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 线装中华国粹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尚书 线装中华国粹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亚军 校 著
图书标签:
  • 尚书
  • 线装
  • 中华国粹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 古籍
  • 经典
  • 文化
  • 历史
  • 文献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ISBN:9787539174679
商品编码:29773213467
包装:线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尚书 线装中华国粹

定价:24.90元

作者:胡亚军 校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39174679

字数:

页码:257

版次:1

装帧:线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尚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先秦文献资料。它内容博大精深,文字却佶屈聱牙。鉴于此,本书对之进行注释、今释。本书由胡亚军译注,博采众长,注释时有新意,译文也通顺畅达,是帮助读者读通和理解《尚书》的一本好书。

内容提要


胡亚军译注的《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尧典》中记载的观象授时、四仲中星等可以说是世界早期的天文学记载,其真实性得到现代天文学家的广泛肯定。《禹贡》一篇,乃鸿篇巨制,对我国的区域地理根据物产、土壤等作了详细划分,引起后世自然科学家的广泛探讨。《吕刑》篇主张不滥用刑罚、注意德教的“祥刑”思想深深启发影响着后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洛诰》等篇记载周初营建洛邑之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得到了出土文物的印证。《洪范》一篇“统治大法”,详列“九畴”,备言天道人事,对后世君主影响深远。因为《尚书》每篇并非成于一时,其中文句有着语法、词汇、方言的差异,又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上古汉语演变的重要资料。如此等等,都说明《尚书》是具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

目录


尚书序
虞书
尧典
舜典第二
大禹谟第三
皋陶谟第四
益稷第五
夏书
禹贡
甘誓第二
五子之歌第三
胤征第四
商书
汤誓
仲虺之诰第二
汤诰第三
伊训第四
太甲上第五
太甲中第六
太甲下第七
咸有一德第八
盘庚上第九
盘庚中第十
盘庚下第十一
说命上第十二
说命中第十三
说命下第十四
高宗肜日第十五
西伯戡黎第十六
微子第十七
周书
泰誓上
泰誓中第二
泰誓下第三
牧誓第四
武成第五
洪范第六
旅獒第七
金滕第八
大诰第九
微子之命第十
康诰第十一
酒诰第十二
梓材第十三
召诰第十四
洛诰第十五
多士第十六
无逸第十七
君爽第十八
蔡仲之命第十九
多方第二十
立政第二十一
周官第二十二
君陈第二十三
顾命第二十四
康王之诰第二十五
毕命第二十六
君牙第二十七
同命第二十八
吕刑第二十九
文侯之命第三十
费誓第三十一
秦誓第三十二

