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著潘吉星今译康拉德·赫尔曼德译的《天工开物(共2册汉德对照)(精)/大中华文库》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出版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本书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其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宋应星著潘吉星今译康拉德·赫尔曼德译的《天 工开物(共2册汉德对照)(精)/大中华文库》是中国古 代百科全书式的科技著作,记载和总结了中国古代在 农业、工业和手工业三大领域内的生产技术和科技成 就。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八章,分别记述了农作 物栽培与加工、养蚕与纺织、染料与染色、制盐、甘 蔗种植与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与加工、采矿、 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舟车、**、珠玉等的生 产过程、生产工艺、工具设备等,并附有生产流程和 工具设备图。
《天工开物(汉德对照 套装共2册)/大中华文 库》的德译本由德国汉学家康拉德·赫尔曼(Konrad Herrmann)完成,是迄今为止的德文全译本。
卷上
乃粒**
粹精第二
作咸第三
甘嗜第四
膏液第五
乃服第六
彰施第七
卷中
五金第八
冶铸第九
锤锻第十
陶埏第十一
燔石第十二
卷下
杀青第十三
丹青第十四
舟车第十五
佳兵第十六
曲蘖第十七
珠玉第十八
对于一个痴迷于比较文化和语言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它让我得以一窥古代知识体系是如何在不同的语言逻辑下被解构和重构的。德语译者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原文精神的忠诚和对目标语言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我注意到一些在中文里表达得非常含蓄或依赖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德语中被赋予了非常清晰且有力的对应,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跨文化理解的门槛。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进行“文化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每一次对照阅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含义。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作为“对照本”的初衷,它俨然成了一本关于翻译艺术和跨文化传播的深度案例分析。我毫不犹豫地将它推荐给所有对精妙学术表达和语言学有兴趣的朋友,它带来的启发是深远而持久的。
评分从一名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极为宁静而充实的。它就像一个老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总是能提供最可靠的智慧支持。翻阅时,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气味,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节奏,去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背后蕴含的深意。我发现,即便是那些初看时略显晦涩的段落,在德语的辅助下,也能找到清晰的切入点。这种对照阅读的方式,使得学习不再是枯燥的灌输,而是一种愉快的探索。它教会我如何用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知识,如何欣赏不同文化间思想交流的微妙之处。每次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会有一种知识得到了沉淀和强化的感觉,仿佛自己的认知边界又被悄悄拓宽了一寸。这本书的阅读价值是复合型的,它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值得花时间去细细品味,慢慢消化。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一开始是有点让人望而却步的,但一旦真正沉浸进去,那种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座迷宫,充满了未知和惊喜。它并非那种快餐式的读物,你需要投入时间、耐心和思考。我尤其喜欢它那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不是简单地堆砌事实,而是引导你去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些复杂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被层层剥开,即便涉及到遥远的文化背景,也能找到清晰的指引。德国译者的功力可见一斑,他们没有简单地做字面翻译,而是深挖了原文背后的文化意涵,用德语的表达习惯,成功地重建了古代思想的框架。这种跨语言的转译,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合上书本的时候,我常常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脑海中许多零散的知识点突然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张宏大的网络。它带来的知识增益是结构性的,而非片段式的,这对于提升一个人的整体思维深度非常有益。
评分这部书卷的气息,一打开就扑面而来,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尘埃。初翻几页,便被那种古朴典雅的文字深深吸引,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品。它不像是现代出版物那种轻飘飘的质感,而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让人心生敬畏。装帧设计也别具匠心,纸张的触感温润而有质地,即便是对照阅读,也丝毫不会感到疲惫。更难得的是,译文的精准与流畅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平衡,使得原本深奥的古代哲思,在德语的表达下依然保持了其原有的韵味和深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精妙的词句,感受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段与古人智慧的亲密接触,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对文化宝库的探索。书中的排版布局也极为考究,中德文字体的搭配错落有致,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凸显了对照版的实用价值。我尤其欣赏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兼顾了普通读者的可读性,让人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纯粹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体现了匠心二字的最佳范例。拿在手里,那份扎实的触感就让人感到物有所值。纸张的纹理和油墨的色泽,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品质的坚持。翻开来看,那种中德对照的排版处理得极为巧妙,德文部分并没有喧宾夺主,而是以一种恰到好处的姿态,辅助读者理解原文的细微差别。我过去也读过一些双语对照的书籍,但很多都会出现排版混乱或翻译腔过重的问题,而这部作品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两套文字的简单并列,更像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对话。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德语词汇的选择,反过来加深对中文原意的理解,这种相互印证的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收藏和反复摩挲的艺术品,即便只是放在书架上,也能感受到它散发出的文化气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