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大学 中庸读本 | 作者 | 韩星 |
| 定价 | 2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0230580 | 出版日期 | 2016-09-01 |
| 字数 | 页码 | 292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汉族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为“四书”之一;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大学》、《中庸》均为儒家经典。汉代把《大学》看作是儒家思想的概论性作品。宋元以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一起被称为“四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中庸》为公版书,翻版重出或简单注解后出版的同类书不少,但学者作注的文本很少,本读本是学者作注的尝试,分原文、注释、译文、解读等部分,对两本书的精华内容做了全新解读。 |
| 作者简介 | |
| 韩星 男,1960年6月出生,陕西蓝田人。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儒学研究,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孔学述论》、《中国文化通论》、《儒家人文精神》、《儒教的现代传承与复兴》、《儒学新诠》等,主编《中和学刊》、《中和丛书》等,在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几年先后赴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社会:国际儒联理事及传播教育普及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北方道德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孔子2000学术网站顾问,场有哲学研究院(香港)顾问、河北省儒教研究会顾问,国际南冥学研究会(陕西西安)副会长,《原道》学术委员,《原道》文丛编委,西安中和书院院长等。 |
| 目录 | |
| 大学 中庸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明明德、亲民、至善,这三点就是《大学》的“纲领”,被称为“三纲领”。这“三纲领”与下面的“八条目”合起来就是“大学之道”的全体大用。所以这里“道”更重要,是支撑“三纲领”与“八条目”,也就是整个《大学》的本体,下文不就明明白白地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吗所以“大学之道”的“道”是总的根本。如果套用古代哲学的话说,则“道”是体,“三纲领”与“八条目”是用。体是用的根据,用就是体的发挥,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但有主次的分别。“明德”是道的发用,是从道体发出的心性光芒和身体践行。“亲民”是亲身走入人群,将个人道德学问的成就投向社会,亲近民众,在社会中建功立业,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终的结果,无论是内在修己的明德,还是外用安人的亲民,都要达成“至善”的境界,成就圣贤人格!也就是说,由明明德到亲民到止于至善,暗含了儒家内修与外化合一,内圣与外王一体,下学上达,超凡入圣的理想人格境界。因此,明明德为内圣,亲民为外王,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圣人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一节是对前面两节的一个小结,说明要追求至善的境界必须依据事物的本末先后次序,抓住根本,循序渐进,善始善终,而不能舍本逐末,半途而废。朱熹注为:“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明德是本,新民是末。知止是始,能得是终。本对应始,为先;末对应终,为后。说明这一节是对上面两小节的总结。王阳明同意朱熹之说,但强调不要把本末割裂开来:“明德为本,亲民为末,其说亦未尝不可,但不当分本末为两物耳。夫木之干谓之本,木之梢谓之末,惟其一物也,是以谓之本末。”(《大学问》)他做了一个形象比喻,一棵大树树干是本,树梢是末,但树干和树梢是对同一棵树而言的。入大学要修养大人之道,当知修己为本,安人、安百姓为末,并且与孔子所说的“政者,正也”(《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可以相互发明。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文化气息。封面选用的材质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光面纸,而是带着细微纹理的哑光纸张,仿佛在邀请你轻轻抚摸,进入文字的世界。色彩搭配上,设计师选择了内敛而沉稳的色调,主色调似乎是深沉的墨绿或者典雅的藏青,配上烫金的标题,既不失庄重感,又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字体选择上,也颇为考究,标题采用了一种端庄又不失灵动的宋体变体,笔画的粗细变化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内容的厚重。内页的纸张也值得称赞,泛黄的米白纸,既保护了视力,又营造出一种古籍的韵味,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订工艺也十分精湛,书脊平整,翻页时没有出现松动或异响,这对于一本经常需要翻阅的经典读本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注意到书的侧边,裁切得非常干净利落,体现了出版社对细节的把控,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显得格外有品位,光是这份外在的打磨,就足以让人对内在的内容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风格和注释深度,可以说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高度。我过去阅读一些古代经典时,常常遇到译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原文的意境,或者注释过于简略,让人在理解复杂语境时感到吃力。然而,这本读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译者显然对原文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内涵有着深入的骨髓般的理解,译文读起来行云流水,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却又丝毫没有晦涩难懂之处,仿佛是在直接阅读一篇优美的现代散文,却又完美地承载了古人的智慧。更值得称赞的是那些详尽的批注和释义。它们不是简单地解释词语的含义,而是常常会引用其他古代典籍的佐证,或是对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引申义进行剖析,甚至会穿插当代学者对该段落的不同解读,这种多维度的注释系统,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理解视野。每当遇到一个关键的概念或典故时,作者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注解,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古老思想,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方式重新建构起来,使得阅读过程中的“顿悟”时刻大大增加,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获得感和学术价值。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结构上的组织逻辑,展现了编者高超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编纂态度。它并非简单地将文本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我注意到,开篇部分用了相当的篇幅来梳理该经典的历史渊源、作者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为初次接触的读者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避免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随后,正文的编排似乎是按照主题或者哲理的内在逻辑进行划分,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仿佛一条清晰的脉络牵引着读者深入核心思想。更妙的是,在一些关键理论点出现时,编者巧妙地插入了一些相关的古代事例或历史人物的简短介绍,这些小插曲不仅调剂了略显严肃的学术氛围,更关键的是,它们作为具体的应用场景,帮助读者理解抽象概念是如何在古代社会中被实践和体现的。这种结构化的编排,使得知识的吸收不再是孤立的记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可以系统化理解和检索的知识网络。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在这个追求视觉冲击和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能够拥有一本如此精心排布的实体书,实属难得。首先是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设置,经过了反复推敲,确保了阅读的流畅性。文字的间距和段落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得体,使得页面既不显得拥挤局促,也不会因为留白过多而让人感觉内容稀疏。版心的设计也十分合理,无论是靠左阅读还是靠右翻页,都能保持目光的聚焦,阅读起来非常舒适。特别要提到的是,它在原文和译文之间、在正文和注释之间所采用的区分方式——往往是通过细微的字体变化、缩进或者辅助线来实现的,这种区分是微妙而清晰的,既保持了整体页面的和谐统一,又让读者能迅速定位到自己想要关注的部分,极大地降低了阅读时的认知负荷。这种对阅读流程的体贴入微,体现了编者对“阅读”这一行为本身的尊重和深入洞察,让每一次翻页都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评分购买这本书的过程和后续的使用体验,让我深刻感受到它作为一本“工具书”的实用价值。从电商平台的详情介绍来看,它就强调了其在教学和自学方面的辅助功能,而实际使用下来,这种功能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随书附带的索引和检索系统设计得极为人性化,如果你想快速查阅某个特定的哲学名词或典故,可以很容易地通过书末的关键词索引找到对应的页码,检索效率极高,这对于需要做学术引用或复习的用户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便捷之处。此外,书本在设计时考虑到了它可能被标记和批注的需求,纸张的吸墨性适中,即使用钢笔书写,也不会出现洇墨现象,这对于喜欢在书上做笔记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它既能满足深度研究者的严谨需求,也能适应初学者的探索欲望,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将一本看似严肃的经典,转化成了一本真正可以被“使用”和“爱惜”的伙伴,而不是束之高阁的装饰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