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铜文化论坛
定价:32.00元
作者:疏仁华,刘静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39660073
字数:
页码:14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铜文化论坛》是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关于铜文化课题研究的论文集,收录了该学院教师撰写的关于铜文化的艺术研究、铜文化的品牌建设、铜文化的历史传承、铜文化的地域研究等方面的论文十余篇。
《铜文化论坛》收录的论文反映了该学院教师对铜文化研究的专业水平,体现了我省高校在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方面所做的努力,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目录
铜文化
“矿脉”与“龙脉”的冲突——兼论明清皖南地区矿石开采中的“风水观”
中国设计艺术思想新论——麦克卢汉视角下的中国三代青铜器
人性的解放——解读汉代青铜器的美学思想
皖江铜文化的景观艺术表征研究
铜艺术设计
“有意味的形式”:公共铜雕艺术的形式语言研究——以中国铜陵国际铜雕艺术展为例
铜文化艺术衍生品设计研究
基于场所精神的城市公共铜雕艺术研究
浅析古代青铜器纹饰的线性特征
铜文化传播
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发展探究——以铜陵市为例
现代铜工艺品设计与地域文化特性研究
铜陵铜文化品牌建设现状及推广策略研究
基于铜陵地域文化的铜艺旅游商品再设计研究
媒体新生态下的铜陵铜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铜文化传承与创新
铜陵铜文化产业创意发展的提升路径与方法选择
传统青铜器的当代价值研究
浅谈青铜纹饰与现代造型的融合
铜陵铜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作者介绍
文摘
《铜文化论坛》:
一、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及衰退
青铜器作为青铜文化的精华,自诞生之日起,其发展就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生产技术、文化信仰及艺术审美等密切相关。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青铜器的发展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夏商时期:公元前2400年左右,中国早的青铜器在黄河流域出现,夏商时期得到迅速发展,青铜礼器作为权利的象征,用以烹煮、盛装祭祀品以求神佑,乐器用以演奏祭神之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青铜礼器组合。据《史记·封禅书》所载“铸九鼎”的传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上帝鬼神。”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成为奴隶制统治的器具与宗教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浓郁的崇神性。
(二)两周时期:随着商亡周兴,两周时期的青铜器继承了夏商青铜文化的繁盛,青铜器显示出从尊神到重礼的演变,《礼记·表记》:载“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21这一时期统治者改变了对鬼神的敬仰,将“礼制”置于首位,青铜器作为周王朝巩固政权、维护宗法礼制的工具被神圣化,成为奴隶社会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与商代的青铜器相比,周人的器物造型相对轻巧适用,礼器虽在,但已向日用器皿演变。
(三)两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天下,商鞅变法后,秦建立新的社会体制,以农为本,强调法制,文化社会观念的转变使得周礼逐渐消亡,青铜器开始走向世俗百姓。西汉初期的青铜器较为复杂,但随着政治文化的高度统一,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西汉晚期,青铜礼器基本消亡,青铜器已经完全被世俗化,由肃穆庄严的礼器逐步过渡到朴素实用的日常用器,实用性增强,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到了东汉,不仅青铜礼器完全转化为实用器,而且器纹与铭文也以实用为主,这一时期是汉代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但是随着漆器、铁器工艺的成熟,直至东汉中期以后瓷器的兴起,青铜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被逐步取代,终导致青铜文化走上衰亡的道路。
两汉时期的青铜艺术虽然不及商周时期辉煌,但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却是两汉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青铜文化研究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正如余伟超所言:“在秦汉时期的四百四十年期间,中国古代的青铜艺术度过了后的辉煌。”
一、汉代青铜器的美学思想
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三代,青铜器只能用于特殊的场合与人群,而随着“礼乐崩坏”文化意识的淡化,宗法制度被宗族制度所代替,青铜器开始从王公贵胄走向世俗百姓,在汉代,这种变化尤为明显。两汉的青铜器无论是器形种类、装饰纹样还是造型特征上都反映了汉代青铜器已从为神鬼、为礼制服务转变到为人类服务,这些变化体现出一种关怀民众人生的人文情怀,反映了人类思维意识的进步,人性的解放。
(一)器形种类——物以致用
造物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利于人的生活,即物要为人用。自先秦以来,我国的造物思想即强调以用为本,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指出“用”才是基本的功能与价值。韩非子指出“玉卮无当,不如瓦器”,也是将实用放置首位。“汉代的铜器造型非常单纯,没有任何多余的、与实用功能无关的造型空间变化,或在器物的形体上外加什么影响造型的附件”汉代青铜器的种类大约有三十余钟,主要以食器、乐器、水器、兵器、度量衡器、日用杂器等实用器为主,与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相比,其本质的特征是服务于生活,满足人们实用的需要。
……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场关于青铜文化的盛会,仿佛能听到各位学者济济一堂,就“铜”这一核心要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辩论。我一直认为,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而青铜器无疑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代表。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出青铜器是如何渗透到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礼仪、军事、生活到艺术,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希望它能带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感受那些曾经辉煌的时代,去理解那些古老器物所承载的独特文化密码。它的内容是否能激发我更强烈的求知欲,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有更深的敬意,值得期待。
评分我对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静静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青铜器,每一个都诉说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的名称“铜文化论坛”给我一种它不仅仅是简单介绍青铜器,而是更侧重于对“铜文化”进行一种深入的学术探讨和思想碰撞的感觉。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让我了解到这个领域的前沿动态。同时,我也很想知道,作者们是如何理解“铜文化”的内涵的,是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还是延伸到了精神、思想、哲学等更深层次的领域。这本书是否能够引发读者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器物情有独钟。这本书的标题“铜文化论坛”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猜测它汇聚了一群对铜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铜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涉及铜器制作工艺的演变,从最原始的铸造技术到后来的精湛工艺,这其中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我也很想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铜器在造型、纹饰、用途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这本书能否如实地呈现这些内容,我非常好奇。
评分这本书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有一种厚重且富有历史感的质感,深邃的铜色调搭配着古朴的字体,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悠远的往事。拿到手中,纸张的触感也十分不错,散发着淡淡的书香,让人忍不住想沉浸其中。我一直对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早期发展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凝聚了古代先民智慧与技艺的物质载体。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带领我走进那个遥远的时代,去感受青铜器身上流淌的文化血脉,去理解它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学术的深度,这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视角和知识,让我对“铜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装帧所吸引,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美感扑面而来。书名“铜文化论坛”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一个关于“铜”的深度对话。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那些伟大的发明和创造感到着迷,而青铜的出现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够详尽地阐述青铜器在古代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艺术品,更可能是一种象征、一种权力、一种信仰的体现。这本书是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尘封的历史场景,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青铜文明的光辉,并从中汲取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这是我最为期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