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褚遂良书千字文/中国历代名碑名帖放大本系列 书法系列丛书
定价:66.00元
作者:班志铭,班正
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593002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褚遂良书《真书千字文》为清中期拓本,首尾百余行,前后千余字,自始至终,一丝不苟。用墨浓重而锋芒不滞,形瘦笔劲而神韵逼人。《唐人书评》中褚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宋代大书画家米芾:“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此次,特精选底本,全文放大,通篇译文,无缺字本。碑帖全貌崭新的特点,修补了残损缺失之处。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套《中国历代名碑名帖放大本系列》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我最近入手了几本,尤其是对魏晋南北朝那几位大家的墨迹爱不释手。首先,从装帧上看,就透着一股沉稳大气。纸张的质感极佳,微微泛着米黄色的光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对待经典的敬畏感一下子就出来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放大”处理。很多时候,我们看拓本或者普通的影印本,总觉得细节被忽略了,那些线条的提按顿挫、中侧锋的微妙变化,隔着一层模糊的数字或者模糊的印刷,总觉得不得要领。但在这个系列里,即便是那些墨色稍有洇开的地方,也能清晰地看到笔锋的来龙去脉,仿佛真的能触摸到古人执笔的力度。我个人在练习欧阳询的《九成宫》时,总是在“竖”和“撇”的收笔处找不到那种干净利落的感觉,但通过这套放大本的细致观察,我终于明白,很多时候,关键在于腕部的瞬间提拉和驻笔的控制,而不是单纯的用力。这种直观的学习体验,远胜过枯燥的理论讲解。对于希望深入研究碑帖结构和用笔技巧的同道中人来说,这套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临摹神器”。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藏书和鉴赏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它体现了出版机构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责任感。如今的印刷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如何将古代墨迹的“精气神”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仍然是一门学问。这个系列最让我称道的是对“墨韵”的还原。很多古代碑帖,其妙处就在于墨的浓淡干湿变化,这直接影响到线条的质感——有的如枯藤老树,有的如蚕食桑叶。这个放大本在处理深色墨迹和浅色飞白时,过渡得极其自然,没有出现廉价影印本常见的“死黑”或“惨白”现象。我甚至拿自己收藏的几件宋拓影印件进行对比,发现很多在拓本中不易察觉的细微皴裂和“飞白”处的笔锋残留,在这套放大本中得到了令人信服的呈现。对于那些无法亲临博物馆或拓片展的人来说,这套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高保真度的“电子拓片”替代品,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原作的审美体验和研究深度。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套书的初衷是想给家里的小孩找一些好的入门教材,毕竟现在市面上的很多少儿书法资料为了迎合市场,常常在“美观度”上做足了文章,却在“笔法规范”上偷工减料。这套《中国历代名碑名帖放大本系列》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我从小学一年级的楷书开始对比,发现其中的范本选择非常审慎,几乎都是历来公认的、法度森严的经典,比如唐楷中的圭臬。我让孩子先从结构方正的字帖入手,虽然一开始觉得有些“板正”,但通过放大本,我能清晰地向他指出“横的起笔要藏锋,竖的收笔要回锋”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很多时候,孩子不理解“藏锋”是什么概念,但看到那个被放大到几倍的笔画入口处微微收拢的痕迹,他一下子就懂了。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非常自然,极大地减少了教学中的沟通成本。它不仅仅是给孩子用的,对于中年人重新拾起被遗忘的规范性练习,也是一套绝佳的“纠偏”工具书,我个人就受益匪浅,感觉多年养成的坏习惯正在被慢慢修正。
评分我是一个纯粹的古典文学爱好者,对书法本身的研究并不算精深,更倾向于欣赏书法作品中蕴含的意境和文化内涵。因此,我更看重的是这些经典作品所承载的历史重量。这套丛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帖堆砌,更像是一部流动的书法史。比如,当我翻阅到唐代颜真卿的段落时,那种雄浑博大、气势磅礴的“忠义之气”扑面而来,让你不得不感叹盛唐气象的非凡。再对比之下,宋代苏轼那种“我书意造,不求形似”的洒脱与自由,又让人领悟到文人情趣的转变。对我而言,阅读这些帖本,就像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进行对话。我尤其喜欢他们对不同书体风格演变脉络的梳理,虽然没有大段的文字说明,但通过排版和选取范本的对比,就能自然地感受到“法度”如何逐步演化为“意趣”。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比生硬的教科书要有效得多,它让我体会到书法是艺术,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载体。
评分我是一名长期钻研书法理论的学者,在我的研究中,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书家在用笔上的地域性差异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套《中国历代名碑名帖放大本系列》虽然没有提供详尽的理论阐述,但其编选的广度和深度,为我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材料基础。比如,它收录了一些相对少见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碑刻,这使得我可以系统地梳理出晋唐以来,不同地域间书法风格的相互影响与分野。在观察这些放大样本时,我特别关注了“侧锋入笔”后的过渡处理,不同书家对这种力度的控制方式,明显反映了他们对工具(毛笔)的熟悉程度和对书写环境(如刻碑时的硬度要求)的适应。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只有在极高清晰度的放大版本中才能实现。如果说传统的拓本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那么这套放大本就是对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提纯和再现的典范。它成功地将静态的、抽象的古代笔法,转化为了可以被现代研究方法有效分析的、可量化的视觉数据,对于深入挖掘中国书法的技术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