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将帅:十大大将:陈赓大将 9787513912709

红色将帅:十大大将:陈赓大将 97875139127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有志 著
图书标签:
  • 红色将帅
  • 陈赓
  • 军事人物
  • 传记
  • 历史
  • 抗战
  • 解放战争
  • 将帅
  • 军事
  • 红色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2709
商品编码:297646452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红色将帅:十大大将:陈赓大将 作者 姚有志
定价 26.80元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 9787513912709 出版日期 2017-06-01
字数 页码 184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选取了陈赓大将一生中的精彩片段,全方位展示出陈赓大将的一生。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在那个群星璀璨,英雄辈出的时代,他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来的英雄。几十年戎马生涯,他挥兵塵战。神州大地纵横驰骋,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他是陈赓大将。

   作者简介
姚有志少将,曾任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部长,战略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军事科学学会战略分会会长。长期从事军事战略理论研究工作,具有深厚的军事战略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先后在军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完成研究报告三十余份上报军委总部。相关理论专著有《毛大战略》《邓战略思想论》《战略学》(2001年版)《38世纪战略理论遗产》《军事战略学教程》《世纪论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指导教程》等。

   目录
聪明好学的少年
离开湘军参加党
黄埔一期学员
参加东征
在黄埔工作
出任特务营营长
死里逃生
精神感动院长傅连障
辗转治伤进上海
战斗在龙潭虎穴
在南京
威武不屈
长征路上建奇功
跃马太行
生俘敌首史泽波
聚歼“天下旅”
毛给陈赓讲故事
挺进豫西
决胜万里
为国扬威
哈军工的奠基人
陨落

   编辑推荐
金戈铁马,浴血鏖战,他们是缔造人民军队的璀璨群星!沃血中华,舍生忘死,他们在革命史上留下了耀目英名!

