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
定价:68.00元
作者:曾小松,陈小蓉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42340283
字数:
页码:2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基于保护和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这一初衷,精选广东南海醒狮、中山醉龙、江门蔡李佛拳、东莞赛龙舟、深圳大船坑舞麒麟、深圳坂田永胜堂舞麒麟、湛江沈塘人龙舞、揭阳青狮等8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佛山叶问咏春拳、揭阳南枝拳、湛江阵式藤牌功班舞、湛江赤坎洪拳、雷州风筝节、佛山九江传统龙舟、中山东凤五人飞艇等7项省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项目起源、历史沿革、道具器材、表演形式、发展现状、传承人信息等方面展开介绍,以期为读者呈现广东的体育文化遗产,为传承和传播广东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绵薄之力。
目录
章 广东醒狮(南海醒狮)
第二章 湛江人龙舞
第三章 中山醉龙舞
第四章 蔡李佛拳(江门新会)
第五章 青狮
第六章 大船坑舞麒麟
第七章 坂田永胜堂舞麒麟
第八章 赛龙舟(东莞龙舟月)
第九章 南枝拳
第十章 阵式藤牌功班舞
第十一章 雷州风筝节
第十二章 咏春拳(叶问宗支)
第十三章 东凤五人飞艇赛
第十四章 九江传统龙舟
第十五章 洪拳(湛江洪拳)
作者介绍
曾小松,副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现任深圳大学体育部副主任,体育非物质文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体育史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陈小蓉,二级教授,1992年4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培养的一位体育女博士。现任深圳大学体育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共体育组副组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
文摘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
东莞民谚有云:“初一初二,万江、西塘坡,初三初四,大汾、牛涌尾。”之后,各村定出自己的龙舟景日子。各村龙舟必须到世交(互有婚嫁的村庄)、世好、同姓的村庄趁景,保持世创的友谊。过去,一般由庙宇、宗祠的堂口负责人组织竞渡事项、置办龙舟等。划手是本地农民,不支工资,平时参加劳动,常常划船,不需专门训练,随传随到。而今的活动,多由镇村组织。旧例龙舟堂口由各村、坊轮流当值,主持当年活动。主持者要在四月初组织、筹款、安排一切活动。目前,设标景点有十三四个镇,连村级有三四十个景点。
新船需在四月完成。新龙船下水,先祭龙头。新船下水后采青,再由夺过名的划手“旺船”(多是外村人),再由本村人划回村,先到妈庙(即天后庙)祭祀。龙船朝庙门,进退三次,意为三叩首,祭祀时,以助威助势,以示龙威,增强夺标的信心。新船以及木桡、划手衣服的颜色,以当地的庙宇主神决定。村中设关帝庙、康王庙的,为红色;设北帝庙的,为黑色:天后庙、观音庙是白色无须。现由船桨颜色保持传统习俗。
……
序言
无
我是一位资深的文化旅游爱好者,特别钟情于那些能够展现地方特色和人文底蕴的文化遗产。因此,当我得知有《广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本书时,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这本书的出色之处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广东地区多样且独特的体育非遗项目,更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展现了这些项目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书中对“粤剧武术”的介绍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一直以为粤剧只是唱念做打的表演,但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原来粤剧的表演中融入了如此多的传统武术元素,这些武术的动作不仅仅是为了舞台效果,更是为了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节的推进,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艺术表现。书中的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对于每一个项目的起源、发展、技艺特点以及在当地的社会文化意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它让我对广东这片土地的文化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也让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启发性和价值的一本,它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广东独特文化魅力的窗口。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民俗文化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关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次读到《广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心是无比激动的。这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方式,将广东地区那些鲜为人知的体育类非遗项目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价值不言而喻。书中对每一个项目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表现形式以及文化内涵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梳理,让我得以窥见这些宝贵遗产的独特魅力。例如,书中对“广东醒狮”的介绍,不仅仅是描述了舞狮的技巧和表演,更是深入探讨了醒狮在广东民俗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吉祥、勇敢和力量,在各种庆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者们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和大量的文献研究,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广东体育非遗图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项目传承人故事的描绘,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坚守与付出,让非遗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了温度和生命。这本书不仅是对广东体育非遗的珍贵记录,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诠释,值得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认真阅读和珍藏。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视觉盛宴,即便我并非广东人,也完全被书中那些鲜活的影像和生动的文字所吸引。书的装帧设计堪称一流,厚重而典雅,扉页上那手绘的祥云图案,仿佛预示着即将 unfolding 的文化瑰宝。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高分辨率的摄影作品,色彩饱满,构图精巧,将那些流传千年的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捕捉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舞火龙”的篇章,火焰在夜空中盘旋腾跃,那股扑面而来的生命力和信仰的力量,隔着纸张都能感受到。文字部分也同样精彩,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叙述,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匠人的汗水、传承人的心血,以及背后一个家族、一个村落的集体记忆。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某个寂静的夜晚,老人们围坐在火炉边,娓娓道来那些关于节庆、关于技艺的往事,而孩子们则聚精会神地聆听,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悄然种在心底。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于记录,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那些在时光洪流中几近消逝的文化火种,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对于我这个普通读者来说,是一种触动心灵的文化洗礼,让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更生动的理解。
评分我最近刚拜读了这本《广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著,不得不说,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体育”的狭隘认知。以往提到体育,我脑海里只有竞技比赛,但这 Locals 的书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让我看到了体育不仅仅是奔跑跳跃,更是融入生活、承载文化的独特方式。书中对广东地区那些充满地域特色的体育项目进行了细致的入微的描绘,像是那项名为“龙舟竞渡”的活动,我原本以为只是简单的划船比赛,但读完后才明白,它背后蕴含着的是一种集体协作的精神,一种与自然搏斗的勇气,更是一种寄托着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美好期盼的文化符号。还有那些古老的武术套路,它们不仅仅是肢体的锻炼,更是哲学的体现,是道家思想在运动中的演绎。书中的图片虽然精美,但真正打动我的是那些关于传承人的访谈,他们娓娓道来,语气中充满了对这项技艺的热爱和对未来传承的担忧,让我深深感受到这份遗产的来之不易和弥足珍贵。这不仅仅是一本介绍体育的项目,更是一部关于广东人民生命力、创造力和文化韧性的史诗,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地方的灵魂,一个民族的根脉,这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成就。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有些模糊,甚至觉得有些牵强,体育不就是身体的运动吗?但《广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本书,硬是把我从“刻板印象”中拉了出来。它让我明白,在悠久的中华文明中,体育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竞技和健身,而是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书中那些介绍的各种民俗体育活动,比如那些充满了地域色彩的民间游戏,或是那些带有祈福意味的集体体育仪式,都让我惊叹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书中的描述非常具体,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而是用一种近乎“复原”的方式,将那些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活动,再次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我仿佛能听到锣鼓喧天的声音,看到人们挥洒汗水的身影,感受到那种淳朴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看到了它如何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精神。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体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关于生活、关于根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