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电影记忆与国家形象建构
定价:68.00元
作者:李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20118583
字数:274000
页码:328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分别以21世纪以来国产电影中的主流电影、现实电影、艺术电影、动画电影、公路电影、武侠电影、都市电影、青春电影、微电影、贺岁电影等作为研究对象,在抽取了300多部国产电影的基础上,对国产电影作品做逐一分析,集中讨论国产电影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建构民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历史记忆与集体认同,从而不断树立中国大国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李娟,女,汉族,祖籍山东济南,中国党党员,1975年6月出生。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副社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电影文化研究,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艺报》《中州学刊》《郑州大学学报》《广西社会科学》《中华文化论坛》等发表专业学术文章50多篇,参与出版著作3部,曾经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获得河南省文艺成果奖、河南省社科成果奖。获得河南省青年理论宣讲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文摘
序言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张扬的热闹,而是沉静中带着一丝怀旧感,封面的插画描绘了一幅朦胧的旧时街景,色彩运用偏暖,仿佛能嗅到老电影胶片的味道。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厚实而略带纹理,翻页时沙沙的声音,都让人觉得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一些经典的老电影,比如那些在共和国早期出现的,它们是如何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承担起塑造民族集体记忆和传递国家价值观的重任的。我脑海中浮现出《白毛女》或者《红色娘子军》这样的影片,它们不仅仅是故事,更是那个时代的符号,承载了无数人的情感和认同。这本书如果能对这些影片的叙事手法、影像风格,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全国范围内的放映和宣传,成为人们共同语言的一部分,进行细致的分析,那将非常有价值。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个电影侦探一样,从影像的细枝末节中挖掘出历史的真相和时代的回响,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些“老朋友”,并且理解它们在构建我们国家形象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很吸引人,“中国电影记忆与国家形象建构”——这两个关键词的组合,让我立刻联想到很多历史画面。在我看来,一部电影的生命力,往往体现在它能否成为一代人共同的记忆,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认知。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国家形象”的,它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还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演变的?这本书会重点分析哪些历史时期的电影?是建国初期的红色经典,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反思现实,亦或是新世纪的商业大片?我非常希望能读到作者对几部典型影片的深度解读,例如,它们如何通过塑造英雄人物来传递主流价值观,如何通过展现社会变迁来反映国家的进步,又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以一种“中国制造”的文化符号,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形象。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理论分析,也能辅以大量的影片案例,让我们看到理论是如何落地,形象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兴趣,是因为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我想回溯历史,看看我们是怎么走到今天的。尤其是那些曾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影片,它们的故事,它们所传达的价值观,它们所塑造的国家形象,无疑为我们理解当下提供了重要的参照。这本书如果能带领我“重游”那些曾经熟悉的银幕,重新审视那些经典的镜头,发现其中蕴含的关于国家认同和民族精神的密码,那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文化之旅。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可能是一些我从未注意过的影片,或者是一些被遗忘的电影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视角,来揭示国家形象建构的复杂性。是否会有关于电影节、电影奖项在国家形象推广中的作用的讨论?以及,当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国家宣传目标发生碰撞时,电影是如何在这种张力中找到平衡的?
评分读这本书,我最想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将宏大的叙事与具体的电影文本相结合。与其泛泛而谈国家形象的建构,不如将焦点放在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影片上。比如,那些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映的电影,它们是如何打破思想的禁锢,引入新的电影语言和叙事模式,同时又如何在新的语境下,重新解读和定义“中国”的形象?我设想书中会分析《芙蓉镇》这类影片,它们在展现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时,是如何通过个体命运的沉浮来反映宏观的国家叙事,以及观众在观看这些影片时,是如何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最终内化为对国家认同的一部分。作者是否会追溯电影审查制度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作用?是否会探讨电影音乐、摄影、剪辑等技术层面,如何服务于主题表达,以及如何影响观众的情绪和认知?我对书中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形象建构策略的演变,以及电影在其中扮演的“宣传队”和“播种机”角色的具体论证,充满好奇。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回响,“中国电影记忆”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童年时代在露天电影场看电影的模糊记忆,那种集体性的观看体验,是现代流媒体无法比拟的。而“国家形象建构”则直接指向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功能。我希望作者能超越简单的影片介绍,而是深入剖析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为国家塑造一种特定的、被期待的正面形象的。例如,那些展现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团结互助的影片,它们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传递出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书中是否会涉及对外宣传的电影,它们又是如何以一种“中国故事”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正在发展的中国?我尤其关注的是,当不同的国家形象被同时构建时,电影是如何扮演调和者、引导者的角色的,以及这种建构过程中的潜在张力和矛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