泥巴人”的童年 在黑暗中寻光明 入党参加自卫军 参加红军 坚守鄂豫皖根据地 活捉敌师长柳树春 让战士穿上冬装 率军长征 负重伤 迎接党中央 借钱给 激战平型关 担架上的英雄指挥员 授予大将衔 战友情 紧急提议 生命的后时刻 |
| 编辑推荐 | |
| 金戈铁马,浴血鏖战,他们是缔造人民军队的璀璨群星!沃血中华,舍生忘死,他们在革命史上留下了耀目英名! |
| 文摘 | |
| 《红色将帅·十大大将 徐海东大将》: 1900年6月17日,徐海东出生在湖北省黄陂县徐家老窑。他家有十几口人,半亩地,几间破茅草屋,靠烧窑、卖盆、卖罐为生,过着“窑花子”、“泥巴人”的苦日子。 黄家老窑,是地图上找不到的一个小村庄。村庄里有一座土窑,由于徐海东的祖祖辈辈在这里制坯烧窑,这里又被人们称作“徐家窑”。徐海东的父亲徐重本从小就和泥巴滚在一起。没有听说过徐海东母亲的名字,只知她娘家姓吴,人们叫她吴嫂。徐海东出生那年,她已经46岁了。 徐海东刚刚长到6岁,就不得不背起箩筐,到野外去拾柴、挖野菜。他风里来,雨里去,由于生性聪明,心里总想着找到点什么来为全家人糊口,因此很快就能辨认十多种野菜了。 夏天,他赤背光腿,常常滚得满身泥巴,还要等到天黑了,回到家放下筐子,才能跑到屋外的池塘边去洗一洗。他不明白也没想过,为什么自己家祖祖辈辈当窑工,制作的陶盆不计其数,一家人洗澡却总是用这个天然的大水盆。 冬天,他从来没戴过帽子,整天光个脑袋,黑黑的头发,像毛栗子似的直楞着,脸上那对小酒窝冻得通红通红。 徐海东父亲年老多病,已经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双目失明,连家务活也无法承担,更无力照顾海东。 随着时光的流逝,妈妈越发恨自己是个睁眼瞎了。她多想看一看自己的小儿子啊!然而硬是不能,她只能用手摸摸儿子的模样,听听他那粗声大气,叫上一声:“可怜的野伢子!” 他呢,除了吃饭,整天在外边,像头野马似的,不知疲倦地奔跑着……本来就讨厌他的父亲,见着这副野相,更不肯理他。他诨号叫“臭豆腐”,又脏又穷,野起来发“横”,孩子们惹不起,可是又离不开他,甚至挺喜欢他。真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哟!特别是那些胆子小、受人欺的伢子,都依仗他,把他当靠山。 徐海东7岁了,他看到比自己小的和经常一起玩的伢子,都抱着书,到对面山下喻家祠堂上学去了,心里挺羡慕。每天早上,他背着筐,跟上学的细伢子一路走到祠堂门口,别人进去了,他只能站在门外,眼巴巴地瞅上一阵,然后不得不上山去打柴。 这一年春上,喻家祠堂来了个教书先生。那先生叫吴学伯,是吴氏娘家门里的人。一天早起,吴氏让小儿子领着路,摸摸索索来到喻家祠堂。吴学伯一看是本家的老姐姐,连忙让进屋里。见她走路拄着棍,才知道眼睛不中用了。吴氏求他收下小儿子,让他也上个学,认几个字。 吴先生看小海东个子不高,摸着他的头问道:“你几岁了?” “九岁。” “叫什么?” “……”小六子眨眨大眼睛,没有回答。 “从小没起名,排行是老六。”妈妈插话说。 吴先生看这个小外甥虽有点野,但脸面上却透着灵气,便一口答应收他人学。瞎妈妈一听,高兴得伸着双手说:“他舅,他舅,这太好了,我这一辈子忘不了你的恩情!”说着,就要下跪,被吴学伯挡住了。 …… |
| 序言 | |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历史,不如说是在“聆听”一位老战友的深沉回忆。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记录,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和当事人的亲身感受。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如大河奔流,气势磅礴地描绘出宏大的战争场面和决策瞬间;时而又转为涓涓细流,细腻地捕捉人物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内心挣扎与情感波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比如某次会议上一次不经意的眼神交流,某个雨夜里将士们围着火堆烤红薯的情景,这些“微观”的描写,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立体感,让我们看到了“大人物”背后的“普通人”的坚韧与不易。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沉浸,让人在为历史的波澜壮阔而震撼的同时,也能对那些英雄人物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感和敬意。
评分对于一个对特定历史时期抱有深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提供的“入口”的便捷性与深度并存。它并没有因为追求学术的严谨而变得晦涩难懂,也没有为了追求流畅而牺牲掉关键的历史细节。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且极富耐心的向导,带领我们穿梭于复杂的历史迷宫之中。特别是对于不熟悉那个年代背景的年轻读者,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术语和军事背景的解释是恰到好处的,既没有过多打断叙事流畅性,又确保了读者能够理解事件发生的深层逻辑。我感觉自己在这本书里完成了一次系统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精神远足”,读完之后,不仅是对某一位将帅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是对那个特定时代下,无数人所付出的牺牲和坚持,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共鸣与理解。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纸面上的内容总和。
评分这本书在史料的考证和交叉验证方面做得非常扎实,读起来让人感到无比的踏实和信服。我尝试对照了一些我已有的旧资料,发现书中引用的许多数据、时间点乃至一些关键事件的描述,都经过了多方核实,甚至纠正了一些流传已久的坊间误传。这绝非易事,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历史事件时,如何平衡“宏大叙事”与“个体记忆”之间的关系,是极其考验作者功力的。这本书明显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它不仅提供了清晰的事件脉络,更重要的是,它试图还原事件发生时的真实语境和动机。例如,对于一些争议性较大的战略部署,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站队或批判,而是细致地展示了当时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和决策压力,让读者能够以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历史人物的选择,体现了一种成熟的历史观。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地方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那就是作者在描述人物性格侧面时的那种文学性笔触。这本书虽然是严肃的历史题材,但阅读体验却远超一般传记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再是扁平化的“高大全”模式,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局限的复杂统一体。你会看到他在沙场上铁血果断的一面,也能体会到他面对家庭、面对战友牺牲时的那份深沉的感伤与内敛。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排比,将人物的精气神提炼出来,使得那些已经远去的英魂仿佛又站立在读者面前,鲜活可感。这种将历史的厚重与文学的灵动完美结合的叙事风格,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同时也具备了优秀的文学欣赏价值,非常值得那些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有心思,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复古的油墨质感,色彩搭配上偏向深沉的红与黑,既点明了主题的“红色”基调,又烘托出人物的庄重与肃穆。内页纸张选择了那种哑光且略带米黄色的铜版纸,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特别疲劳,这在如今许多追求速成的出版物中是很难得的。细节处理上,比如每章开头的小插图或是历史照片的排版,都透露出编辑团队的专业与用心。他们没有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巧妙地将视觉元素融入叙事之中,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特别是那些罕见的历史照片,很多都是首次公开发表,清晰度和质感都令人赞叹,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配角,更是增强历史现场感的重要载体,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和阅读体验。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执着,让人由衷地敬佩出版方的匠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