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速成读本:时装
: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安德鲁·塔克,塔米辛·金斯伟尔,童未央,戴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2-02-01
ISBN:9787108016720
字数:
页码:14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速成读本:时装》追踪时尚进程中的曲折变化,一册在手即可尽览不同的时代的时装表演,使你成为时装专家,不再盲目跟风。
探讨时装史上个重大发展
关键时装款式、杰出创意大师的描述
栏目文字列上每一时期的时髦
大事记让你不会张冠李戴。
概述
认识Worth
束紧的胸垫与腰垫
认真的购物
在家中购物
像绅士一样预定
风雨衣与高筒靴
穿着的艺术
长筒袜
穿衣
简洁的潮流
香水与香氛
借镜
年轻女子的疯狂时尚
胸罩
踏出时髦的一步
花哨与苦涩
这是开玩笑吗?
时尚头饰
合成风格
时装界的毕加索
真真假假
浮华趣味
皇室狂潮
手袋
在田里劳动
牛仔风格
快速时装
纤细,细小,娇小
轻触华美
新形象
让头发垂下来
船王和购物
摩登派和摇滚派
Karl Lagerfeld
银幕上的时装
面料的态度
飞跃年代
高级时装高不可攀
太空实验
关于YSL
迪斯科玩偶
奇装异服
刺青藏环
Factory时髦
嬉皮士的特点是……
孤芳自赏地锻炼
四名商业奇才
关注朝阳
朋克革命
穿衣坏品味
身体之美
“我宁愿什么都不穿”
先锋派商人
不男不女,亦男亦女
品牌意味着生意
消费过度
软肩
时装和恶剧
意大利竞争对手
保守时髦
超级名模
时装反穿
英国很cool
未来服装的样子
时装地图集
索引
照片来源
安德鲁·塔克 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St Martins School of Art)讲师,经常为《Guardian》(卫报)等多家报刊写文章。近著有《The LondoFashioBook》(伦敦时装集),全面描述了英国的服装业。
塔米辛·金斯伟尔 经常为许多报刊撰写关于时尚和服装的文章。现任时装杂志《Drapers Record》的专栏编辑。
1970年代,在David Bailey(1938~)和他那一连串知名模特儿女友(妻子)的带动下,时装摄影记者成为大众传媒中的新贵。 Helmut Newton(1920~)在照片中表现的咄咄逼人的性状态,证明它是1980年代时尚的完美中介。SteveMeisel(1954~)则要为人们肘超级名模(见32~133页)的崇拜之风负责任,不过80年代末,JurgenTeller(1964~)乏味的作品却使得反时尚的论调大行其道。1990年代晚期,一种名为“吸毒者时髦”(HeroiChic)的新流派采用坦率的、骨瘦如柴的模特儿来表现,被指责为美化瘾君子而遭到广泛谴现。
薇兰德的脾气十分怪异:她曾经解雇一位助理,只因为人家穿了一双咯咯作响的皮鞋。她在《时尚》杂志的统治地位所赢得的尊重与她让人害怕的程度不相上下。但不幸的是,这一切到了1971年便都结束了,出版商Conde Nast认为新一代职业女性需要的是少一点抱负,多一点现实的时装观念的编辑。他们说:“你为什么不……”薇兰德被不光彩地解职了。同年她再次复出,担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装中心的特别顾问,她将一系列展览搬上博物馆展台,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注意。一系列成功的展出,如1979年的俄罗斯芭蕾舞团服装展,对天桥上的时装起了很大的影响。
当伦敦正在绞尽脑汁施展新策略,启用还未从大学毕业的年轻设计师,巴黎正在欢呼日本天才汇入法国时装界,米兰正在猜测将有哪些名流出席范思哲的时装发布会时:德国时装正以其高品味的保守主义精神装扮着世人。对那些喜爱时装的人来说,杜塞尔多夫这个富裕的城市或许不能代表欧洲时装界的中心,但是你们附近的时装店里Teutonic牌子的服装,可能和时髦的法国,朝气蓬勃的意大利一样的多。
世界大的服装交易展览中心CPD位于杜塞尔多夫市,有十四个展馆,每个展馆里都堆满了展品。各种档次的服装,从高雅的晚礼服到超传统的阿尔卑斯式村姑裙(像从《小孤雏》(Heidi)电影布景中走出来的戏服一般)。对采购服装的人,特别是对那些其顾客把买服装等同买一台新冰箱的服装商来说,CPD季度采购是主要重点之一。
大家要明白,德国时装界用不着一定要围着如卡尔·拉格斐(见第78~79页)和Jil Sander(1943~)等设计师转圈,二人已选择在国外施展才华。事实上!本地成衣制造业的如Escada,Mondi和Betty Barclay对一定年纪的女性具有无尽的吸引力,这些女人已经不再希望穿戴天桥上那些前卫的时装,可又不甘心打扮成老古董的样子。虽然德国时装界一向有朴素端庄但缺乏锐气的名声, ……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那就是“百科全书式的详尽”。它不像市面上那些侧重于“如何搭配”或“本季流行”的快餐式指南,它提供的是一个稳固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各种面料的特性、纺织工艺的历史演变,甚至延伸到了染料化学的基础知识,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实在令人敬佩。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中性风格”和“性别流动性”在服装中体现的案例分析,这些内容非常及时,紧扣当代社会思潮,并展示了设计师如何用服装语言来回应这些变化。文字风格上,它显得非常客观和中立,像一位沉稳的记录者,冷静地叙述着时尚界的风起云涌,没有过多的煽情或夸张,这让信息传递的效率极高。