   文摘
《红色将帅·十大大将 陈赓大将》:
  离开湘军参加党
  陈赓在东山小学堂就读一年多后,父亲强迫他同比他大两岁的女子结了婚。不久他所崇敬的祖父(1916年旧历五月间)去世。这突如其来的两次打击,使他再也无心读下去了。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封建婚姻,他决定离家出走,宣布从此不再回来,并要求家里把女方送回去。祖父的去世及生前对陈赓的影响,促使陈赓选择了祖父所走过的道路:当湘军。1916年年底,他离开东山小学堂,跑到野猫坳湘军招募处报名当了湘兵,被编进湘军第2师第3旅第6团第2营,与湘潭人彭德怀在同一个团,团长是鲁涤平。
  陈赓处在军阀部队的底层,目睹了连年的混战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灾祸,又亲身体会到湘军中打骂士兵、克扣军饷的滋味。特别是连长常常要他造军饷册子,使他看到军官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贪污腐化的真相,愤恨和不满的情绪日益强烈,他积极参加士兵的“闹饷”运动,以反抗军阀在军队中的统治。他认识到不应该参加不义的战争,但又觉得自己左右不了这形势。这时,与他一道投军的三弟陈尊三在军中病死,他对湘军绝望了,感到在这种祸国殃民的军队里当兵是一种耻辱,于是便产生了尽早离开湘军的念头。
  当时陈赓所在部队的原团长鲁涤平已升任第2师师长,团长换成了曾君聘,在一次战争中,该团打到湖北的蒲圻、咸宁间的汀泗桥时,就与其他湘军一样,被打败溃退下来。该部士兵死的死,逃的逃,有的连队减员过半,严重的超过三分之二。
  战场上的失败,进一步激化了湘军的内部矛盾。日本士官学校出身的“士官系”与保定军官学校出身的“保定系”结成联盟,极力排斥士兵出身的“行伍系”,造成湘军内部四分五裂。陈赓的团长曾君聘是个老粗,出身行伍,在这场内部斗争中,同他在战场上一样,遭到了惨败,对湘军也失去了信心,便设法谋得粤汉铁路湘局局长的职位,离开了湘军。
  1921年秋,曾君聘离开湘军前往粤汉铁路湘局上任的时候,陈赓从岳阳一直护送他到长沙。曾君聘了解到陈赓也想离开湘军的心愿后,就给陈赓在铁路局谋了一个办事员的差事,月薪60元,相当于湘军一等兵军饷的10倍,这是陈赓离家以来阔气的时候。
  陈赓在长沙铁路局当办事员期间,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业余时间进各种补习学校读书,在学习中,他如饥似渴,异常刻苦。时间虽不长,但各方面的知识却显著长进,尤其是英语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后来,陈赓进毛创办的自修大学学习,便与毛领导的革命团体有了直接而密切的接触。他得到了党人何叔衡、郭亮、姜梦周的帮助,政治觉悟迅速提高。1922年12月,19岁的陈赓加人了中国党。这位旧时代的叛逆者,从此踏上了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道路。
  人党以后,陈赓沿长江,经武汉前往上海。在汉口,他尝到了汉口英租界印籍巡捕“红头阿三”棒打的滋味;到了“十里洋场”的上海,又目睹了外滩公园门口挂着的“中国人及狗禁止人内”的牌子,他深沉地感觉到:不推翻这黑暗社会,就没有中国人的出头之日。他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到当时设在闸北西宝兴路青云路的青云里、党直接领导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上海大学去听课。
  当时,主持校务的总务长是恽代英,社会学系主任是瞿秋白;陈独秀、李大钊都曾来校作过报告;萧楚女、蔡和森、张太雷等的党员和茅盾、陈望道、周建人等知名学者、作家、教授,也都在这里教过课。这里政治空气很浓,思想也很活跃,学生中有不少党员和共青团员。陈赓在这里受到马列主义的进一步熏陶,迅速成熟起来。不久,由于生活所迫,陈赓又从上海回到长沙。
  当时的长沙,正处于工人、学生和各阶层爱国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蓬勃发展的时期。还在陈赓入党之前,1922年1月10日,长沙发生了“黄庞惨案”。湖南省长赵恒惕了劳工黄爱、庞人铨,工人们为此而掀起罢工风潮,陈赓毫无畏惧地参加了罢工斗争。陈赓从上海回到长沙以后,1923年2月,又积极参加了湖南各界声援“二七”惨案所进行的罢工和活动。
  1923年年底,广东大本营创办陆军讲武学校,派人到长沙招生。因为陈赓曾经当过兵,党组织要他报名投考。他非常高兴,准备重新开始新的军旅生涯。
  ……