作者介绍


文摘


胤征第四【原文】羲和湎淫1,废时乱日2,胤3往征之,作《胤征》。/惟仲康4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告于众日:“嗟予有众,圣有谟训,明征定保5,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百官修辅6,厥后惟明明。每岁孟春7,遒人以木铎徇于路8,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9,其或不恭,邦有常刑。惟时羲和颠覆10厥德,沉乱11于酒,畔官离次12,俶13扰天纪,遐弃厥司14,乃季秋15月朔,辰弗集于房16,瞽16奏鼓,啬夫17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19先王之诛,《政典》日:‘先时者20,不及时者。’今予以尔有众,奉将天罚。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天吏逸德21,烈于猛火。歼厥渠魁22,胁从23罔治,旧染污俗,咸与维新。呜呼!威克厥爱24,允济25;爱克厥威,允罔功。其尔众士,懋戒哉!”【注释】1湎:指沉溺于酒。淫:过分。/2废时乱日:指荒废了记载时日的职责,扰乱了天时节令。/3胤:国名。/4仲康:姒姓,启之子,太康之弟,夏朝第四任君主。/5明征定保:指明确地被证明是可以安定国家、保护百姓的。征:证明。验证。/6修辅:忠于职守以辅佐其君。/7孟春:春季的首月。/8道(qiu)人:古代帝王派出去了解民情的使臣。/木铎(du6):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徇:巡行。/9谏:直言规劝。/10颠覆:推翻,摧毁。/11沉乱:沉迷昏乱。/12畔官离次:违背官职,擅离职守。畔:通“叛”,违背,背离。次:官次,官职。/13俶(chu):开始。/14遐:疏远。司:职掌,主管。/15季秋: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16辰弗集于房:指太阳和月亮没有在房宿会合而发生了日食。辰:指日月交会之所。集:合。房: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四宿。/17瞽:古代乐师。/18啬夫:掌管布帛的小官。/19干:冒犯,侵犯。/20先时者:指计算天象出现的时辰,提前了的情况。下文“不及时者”指落后了的情况。/21逸德:即失德。/22渠魁:首领,头领。/23胁从:指被胁迫而随从别人做坏事。/24威克厥爱:指威严能战胜私爱。/25允济:指能成功。允:确实,果真。济:成。/【译文】羲氏与和氏过度沉迷于美酒,荒废了记载时日的职责,扰乱了天时节令,胤侯去征伐他们,史官记录这件事,写下了《胤征》。/仲康开始登上帝位统治天下时,命令胤侯掌管六军。羲氏与和氏废弃自己的职责,在封地过度沉迷于美酒,胤侯奉行帝王的命令去征伐他们。/胤侯告诫众人说:“啊!众人啊!圣人有谋略、有训诫,这些谋略和训诫明确地被证明是可以安定国家、保护百姓的,先王能谨慎地遵循上天的训诫,臣民能奉行常法,百官尽职尽责地辅佐君主,诸侯们也都很英明。每年春季的个月,被派去民间了解情况的使臣拿着铃铛在路上巡行,官员们互相规诫,工匠们依据技艺互相劝谏,其中有不奉行职守的,国家按照常法处罚他们。现在羲氏与和氏败坏了先王的德行教化,沉迷于美酒,违背官职,擅离职守,开始扰乱上天的秩序,抛弃自己的职责。于是在九月初一这天,太阳和月亮没有在房宿会合而发生了日食,乐官敲响大鼓,小官吏们驱赶马车,百姓奔走都去营救太阳,羲氏与和氏处在官位上却完全不知道这件事,昏庸糊涂不了解天象,因而触犯了先王的刑法,《政典》上说:‘计算天象出现的时辰,提前了要诛杀,不能赦免;落后的也要诛杀,不能赦免。’现在我率领你们众人,奉行上天的惩罚。你们众将士要为王室共同出力,希望你们帮助我恭敬地秉承天子的威严命令。大火燃烧昆山时,美玉和石头一起被烧毁。天子的官吏失去德行,危害比猛火还要严重。歼灭这些贼寇中的首领,被迫跟从的人不要治罪,以前沾染陋习的人,都让他们改过自新。啊!如果威严能战胜私爱,就能成功;如果私爱战胜威严,就不会有功绩。你们众人要谨慎努力啊!”
  ……