唯一的不足,或许是排版上略显单调,如果能在关键概念旁增加一些图示或信息图表,将有助于读者更快地消化那些复杂的工艺流程描述。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的权威参考资料。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很“轻”的读物,毕竟主题是时装,但事实证明,它有着惊人的厚度与广度。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从十九世纪末期的定制时代到当代快速时尚的演变轨迹,并辅以大量的行业案例作为支撑,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令人赞叹。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对非西方时尚体系的介绍部分,打破了以往主流时尚读物中那种以巴黎、米兰为中心的单一视角,增加了对日本解构主义和中东传统服饰现代转化的讨论,这体现了一种更具全球视野的学术态度。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上一个由全球顶级时尚学者开设的研讨会,信息量大到需要频繁做笔记。虽然学术性很强,但作者在描述那些传奇设计师的创作过程时,又不失人情味,描绘出了他们在灵感枯竭与突破困境时的真实状态,使得人物形象非常立体饱满。对于希望深入研究时尚产业发展脉络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光鲜亮丽、转瞬即逝的行业,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研究的严谨态度进行了梳理。它没有停留在“什么好看”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流行”的内核。我特别赞赏其中关于可持续时尚和道德供应链的那几章内容,作者直面了行业快速更迭带来的环境压力和劳工问题,这种批判性的视角在许多歌颂性的时尚读物中是极其罕见的。文字的密度很高,需要静下心来,像啃一本厚重的历史书一样去研读,每一句话似乎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书中引用的历史文献和设计师访谈资料扎实可靠,这无疑为全书增添了极强的说服力。对我个人而言,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当我看到某个复古元素回潮时,能迅速翻阅找到其最初的文化土壤和设计源头,这对于我日常的搭配灵感捕捉非常有帮助。唯一的遗憾是,关于新兴数字时尚和元宇宙对传统时装业冲击的讨论略显保守,这部分内容的拓展或许能让这本书更具前瞻性。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体验非常奇特,它更像是一本“时尚史的哲学思辨录”,而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穿搭的指南。作者的笔触非常富有个人色彩,那些充满哲理性的论述,探讨了符号学、身份构建与服装之间的复杂关系。读起来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辩论。比如,书中关于“Logo文化”的解析,没有简单地批判其浮夸,而是探讨了其在后工业社会中作为群体归属感的象征性作用,这个角度非常新颖。语言组织上,充满了复杂的从句和意象化的表达,读起来节奏感很强,但需要极高的专注度,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下作者是如何将一个简单的设计概念,上升到社会思潮的层面进行解读的。对于追求快速阅读和实用技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不太友好,它需要的是沉浸式的、慢节奏的阅读体验。总而言之,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时装”这个概念的认知边界,让我明白它远不止于布料和剪裁。
评分这本关于时装的书籍,初翻时那种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感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大量的精美图片,从高定秀场的华丽廓形到街头潮流的日常穿搭,几乎涵盖了时尚圈的各个维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不同设计流派时所采用的编年史叙事方式,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年份和品牌,更深入地剖析了每一次风格更迭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比如,书中对战后新风貌的解析,将服装的解放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紧密联系起来,那种洞察力让人拍案叫绝。当然,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有些过于专业的设计术语在初读时略显晦涩,需要反复查阅才能完全理解其精髓,但这或许也是其专业性的体现。我期望它能在后续的版本中增加更丰富的图注解析,或者提供一些数字化辅助工具,帮助我们这些“门外汉”更好地领略那些复杂剪裁的奥秘。总而言之,它是一本兼具学术深度和视觉享受的佳作,适合想要系统性了解时尚脉络的读者,只是在易读性上,或许还能再打磨一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