   序言




烽火年代的铁血忠魂:共和国元帅群像录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叙事视角,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中国革命进程中,那些运筹帷幄、身先士卒的共和国元帅群体。他们不仅是军事战略的天才,更是党和人民在危难时刻所倚重的中流砥柱。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卓越领导人人生轨迹的细致梳理,展现一个波澜壮阔的军事与政治画卷。 第一部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早期探索与革命熔炉 本卷聚焦于元帅群体早期投身革命的岁月。从五四运动的觉醒浪潮,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早期斗争,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们如何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所吸引,毅然放弃优渥生活,投身于充满血雨腥风的革命洪流。 我们将详细考察他们参与的早期武装起义,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曲折历程,以及他们如何在城市斗争与乡村根据地建设中磨砺出初步的军事素养。他们的革命信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思想碰撞、路线争论以及生死的考验。本书将引用大量亲历者的回忆资料,还原他们初次面对严峻考验时的抉择与挣扎。 第二部分:血与火的洗礼——长征与抗日烽火 如果说早期革命是播种,那么长征则是对革命者意志的终极淬火。本部分重点描绘中央红军的史诗级远征。元帅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如何展现出惊人的生存智慧和坚定的政治忠诚。特别聚焦于遵义会议前后,党内路线的成熟与领导核心的最终确立,以及他们如何将军事行动与政治宣传完美结合,将长征变成了播撒火种的征程。 抗日战争爆发后,元帅们的军事指挥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展示。他们从最初的游击战术,逐步发展到战略性反攻。本部分细致分析了敌后战场的复杂性,包括如何处理与地方军阀、国民党军队以及日本侵略者之间的多重关系。我们将重点梳理他们在敌后开辟根据地、粉碎“扫荡”和“蚕食”的经典战役,展现他们灵活多变的战术思想——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对抗强大的敌人。 第三部分:决定乾坤——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断 解放战争是元帅群体军事生涯的巅峰对决。本卷将深入剖析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的战略布局与执行细节。这不仅是兵力的较量,更是战略思想的较量。本书将呈现不同元帅在不同战区(如东北、华北、华东)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以及他们如何贯彻中央军委的总体部署,实施各个歼灭战的战役规划。 特别关注解放战争后期,军队的战略展开与追击阶段。元帅们如何迅速从传统的阵地战思维转向大规模运动战,如何处理复杂的政治俘虏问题,以及如何确保新生政权的平稳过渡。 第四部分:新中国的奠基者——和平年代的建设与考验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这些戎马倥偬的将领们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军队现代化建设与国家经济恢复。本书的后半部分将重点转向他们在新中国的建设时期所扮演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国防的守护者,更是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者。我们将探讨他们如何参与国防工业体系的建立,如何应对国际风云的变幻,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们如何在极端物资匮乏的条件下,组织起一支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钢铁之师。 最后,本书将触及他们晚年的思想转变与晚年生活。在和平年代,他们如何坚守初心,面对历史的复杂性与时代的进步,他们对革命、对人民的承诺从未动摇。他们的晚年,是功勋卓著后的宁静,也是对未来中国发展的深切关怀。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元帅群像,力求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同时,深刻挖掘这些领袖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历史担当。这不是简单的功绩罗列,而是对一个伟大时代背影的深情回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探讨。它并没有将笔下的人物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完美符号,而是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他们在高压环境下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他们偶尔流露出的脆弱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的权衡与抉择。那些决策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思考与煎熬。作者通过精妙的笔触,将这些复杂的内心挣扎外化,使得读者在敬佩其功绩的同时,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作为“人”的重量。这种不回避矛盾、直面人性的写法,让人物形象立刻跳脱出刻板印象,变得有血有肉,真实得令人动容。它提醒我们,历史的缔造者,首先是活生生的人。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其中,体验可谓跌宕起伏。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老辣,开篇便如同拉开了一幕宏大的历史画卷,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让人仿佛能听到硝烟弥漫的声音。最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描绘重大历史事件时,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那些曾经在教科书上被简单带过的场景,在作者笔下变得鲜活而立体,每一个决策、每一次犹豫,都充满了人性的张力。读到一些关键转折点时,我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或眼神的变化。这种叙事技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代入感和探案般的求知欲,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历史的下一页将如何展开,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精神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深沉的墨绿色与烫金的字体搭配,散发着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历史气息,让人在书店货架上瞥见时,便有种忍不住想探究一番的冲动。纸张的质感也挑选得十分考究,拿在手里分量适中,翻页时摩擦出的沙沙声响,都让人感到这是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细节之处可见出版方的用心,比如内页的排版疏密得当,字体大小也极为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装帧的艺术性,无疑为这部历史题材的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预示着内里内容的深度与分量。这种对实体书形式的重视,在如今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更加珍惜这份触手可及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对于历史细节的发掘和考证工作,展现了令人钦佩的严谨态度。它显然不是一部仅凭二手资料拼凑起来的“快餐读物”。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一些关键的历史文献、电报原文,甚至是当事人的私人信札时,都做了细致的标注和交叉验证。这种对史料真实性的执着追求,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它没有一味地渲染个人英雄主义,反而更侧重于从宏观战略层面和微观个体命运交织的角度去解构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每一次对史实的深入挖掘,都像是在剥开一层又一层的迷雾,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决策层和普通军人的真实生活有了更立体、更少脸谱化的认识。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种深挖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从阅读的整体感受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特定历史时期的全新窗口。它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或军事史,更像是一部关于信念、坚韧与牺牲精神的教科书。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沉思,反思着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和军人是如何在信念的支撑下,跨越看似不可能的鸿沟。书中所展现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为理想奋斗的磅礴力量,在如今这个更加注重个人主义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和发人深省。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对“为什么而战”的深刻反思,读完后,感觉整个人好像都被重新淬炼过一般,收获巨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