序言



尚书:中华文明的肇始回响 《尚书》,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与历史的典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浩瀚的中国古典文献星河之中。《尚书》之名,最早见于《左传》,意指“上古之书”,其核心内容便是记录中国上古时期(尤其是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的重要文献。它并非一部由单一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历经数百年,由不同时代、不同人物所编纂、汇集、流传下来的史料集成,是中国古代史学、政治学、伦理学乃至思想史的源头活水。 历史的烙印:先秦的政治智慧与治国方略 《尚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于上古政治制度与治国理念的深刻记录。《尚书》中的篇章,多为君臣之间的诏令、誓言、训诫,以及对重大事件的记载。这些篇章,为我们展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统治者如何思考“天命”、如何推行“德政”、如何对待臣民。 例如,《尚书·尧典》开篇即记述了尧帝选贤任能、禅让于舜的伟大历史。《尚书·舜典》则详细记录了舜帝整饬百官、巡视四方、制定历法,以及治理洪水等壮举。《尚书·大禹谟》更是集中体现了禹帝“治水九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其“民惟命,在德”的治国理念,深刻阐释了“德”在维系政权、安抚民心中的重要作用。 商周时期的篇章,如《尚书·盘庚》,“盘庚迁殷”的决策,充分展现了商王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果断决策、稳定民心的领导艺术。《尚书·武成》记录了武王伐纣的伟大胜利,及其“以德配天”的政治宣言。《尚书·牧誓》则将周公辅佐成王的政治智慧、如何巩固新生的周朝,以及对“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的深刻理解,展露无遗。 这些篇章中的治国方略,虽然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其中蕴含的尊重民意、以德治国、勤勉政事、选贤任能等核心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中华民族在政治文明探索道路上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 思想的启迪:伦理道德与人文精神的雏形 《尚书》并非仅仅是一部政治史书,它同样是中华民族早期思想的宝库,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的萌芽。 “民惟命,在德”,这句出自《尚书·夏书》的话,无疑是《尚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命题之一。它强调了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性,并将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在统治者的“德”之上。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先进的。 《尚书》中对“敬天保民”、“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反复强调,体现了对超然力量的敬畏,同时也表明了德行才是维系天命、巩固统治的根本。这种对道德的重视,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此外,《尚书》中对忠诚、孝敬、信义等品德的褒扬,以及对骄奢淫逸、残暴不仁的批判,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君子品德的要求和对美好社会秩序的向往。这些伦理规范,虽然简朴,却构成了中华民族早期道德伦理体系的基石,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被丰富和发展。 《尚书》所展现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关注,对社会秩序的追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它不乏对自然灾害的忧虑,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对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深刻思考。这种对人的关注,对社会的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早期体现。 文本的演变:从《尚书》到《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 《尚书》的流传并非一帆风顺,其文本的演变和研究,本身就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史学课题。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尚书》的传本遭受重创。汉代时,鲁恭王刘馀在曲阜发现东晋以来流传的《尚书》伏生传本,即所谓的“《今文尚书》”。而到了汉末,孔安国又声称在孔子旧宅中发现,并作有传,即所谓的“《古文尚书》”。 《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在篇目、文字、传注上存在不少差异,这为后世研究《尚书》带来了辨伪和考订的难题。虽然《古文尚书》的内容更为丰富,但在宋代,因怀疑其为伪书,逐渐被排斥。直到清代,一些学者如阎若璩、皮锡瑞等,通过严谨的考证,重新肯定了《古文尚书》的价值。 《尚书》文本的复杂性,恰恰说明了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历代学者对《尚书》的校勘、注释、解读,构成了《尚书》研究的庞大体系,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在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方面的坚持与智慧。 传承的价值: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尚书》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其历史的记载,更在于其跨越时空的思想启迪。尽管两千多年前的文字,有时显得晦涩难懂,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却依然能与当代人产生共鸣。 《尚书》中关于如何处理权力与责任、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如何认识并顺应自然规律等问题,至今仍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基本需求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依然存在。 阅读《尚书》,仿佛与历史上的先贤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对话。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忧患意识,他们的政治抱负,他们的道德追求。这些,都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更清晰地认识我们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 《尚书》作为中华文明的肇始回响,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更是汲取民族智慧、启迪人生哲理的宝贵源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应忘记脚下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根基,不应忽视先贤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尚书》线装中华国粹版:传承与创新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推出的《尚书》线装中华国粹版,是对这部古典经典的珍重与致敬。线装作为一种传统的书籍装帧方式,本身就承载着浓厚的中华文化韵味,而“中华国粹”的定位,则进一步彰显了其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这样的版本,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守护,是对先贤智慧的致敬,也是对后代读者进行文化熏陶的良好载体。它以其精美的装帧和严谨的内容,旨在让更多人能够走近《尚书》,理解《尚书》,感受《尚书》所蕴含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通过阅读《尚书》,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民族最初的思想脉络,感受先民的智慧与情感,理解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这部典籍,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其不朽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了古典韵味。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那种独特的线装工艺深深吸引了。每一页的纸张选择都恰到好处,既有年代感,又不失阅读的舒适度。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仿佛真的能让人穿越回古代的士大夫书房,静心研读经典。装帧上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无论是书签的设计,还是封面烫金的工艺,都显得精致而有格调。这样的书籍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载体,让人在捧读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与优雅。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容,但仅凭这外在的呈现,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书”的物质载体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触感和气味也十分独特。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胶装印刷品,线装书特有的那种纤维感和略带陈旧却又清新的油墨味道,构成了复合的感官体验。翻动书页时发出的那种“沙沙”声,是数字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的慰藉。这种对物理媒介的回归和珍视,体现了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它鼓励读者放慢脚步,去感受每一页文字所承载的重量和温度。购买这样一本实体书,就是选择了一种与信息时代保持距离的、更沉浸、更专注的阅读方式,其价值远超书本本身的字面内容。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大气磅礴,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虽然还没有完全沉浸于正文的细枝末节,但从其结构脉络的宏大布局上,就能感受到编撰者试图构建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的雄心。这种宏大叙事的能力,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不像一些碎片化的读物,而是力求提供一个全景式的视角,带领读者去领略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思想精髓。光是目录部分的梳理,就展现出极高的学术水准和严谨的态度,让人相信这背后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和时间。阅读这样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朝圣,是对历史深层次探索的开始。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在排版上的匠心独运。字体选择上,明显是经过了仔细斟酌的,既保证了古籍的可读性,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行距和字距的设置非常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那些插图或者版式设计,它们巧妙地穿插在文字之间,既起到装饰作用,又在视觉上引导着读者的思路。这种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篇章变得生动起来,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非常欣赏这种既尊重传统又面向现代的编辑思路,让经典不再高不可攀,而是触手可及的知识宝库。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特意留意了它的版本信息和出版背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的出品,本身就带有一种品质保证的意味。我注意到封底或扉页上关于这次线装本的特别说明,似乎是在强调其在传承与创新上的平衡点。这种出版理念非常打动我,意味着他们不仅仅是在复制古籍,更是在努力用现代的工艺和视野去重新诠释和推广这些国粹。这种“守正创新”的出版态度,让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和阅读价值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它仿佛是一座桥梁,连接着逝去的黄金时代与充满活力的今天,让人深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