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明僧弘秀集 | 作者 | 毛晋 辑 李玉栓 校点 |
| 定价 | 88.00元 | 出版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7617292 | 出版日期 | 2015-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明僧弘秀集》是明末毛晋编刻的一部专门收录明代僧人诗歌的总集,刊刻于崇祯十六年,之后未有重刻,故存世甚少,因此较少为世人所知。在目前通行的几套大型图书中,如《四库全书》系列、《四部备要》等皆未收此书,此次出版尚属。本书共辑录洪武元年(1368)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间197位僧人的1700余首诗作,目前仅见崇祯十六年(1643)毛氏汲古阁刻本,凡十三卷,九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各卷篇幅不一,各家所选诗歌数量亦不一,诗末为各家撰有小传。书前有毛晋崇祯十六年序。本次出版主要是对此书进行标点和整理,还对原著中大量的俗字、讹字作了整理,更便于今天的读者阅读和使用。此外,本书采用繁体竖排形式,在程度上保持了原著风貌。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明僧弘秀集总目 明僧弘秀全集序/ 明僧弘秀集卷一/季潭 六十七首/良圭 二首 明僧弘秀集卷二/梦观 一百二十三首/物元 二首 明僧弘秀集卷三/见心 九十一首/无二 一首 明僧弘秀集卷四/楚石 一百六十九首/清远 四首 明僧弘秀集卷五/道原 三十一首/古庭 五十四首 明僧弘秀集卷六/止庵 一百一十首/笑隐 三十二首 明僧弘秀集卷七/九皋 五十首/云章 五首 明僧弘秀集卷八/天境 五首/天真 四首 明僧弘秀集卷九/南石 六十五首/伯莹 一首 明僧弘秀集卷十/南洲 六十九首/五辨 一首 明僧弘秀集卷十一/海舟 二十五首/太初 十六首 明僧弘秀集卷十二/石窗 十二首/空谷 二十首 明僧弘秀集卷十三/斯道 五十四首/凤阳僧 一首 校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您读过古诗,也耳闻过僧人的逸闻趣事,但您能真正体悟他们的道性、领会他们的诗情吗?不妨请仔细品尝《明僧弘秀集》吧,相信您会有非同一般的别样滋味。 请看:“四山一片秋色,野客独坐茅亭。渡头红叶如雨,石上长松自青。”(《山中小景》)“野客”与“四山、红叶、长松”融为一体,让人无限神往; 请听:“芝草生香秋雨凉,宾客满高堂。祢衡彩笔题鹦鹉,子晋瑶笙吹凤凰。玉洞暗泉流决决,青林微月散苍苍。偏怜杖策来何晚,落尽芙蓉菊已芳。”(《后至芝云堂》)风声、雨声、鸟声、笑声,声声入耳; ………… 情出乎性,性隐乎情,正如六祖慧能所言:“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校点工作的严谨程度,是衡量一部古籍整理本价值的核心标准,而这部《明僧弘秀集》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体现了李玉栓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不苟言笑的治学态度。我特意比对了几个关键篇目中的一些晦涩词句和异文,发现校注部分的处理非常到位,不仅清晰地指出了底本的差异,更结合了相关史料和学界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合理的解释,绝非简单的文字替换或生硬的注释。最让我赞叹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极显功力的考证,比如对特定历史事件时间节点的确认,或是对某些人名地名的溯源,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研究价值。对于一个钻研明代思想史的学者来说,这些细微的订正,往往能成为理解弘秀大师思想脉络的关键突破口。可以说,李先生的工作,是为后来的研究者铺平了一条平坦而坚实的道路,让我们可以更专注于对文本思想内涵的挖掘,而非陷于字句的辨析泥潭。这样的学术良心,在当下的出版界,实属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光是拿到手里,那沉甸甸的质感和古朴典雅的书封图案,就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年代。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纸张的厚度和色泽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能保证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又透着一股老书的韵味。每一次翻阅,指尖触碰到纸张时传来的那种微微的粗糙感,都像是在和历史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体的选择清晰易读,而那些重要的引文和批注部分,更是通过精妙的字体变化或边栏设计进行了区分,使得整体布局既疏朗有致,又不失信息密度。要知道,对于一部汇集了古代文集的作品来说,阅读体验至关重要,很多时候,如果排版不佳,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但这部《集》,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打磨,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古籍的读者,也能感到一种被友善对待的体验。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极致追求,让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资料,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装饰,彰显着主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阅读门槛虽然存在,但通过出版社提供的辅助工具,显著降低了进入的难度。例如,那些在页脚或侧边清晰标注的繁体字校勘对照表,对于习惯了简化字的人来说,是极大的便利,它允许我们既能阅读到原貌,又不必为每一个生僻字去反复查阅字典。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注释并非那种僵硬的、只解释字面的“死注释”,而是融入了对典故、禅宗公案的背景介绍。这意味着,即使你对密宗的特定术语或当时的儒释道交融背景不甚了解,也能通过注释快速理解作者的深层意图。这使得本书的使用范围大大拓宽了,不再局限于专业僧侣或佛学研究者,一般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也能从中受益匪浅。这种兼顾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的平衡艺术,是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古籍整理中值得称赞的地方,他们成功地让沉睡的经典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评分毛晋作为辑录者,其眼光和对文献的掌握能力,在这本《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便是在明清之际这个文献汗牛充栋的时代,能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和系统性的弘秀作品,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份“辑”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融入了辑录者对作者思想发展脉络的初步梳理和判断。从阅读体验来看,这种编排逻辑使得弘秀的生平轨迹和思想演变清晰可见,我们可以顺着毛晋的思路去领略这位高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文字风格变化和心境起伏。阅读这样的文集,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体会到古人如何通过文字构建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面对的佛学思潮的挑战与机遇,都浓缩在了这些篇章之中。毛晋的眼光,确保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集”是一个相对完整且具有学理价值的整体,而非零散的碎片。这种基于历史判断的选本,远比盲目收录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明代士大夫精神生活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弘秀僧人虽然在主流史籍中篇幅有限,但透过这份汇集起来的“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阶层是如何处理传统信仰与现实政治、社会变迁之间的张力的。他的文字里,既有禅宗特有的超脱与空灵,也流露出对世间疾苦的关怀,甚至偶尔能捕捉到一丝对当时朝政的含蓄评论,这在明代文人作品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样本。从文献学角度看,能将一位重要但可能因历史原因散佚较多的僧人的全部存世作品系统整理出来,其历史意义不亚于发现了一块失落的拼图。它帮助我们更全面、更立体地构建起明代宗教思想图谱,对于理解明代中后期的文化思潮,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简单的“集本”范畴,上升到了史学研究的重要基石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