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典故大辞典(全3册 函套精装)
定价:355.00元
作者:赵应铎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32627646
字数:
页码:全3册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
内容提要
本书是国家“十五”出版规划的重点项目,由《汉语大词典》编纂处聘请我们安徽大学《汉语大词典》的几位编委负责编纂。
事实上,这项工作早在国家“九五”期间就已开始筹划。我们根据《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的意见,组织了班子,认真研究了《汉语大词典》处理典故条目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编写体例,并着手编写。
本辞典的编纂以《汉语大词典》为基础。《汉语大词典》已收并已作典故处理的条目,除少数讹误者外,全部收录,不使遗漏;《汉语大词典》中属于典故而未作典故处理的条目,均改写予以收录;《汉语大词典》未收的典故,包括已收典故而遗漏的大量不同表现形式,尽量增补,力求完备。这里所说的典故,包括“事典”和“语典”两大类。所谓“事典”,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宗教故事等。所谓“引用”,也不是直陈其事,而是使用一个能够体现故事内容或故事某一方面意义的词语或短句。所谓“语典”,是指诗文中引用的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目录
前言
凡例
主条目录
正文
词目笔画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最初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下这套书的,毕竟市面上的“大辞典”很多时候都存在“大而不精”的问题。然而,拿到这套精装函套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致的装帧所折服了。那种油墨的香气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觉得这不只是一套知识的集合,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阅读体验上,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那些看似冷僻、流传不广的典故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考证,有些我原以为是现代才出现的说法,在这本书里找到了清晰的源头。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这部辞典的权威性毋庸置疑。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在保护和传承那些即将被遗忘的文化精粹,让我由衷地感到敬佩。
评分我购买许多工具书,总会担心几年后就会因为新的考古发现或学术考证出现而被淘汰,或者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翻阅这套书后,我确信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体现出一种对传统学术的尊重和深厚的积累。编者似乎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核实、去辨析那些历代学者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并清晰地呈现出不同的观点和主流的定论。例如,对于一些起源模糊的典故,它不会草率地给出一个单一的答案,而是坦诚地指出其争议所在,提供了多角度的考量。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抱有极大的信任感。这不仅仅是一套知识的汇编,它更像是一份饱含匠人精神的学术遗产,代表了当前国内典故研究的最高水准。
评分这部书简直是文史爱好者的福音!我最近迷上了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充满智慧和深意的典故,但每次读到一些陌生的典故,总得停下来查阅,过程未免有些零散。这套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体验。它的编纂之详尽,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典故的出处和字面意思,它还会深入挖掘典故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甚至包括历代文人对这个典故的不同解读和运用方式。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光是翻阅索引,就能感受到编者团队的巨大投入和严谨态度,每一个条目的排版都清晰明了,便于检索。对于想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或者只是想让自己的语言表达更有韵味的人来说,这套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宝典”。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钥匙。
评分我通常阅读习惯比较跳跃,喜欢从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另一个,希望能构建起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这套辞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的条目之间往往存在巧妙的交叉引用,当你查阅A典故时,会发现它推荐你去参考B和C,而B和C的解释又会回溯到更早的D。这种设计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让我能够沿着典故的脉络,追溯到历史事件、人物传记乃至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相比于那种枯燥的罗列,这种相互关联的编排方式,让学习过程变得像探险寻宝一样引人入胜。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一个典故,花上几个小时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效果,是任何碎片化阅读都无法比拟的。全三册的体量,确保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能得到充分保障,绝对是系统性学习的理想选择。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与文字打交道的专业人士,我对工具书的实用性和准确性要求极高。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这是什么”,更关键的是“我该如何准确地使用它”。这部《汉语典故大辞典》显然深谙此道。它在释义之后,通常会附带若干个经典范例,这些范例并非随意堆砌,而是精选自不同朝代、不同体裁的权威文本。更厉害的是,它还会对这些范例进行简要的点评,指出典故在具体语境下是如何被驾驭的,哪些用法是地道且有力的,哪些可能存在误用或牵强附会。这种对“用法”的强调,让这本书从一本单纯的“解释词典”,升华为一本高阶的“修辞与表达指南”。对于提升写作的精准度和文学性,这本书的价值无可估量,绝对物超所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